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新型生态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2017-02-04 14:11郑明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3期
关键词:城镇化动力生态

郑明

摘 要:在全国大力推进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针对当前浙西南地区的生态优势,分析了建设新型生态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从中找出适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做好各类要素的融合,实现加快建设生态城镇化的目标。

关键词:城镇化;动力;生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3.012

浙西南地区是浙江地区生态环境最优的地区,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过程当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全国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该地区通过政治、经济基础、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建设新型的生态城镇就成为了可能,因为我们要建设的新型城镇是环境健康、经济高效、政治和谐的城镇。实现浙西南的生态城镇化,是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当前紧迫的经济社会目标,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实现,充分找寻生态城镇发展的动力源。浙西南生态城镇化动力机制是指浙西南所在地区各类主体推行生态城镇化进而产生的作用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动力主体、动力源、作用机理是其三要素。生态城镇化动力机制作用主体包括政府、社团、企业和民众,即生态城镇化是以政府、社团、企业、民众联合推动的过程,在建设传统城镇化过程与这一机理有着明显的不同。现代社会经济建设过程当中,工业的污染通常由政府来治理,具体通过环保部门来实现自然生态的目标,行政命令是这一做法的典型特征。浙西南新型生态城镇化的建设是由企业、政府、公民组成集合来推动城镇生态现代化的进程。

1 制度政策变迁

在交通建设、环境治理等基础经济活动的建设中,从经济学中我们可知是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这类产品由于缺乏竞争性和排他性,都是由政府来进行配置的,政府的配置就带来了政府的规划引导机理,从而达到政府的目标。政府发挥作用可以从城镇化的规划政策来看。政府会对整体的城镇化做出一个综合规划政策,特别是各类城镇化的指标,从大的方向做出城镇化的政策、方针。一方面,政府并不是市场的主体,通过管控调节城镇建设发展;另一方面,市场也不能完全自行调节,特别是涉及到公共产品的提供。根据生态城镇化本身的演化过程的规律,政府在规划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可以做到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民主,更加科学的设计规划,共同推动。政府施行行政内容需要行政政策的配合,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对城镇化建设有着强大的作用力。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城镇化发展壁垒就是由政府出台政策消除不利影响。另外,政府从长远也可以更加有序、合理的推进城镇化。浙西南作为浙江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地区,农业经济占的比重大,还需要制定有效的农业发展政策,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实现人口城镇化目标。加大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地产的开发,满足区域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现实和不断增长的需要。

2 市场利益驱动

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就是市场利益的驱动性,集合四大生产要素,把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引向到能带来最大经济利益的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各类生产要素在城市和农村不断进行配置,以达到最优化。但是,并不是有了利益,生产要素的配置就是合理的,生产要素的流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城镇化要和工业化相匹配。有了人口的集聚并不表明实现了城镇化、有了工业园区也不表明城镇化提高了。四大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是由经济发展自身的要求,城镇化要和工业化相匹配的要素集聚就相对合理,反之就是不合理的。而且,长期的城镇化实现还要涉及到外来人口的户籍制度变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市场调节、价格调节和竞争调节等配置要素的最基本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调节。城镇化应该由农民自身根据其迁移成本与迁移收益的比较来进行自我判断。如果仅从经济利益驱动角度来考虑,迁移收益若大于迁移成本则农民自然就会进城,城市规模随之扩大;反之,若迁移成本较高同时收益反而极低时,必然会对农民进城取向起制约作用。追求更高收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本能,而追求高收益的市场机制在可控范围内能够积极促进城镇化、工业化。

3 创新科技推动

当前,科技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大,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科技进步会加速经济增长,深刻地促进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的转换,影响城镇化的进程,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原动力就来自于科技进步,通过先进的工农业技术促进人口向城市流动。从区域经济的创新角度来看,建设城镇化,离不开经济发展的引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区域城镇化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浙西南处于交通相对封闭,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要实现城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可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和社会差距,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发挥后发优势。从经济发展的梯度来看,浙西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处于价值洼地,在人口、土地等生产要素有着天然的优势,而且作为浙江生态环境最好的一个地区,做好相关的配套招商引资工作,可以引进先进的生态生产技术,制造生态产品。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技术因素对城镇化的推动力和影响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无论是工业园区还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是以先进技术的引进作为突破口的,改革开放本身也是一个引进先进技术的过程。

4 产业推动力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人口的大量导入,大量的农民工和农村人口转移依赖于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新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对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特别是人口的聚集,产业的变革和产业的流动就成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人口的流动和产业的转移是相适应的。首先,我国交通便利地区从没海省市开始,引进国外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推进了这些地区的城镇化的发展,之后中西部地区开始吸收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当沿海地区的各类生产要素价格提高,特别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变得相对昂贵,在此背景小,产业外迁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许多消耗大量劳动力的产业向内地迁移,从而大量的就业机会就流向了中西部地区,当地的经济也就获得了发展,如富士康生产基地大量迁移到河南后,相关的配套产业也发生迁移,城镇化的发展必然是先由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城乡的二元结构也就实现了融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借助于产业的推动,城镇和产业之间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自然融合过程。通过,产业的带动发展,势必会改变单纯的人口城镇化,从而使农民在城市当中留下,得到更加长期的发展,落地生根,实现各类生产要素融合形成产业,去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杜绝产业空心化。

浙西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各类生产要素融合才能完成,改变当前政策体制,不合理的观念思想,通过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迎合绿色需求,走出一条新型的生态城镇化的新路。

参考文献

[1]柴玮.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现状及策略分析[J].理论界,2014,(7).

[2]钟晓遇.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动力因素控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4,(12).

[3]杨秋海.基于我国区域差异化的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模式设计[J].生态经济,2015,(7).

猜你喜欢
城镇化动力生态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