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分析

2017-02-04 01:31
福建茶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钢琴曲小节

郝 爽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

论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分析

郝 爽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

本文首先就钢琴曲《采茶扑蝶》的创作背景和乐曲结构进行了说明,接着对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采茶扑蝶》的艺术特征,进而促进茶文化艺术的发扬和传承。

钢琴曲;采茶扑蝶;民族特色元素;创作背景

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范式相互交融,这既增加了茶文化自身的内涵,同时也拓宽了茶文化涵盖的范畴。茶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是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茶文化与音乐文化的结合。透过对茶音乐的欣赏和解读,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茶文化自身的魅力、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习俗等,这对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茶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采茶扑蝶》是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作品,可以归属于我国茶音乐范畴,其体现了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1 钢琴曲《采茶扑蝶》简介

1.1 创作背景

采茶灯(又称“采茶扑蝶”)是流行于福建龙岩等地的民间歌舞艺术,其中融合了舞蹈、歌唱等表演形式,载歌载舞,自然生动。后来,刘福安先生在《采茶灯》的基础上对其曲调和内容进行改编,钢琴曲作品《采茶扑蝶》应运而生。《采茶扑蝶》向听者呈现了采茶人在劳作时“扑蝶”的纯朴景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这首民歌有着200多年的传唱历史,由于生动活泼的曲调和清新自然的旋律而颇受人们喜爱。1952年,福建省文化局将其正式更名为《采茶扑蝶》;第二年,该曲目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The 4th World Festival of Youth and Students)获得银奖。原曲《采茶灯》清新自然,刘福安先生保留了原曲中的生态气息,并在其中融入了丰富的钢琴乐声,使得整首作品更加美轮美奂,令人震撼。《采茶扑蝶》钢琴曲的产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1.2 乐曲赏析

原作品《采茶灯》包括“正采”、“倒采”和“扑蝶”这几个部分,刘福安先生在对其进行改编时很好地注意到了这点,使这几个部分紧密相连。通过对钢琴曲《采茶扑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首钢琴曲的编排结构是“带变奏复三部曲式”(即呈示部、中部、再现部),调式为C小调。该首钢琴曲频繁使用了“反复法”,使得曲调的张力更大,旋律更为轻快。以下从钢琴曲的曲式结构出发对其进行分析。

1.2.1 呈示部

呈示部为该钢琴曲的第一部分,运用了民族五声调式。呈示部由三个紧密相连、主题相近的乐段组成。其中1-28小节在上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加入了“织体”结构,使得乐曲主题更为鲜明,也因此将听者带入到茶农劳作的情景当中。29-52小节对原有主题进行变奏,音符以高八度的形式呈现,给听者营造出一种相对欢快的氛围。43小节则采用了断奏形式,使得曲调更为活泼,更具有“性格”。在53-81小节中,作曲家使乐段听上去像是两个声部,相互对应,这在无形中拉近了乐曲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其中,76小节以“三小节和弦”奏出,81小节以“收拢性和弦”结尾。

1.2.2 中部

中部为该钢琴曲的第二部分,其改编自原曲中的“倒采”部分。中部采用“e小调转a小调”的调式结构,同时该乐段还附有“踏板音”的符号标记。中部属于整首曲目的展开部分,其中采用了4次变奏。第一次变奏为82-98小节,该乐段主题与呈示部主题相互联系,同时还标有“mp stacc”(中弱,断奏)的说明。其中,左手部分为注释和弦,右手部分为圆滑线,使得乐曲的感情渲染力更强。第二次变奏的主旋律停留在低音区位置,同时伴有高音区和弦,使得乐曲更具有层次感。第三次变奏为“半分解和弦”,同时在127小节时以高八度的形式演奏。第四次变奏结合了前面三次的变奏方式,以逐渐放缓的曲调将该乐段带向结尾。

1.2.3 再现部

再现部为整首曲目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再现部对乐曲其他主部的主题进行了再次呈现。151-198小节对前面部分的音乐进行了再现,并在200小节时进入结尾部分。200-204小节采用“四部和声”,整首曲目也因此进入高潮,同时还附有“ff”(很强)的力度说明。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欢快热闹、自由奔放的氛围。

2 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

钢琴曲《采茶扑蝶》将我们本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是听者在感受到民族精神、民族情怀的同时还能够深深地被乐曲中的时代精神所感染。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本质是茶文化音乐艺术,作曲家运用西方乐器钢琴改编东方独特茶乐,使中西方音乐交相辉映,颇具艺术生命。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曲目的特征,有助于我们传承和推广我们民族的茶乐艺术。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元素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2.1 乐曲素材

钢琴曲《采茶扑蝶》是根据福建当地民间茶乐《采茶灯》改编而来的,其中的主题也围绕着原曲中的“正采”、“倒采”和“扑蝶”三个部分,很好地再现了采茶女劳作时的活泼场景,使人为之所吸引。《采茶扑蝶》运用钢琴乐声增强乐曲自身的感染力。同时,《采茶扑蝶》还模仿了我们本民族的乐器,使原曲的民族特色得以保留。比如说,乐曲中的节奏(前8,后16)加上“五度音程”成功向听者再现了锣鼓的乐声。锣鼓是我们传统民族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锣鼓通常可以营造出戏剧性的节奏氛围,这对于《采茶扑蝶》欢快氛围的营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演奏者需要双手相互配合,注意指尖弹奏的力度,进而确保锣鼓乐声的真实感和层次感。

2.2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在《采茶扑蝶》这首钢琴曲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民族精神。《采茶扑蝶》向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春天到来,采茶女在山间采茶,汗水沿着脸庞滴落下来,这时蝴蝶从她们面前飞过,她们暂时放下手上的劳作,开始扑蝶,疲劳因此消除。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采茶女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们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采茶”与“扑蝶”可以理解为采茶劳作时的劳动和放松,这种劳逸结合的劳动方式事实上正是劳动人民“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民族精神的写照。

2.3 音乐曲调

《采茶扑蝶》的音乐曲调特点可以从这样三点进行分析:旋律、和声、节奏。首先,就旋律而言,旋律往往体现了乐曲自身的内容和结构。《采茶扑蝶》钢琴曲保留了原曲《采茶灯》的部分旋律,运用钢琴模拟我国民族乐器,使整个乐曲的旋律显得更加高昂、更富有生命力。该首钢琴曲的整体旋律是欢快的,这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乐曲的基调。听者可以从欢快的旋律中感受到特别的乡土元素、自然朴素的劳作情景。其次,就和声来讲,和声是多声部音乐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首钢琴曲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和声元素。刘福安先生采用“五度音程”的方式演奏乐曲,同时多次变奏,使得整首曲子听上去更加大气,更加层次分明。同时,作者还加入了高音区和弦,借和声激发听者内心的情感。其中采用的“加花变奏法”是我们本民族的特色手法,使得乐曲更具有张力。最后,就节奏来说,节奏是音乐中的基本元素。在这首钢琴曲之中,作者运用钢琴模拟了锣鼓的乐声,这种民间打击乐的再现使得音乐的节奏更加“中国化”,更能够打动人。

[1]陈志强.试探闽西民间歌舞《采茶扑蝶》之"扑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16-119.

[2]叶碧青.浅析刘福安的钢琴改编曲《采茶扑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60-62.

[3]孔德芳.从《采茶扑蝶》看客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J].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6):108-109.

[4]习英.从传统中丢失了“集体舞”精髓——从福建民间舞《采茶扑蝶》看从传统中失去了的集体舞精髓[J].学术评论,2006(s1):202-204.

[5]黄东阳,赖晓芬.客家采茶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J].艺术研究,2015(2):24-25.

郝 爽(1984-),女,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钢琴曲小节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夜的钢琴曲(六)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凸显民族特色 余热倾情后生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