黄土地与农耕文化

2017-02-03 19:21袁维和
甘肃农业 2017年13期
关键词:黄土地先民农耕

■袁维和

黄土地与农耕文化

■袁维和

我从小就生长在陇中的黄土地上,内心深处谈不上对这片土地有多么热爱,只感觉它永远是那么的干旱、寂静和荒凉。盛夏,烈日当头,骄阳似火,行走在黄土地的山腰间小路上,四周是如此的苍凉,好不容易走完一段长长的蜿蜒起伏的山路,绕过去,又看到更长的黄土小路懒洋洋地伸向远方。山沟谷里,总是有不规则的小川地,稍微平展一些,但随着山形走势的延伸变化,小川也会随之变宽或变得狭窄,延伸中总被两座山夹没了。寒冬,雾蒙蒙的天空下,白雪覆盖了梯田、梁塬、沟壑,走在山野小路上,西北风带着低沉的哨声,一阵又一阵的呼呼袭来,吹得人直打哆嗦,自己总会有一种感觉,似乎走进了孤寂、闭塞、冰凉的陌生世界,内心会生出一种求助的渴望。生在黄土地上,我可能一辈子就是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吧,在这贫瘠干旱的黄土地里,刨着找吃的,讨生活。随着年岁的增大,眼界开阔了,想着走出去改变人生。后来,人生是转变了,但一生没有离开黄土地。人生阅历的丰富,知识储备的增加,使我开始重新认识这片土地。

今天,我们陇上黄土高原的干旱、贫瘠和荒凉,是近几千年来,大自然的气候生态变换造成的。在更远的时候,陇上这片土地土质肥沃,植被茂盛,雨量充沛。这里的人最初靠渔猎采集维生,随着人口的增加,单靠采集自然界现成食品,已经无法养活自己,于是,先民们开始刀耕火种,开始了最原始的农业生产。

来到秦安县大地湾的黄土高坡上,可以看到那儿发掘出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基础,它可能是酋长相聚开会的地方,用砂石、骨粉、料姜石头粉混合夯筑成坚固的大厅地面。更让人吃惊的是,这里从地穴陶器中,发掘到了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最早的农作物标本,从陶罐中发现了炭化的糜子、黄米粒子等,证实了早期农业的存在。试想,当年这里群山环抱,气候温暖,山川森林密布。清晨,先民们从地穴茅屋中爬出来,有的手握尖木鱼叉,到深沟河流中去叉鱼。更多的人,拿着木器、石器做成的生产工具走向土地,他们挖坑、点穴、埋籽种,播下金色的希望。之后,他们观察着,盼望着。那谷苗发芽破土,一天天的长高,抽穗结粒,直到变黄丰收后入仓。畅想之,使我们产生出一种感激之情,今天的农业就是由古代先民们在这片热土上,用最原始的农耕方式就这样一年一年,一代一代重复劳动走过来的。通过这些炭化的粮食籽种和原始的种植工具,我们看到了先民们依靠农耕原始生产作业养活自己,繁衍生息,走向今天的历史。

在汉武帝时期,可敬可爱的大历史学家司马迁考察山川大地,写下了彪炳青史的著作《史记》。其中,在《史记·周本纪》中写道:周王朝的先祖中,有个叫弃的人,小时候就聪明灵动,长大成人后特别喜欢耕田种庄稼,后来他终于成了农业土专家,周围的老百姓纷纷向他请教农耕技术。大帝 尧知道此事后,便推举弃担任掌管农业的官员,称之为后稷,发挥他的优势,在黄土地里推广农业技术,造福于百姓。后稷死了后,他的儿子不窋顺理成章的继承了掌管农业的官位,不窋子承父业,兢兢业业为百姓服务,但是,后任的君王目光短视,昏庸腐败,不再重视农业,干脆废弃了掌管农业的官位。不窋郁闷忧伤,便带着一部分人北上流落到今天庆阳的庆城县一带,在这里继续从事农耕种植。后来,不窋的后代们也继承祖业,在民间扩大农业种植技术和范围。他们还巡行考察周边的黄土地适合种什么庄稼,到森林里选择伐取木材制作农耕工具,指导帮助当地的百姓种植农作物,因而,人们生活变富裕了,有积累了,人们很感激,许多人迁来归附于他们,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耕耘、播种、收获,农耕逐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速了生产资本的积累,为后来周王朝的兴盛强大奠定的基础。

甘肃陇东的黄土地有别于陇中土地,我第一次看到时非常吃惊,这里的塬可是真大呀,从塬上走过,有一种走在河北大平原的感觉。白云蓝天下,大地望不到头,看不到尾。走进田野中,平展展的土地里种着玉米、小麦、油菜、高粮,真是天赐富地,耕耘收获的好地方。当地的农民告诉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黄土地土层虚,通气好,土质肥,我们种地是靠天吃饭,一年如果风调雨顺,打下的粮食能吃三年。我听了内心惊叹,这里真是农耕的宝地。

穿越历史的时空,让人们看到了在黄土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正是先民祖祖辈辈辛勤的农耕生产,才使自己发展壮大,从陇上走向秦川大地,走向黄河中下游,为华夏文明的创立、发展和传承,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国是被世界公认的农耕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我们的农耕文明繁衍生息出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今天,农业仍然是我们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因为,我们一天也离不开农业,人类要生存,就永远离不开农业。

(编辑:魏 翔)

猜你喜欢
黄土地先民农耕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黄土地》画报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不忘黄土地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从黄土地走来
山陕:追溯黄土地上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