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与华北茶文化的传播研究

2017-02-04 01:31林,刘
福建茶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华北地区京杭大运河华北

侯 林,刘 楠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京杭大运河与华北茶文化的传播研究

侯 林,刘 楠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茶文化兴起于南方地区,唐朝之前,华北地区饮茶之风并不盛行。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为南茶北运提供了运输通道,相对于陆运,大运河具有运量大、运费低、运程长等优势,沿岸的济宁、聊城、德州、临清、沧州、天津等华北城镇成为茶叶贸易重要的消费市场和集散市场,大运河对华北地区茶叶市场的构建和茶文化的传播起到关键作用,大运河不仅是南北茶叶贸易的运输通道,也是南北茶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之路。

京杭大运河;华北;茶文化;传播

茶文化起源于南方地区,唐朝之前,华北地区饮茶之风并不盛行,唐人封演指出:“南人好饮之(茶),北人初不多饮。”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华北地区不适合茶叶生产,这就决定华北地区的茶叶必须由南方供给,而且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南部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江南地区是著名产茶区,江西、皖西、皖南、福建等茶区距离大运河也都不远,相对于陆运,大运河具有运量大、运费低、运程长等优势,因此,大运河对华北地区茶叶市场的构建和茶文化的传播起到关键的作用。

1 南方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茶树属于亚热带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养成饮茶的习惯,但很长时期仅是一种区域性饮品。《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广陵人竞相购买茶叶,说明当地饮茶之风已经十分盛行。至晚唐时期,茶叶产区不断扩大,主要产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集中于江南山地、丘陵地区,据王洪军先生考证,岭南道、山南道、剑南道、江南道和淮南道占茶叶生产总量的93.9%。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元代时期,茶树种植几乎遍及中国南方地区,茶在“闽、浙、蜀、荆、江、湖、淮南皆有之。”不仅原产茶区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且出现了专业的植茶茶场。

2 京杭大运河与华北茶叶市场的构建

茶叶主要产区集中于中国南方地区,初期,茶树主要以野生为主,产量不高,商品化程度较低,随着茶树不断改良,南方地区的茶叶产量和质量获得极大提高,但由于交通条件限制,南方茶叶无法大批量输入北方地区,导致华北地区茶叶消费量不高,运茶史料鲜见。

隋朝,开凿了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它作为古代中国南北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联系东南茶叶产区与北方茶叶消费区的重要纽带。唐朝,安徽、江苏、浙江的茶叶主要通过长江、泗水、淮河转运大运河运销至北方地区。扬州因为居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江淮茶叶首先在此聚集,然后沿大运河北上,经高邮、淮安、泗州、开封,最终到达洛阳。到宋朝时期,东南茶叶输往华北有两条线路,其中东路便是从真州、扬州进入运河,经高邮、淮安、陈留到达汴京。

明朝初期,因为实行海禁政策,南北贸易的海上通道被迫关闭,大运河的交通地位更加凸显。当时南方茶叶北运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大运河,茶叶北运的水路运输主要由官运、私运、商运三类。官运即贡船运输。明清时期,南方政府每年都会把大量的茶叶作为贡品经大运河运至京城,1547年,大约有126000磅江南茶叶经大运河运至京城。私运即漕运官兵夹带茶叶私自贩卖,明清时期,漕运官兵允许夹带私货以贴补生活,他们利用此便利条件,携带茶叶利用漕运船只运至华北地区。

商运是南茶北运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华北地区的茶叶贸易和消费影响极大。明清时期,华北地区茶叶消费需求继续增长,徽州茶商将皖南的茶叶经大运河输往华北等地销售。运销徽茶重要路线有三条,其中第一条线路是徽州至京津地区,主要通过水路运输。首先,徽商将茶叶经水阳江、青弋江、新安江运至河口附近,在此渡过长江到达仪征,然后沿大运河北上,经过扬州、淮安、济宁、聊城、临清、德州、沧州、天津,到达北京。这条水上通道是明清徽商北运茶叶的最重要路线,主要贩运徽州当地茶叶,借助这条徽茶北运路线,明隆庆年间,仅徽州歙县就有近万人左右在京经商。徽商在北京开设的著名茶行有7家,茶商名字号共166家,小茶店数千家。徽茶在北方以及运河沿岸城镇的行销都与这条运输路线密切相关。

大运河作为南茶北运的主要通道之一,将东南地区的茶叶不断输往华北方地区,随着茶叶贸易的不断增加,运河沿岸的济宁、聊城、德州、临清、沧州、天津等城镇成为南方茶叶重要的消费市场和中转市场,并由此周边地区扩散,华北地区的茶叶销售市场不断扩大,甚至覆盖整个华北地区,茶叶贸易推动运河沿岸城镇社会经济的繁荣,也加强交通枢纽的地位。

天津作为运河沿岸重要的商埠,清代初期,天津运河上的船只除漕船外,还有“油船、茶船、杂货等项”。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天津成为重要的茶叶进出口市场,也是华北地区重要茶叶中转站,天津的茶叶通过南运河输往华北腹地。1868年,输入天津的茶叶928644磅,但仍然不能满足华北市场的需求,巨大茶叶贸易缺口,“一部分由科库船供应,一部分由漕粮船供应”,1920年前,由天津经大运河运至德州的茶叶高达100万斤,1950年,天津经大运河输出茶叶仍达47.3吨。

临清、聊城、德州作为大运河沿岸重要节点城市,也是鲁西南、胶东、冀北地区重要的茶叶消费市场和集散市场,贩运商由此批发茶叶,运抵华北各地。明清时期,“茶船到临清,或更舟而北,或舍舟而陆”,河西者是南方茶船在临清主要集散地,临清专营茶叶的店铺集中于此。据乾隆《临清州志》记载,规模大的茶叶店28家,小者不计,还有一些散处于城内各街的茶叶店,杂货店、绸布店、缎店也代销茶叶。明清时期,聊城经营茶叶的有信义茶庄、张世茶庄、同春茶庄、轩盛茶庄等,主要服务于东昌府各州县。

3 京杭大运河与华北茶文化的传播

一种习俗的传播需要物质基础、风尚引领、交通保障、文化认同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饮茶习俗的南风北渐也是如此。饮茶之风始于南方,秦汉时期实现大一统,全国南北交流日益频繁,饮茶习俗随之传入北方地区,但直到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的饮茶习俗尚未盛行开来,仅有少部分居于北方的南方人饮茶。隋朝以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为南茶北运提供了便利的水上运输通道,大运河沿岸城镇成为华北重要茶叶消费市场和中转市场,饮茶习俗亦最早在此兴盛。大运河上,有赴京赶考的南方学子,进京赴任的南方官员、南来北往的商人,他们不经意间将南方的茶文化传播到沿岸城镇,导致运河沿岸地区人们饮茶风尚的兴起,再由沿岸城镇传播至广大的华北腹地。至唐朝时期,华北地区饮茶逐渐成为一种消费习俗,茶店、茶馆随处可见,“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说明饮茶习俗已经遍布全国。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的饮茶习俗呈现平民化趋势。

运河沿岸的济宁、临清、聊城、天津、北京等地茶文化因为受到南方饮茶文化的直接影响,逐渐形成一种兼容并蓄、富有运河文化特色的茶文化,既有南方茶文化内涵,又有北方的特色。例如,元代以后,济宁城内茶馆林立,尤其集中于运河两岸和各闸口附近,这些茶馆的布局、经营方式、茶客的身份各异,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运河岸边的“林家湾茶馆”常有鱼贩子光顾,又称“鱼贩茶馆”,还有“豆芽茶馆”、“下棋茶馆”等。济宁茶馆茶叶品质高低均有,茶馆里的茶壶、水、桌椅等都非常讲究,茶壶多为铜壶,茶水多用运河水,座椅多为竹椅。茶馆也是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既是戏馆,也是书场。济宁人的饮茶习俗与江南地区相近,不同于山东其它城镇。济宁人饮茶除了在家一日三茶之外,还有“泡茶馆”的习俗,“泡”字说明济宁人饮茶习俗不同于北方其他地区。饮茶种类繁多,受南方饮茶文化的影响,喜欢青茶,有“夏喝龙井、冬喝大方,不冷不热喝旗枪”的习俗,茶叶品种还有杭州的龙井、旗枪,黄山毛峰、太平猴愧、四川蒙顶茶、洞庭碧螺春、庐山云雾等。

临清的茶文化也是由大运河的传播而繁荣起来的。临清的茶馆数量众多,大宁寺、竹竿巷、养济院、二闸口、浮桥口、碧霞宫等处附近茶馆众多,连边远的路边、村庄都有茶馆,规模不大,兼卖小食品,临清人称为“茶食点”。临清的饭店、戏院、澡堂都有以茶敬客的传统,临清人到茶馆里听说书、朋友聚会、谈新闻奇事等,习以为常,饮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临清人到茶馆饮茶时,店家将茶叶分成六分之一两包成一份,沏茶后,把包茶的纸卡在壶嘴上,以示茶品的高低。临清老百姓也有一日三茶的习惯,分别叫做“早茶、除腻茶、夜茶”。请人喝茶,斟茶后,应该将茶壶嘴朝向空座,或者壶嘴朝向自己,否则为失礼。饮茶也逐渐演变成一种交际手段,每逢熟人相遇,最亲切的用语是“喝一壶”或“喝喝去”。大运河沿岸的其它城镇亦是如此,天津人有嗜茶的习惯,他们“一人一壶,顷刻立尽,茶房东奔西跑,应接不暇,饮量之大,颇足惊人。”北京茶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大碗茶,摆放一张桌子,几条凳子,一些粗瓷碗,成为普通民众饮水解渴的好去处。

4 结语

大运河不仅是南北茶叶贸易的交通要道,也是南北茶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之路。隋朝,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沿岸的济宁、聊城、德州、临清、沧州、天津等华北城镇成为南方茶叶贸易的消费市场和集散市场,茶叶由此转运或批发至华北腹地,茶叶贸易逐步遍及整个华北地区。充足的茶叶供应也为华北地区饮茶习俗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南方茶客带来茶文化,饮茶风尚由沿岸城镇逐渐向邻近地区传播开来,传播路径呈现点(运河城镇)——线(运河沿岸地区)——面(华北地区)特点,饮茶习俗逐渐渗透到华北社会的各个角落,并产生独具运河特色的茶文化。

[1]靳佳萍.近代日本人笔下的中国茶叶贸易——以天津为例[J].福建茶叶,2016(6):53-54.

[2]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12):145-147.

[3]陶德臣.论运河在茶叶传播运销过程中的历史地位[J],农业考古,2013(5):277-283.

[4]李荣华,南方的茶文化与汉唐时期的华北社会[J],农业考古,2012(2):224-228.

[5]杜明德,临清茶俗[J],民俗研究,1990(3):68-69.

侯 林(1983-),男,河南博爱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文化。

刘 楠(1987-),女,河北曲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外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华北地区京杭大运河华北
依河而生,因河而兴:元明清戏曲迭代与京杭大运河关系论说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华北玉米市场将进入筑底期
华北地区大樱桃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华北地区滑雪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华北夏谷区近30年来主要谷子育成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 Translation Mode
Review on Register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
打造华北地区再生资源开发桥头堡——访唐山中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