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促进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文化创新模式研究

2017-02-04 01:31姚松奇陈晓
福建茶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制茶茶文化校园文化

姚松奇,陈晓

(萍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江西萍乡 337055)

数字化背景下促进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文化创新模式研究

姚松奇,陈晓

(萍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江西萍乡 337055)

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宝贵财富,其蕴藏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因此,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对于保护、传承茶文化,提升大学生民族文化素养与审美理想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为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与空间,为其融入校园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探讨茶文化非物质遗产进校园文化的研究,对于创新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数字化背景;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模式

社会文明的进步,带来了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文化的凋零,因此,全世界都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其中茶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人将种茶、采茶、沏茶、制茶、饮茶等与儒释道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制茶工艺、采茶饮茶习俗;将音乐、绘画、文学、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入茶之中,形成茶艺表演、采茶戏、采茶歌舞等等,共同构成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茶文化,并历经数千年依旧历久弥新。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国家、省市、县都制定了不同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茶文化非物质遗产文化蕴藏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如何保护、传承其内涵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想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笔者尝试将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有利于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途径,有利于茶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传播,利于激发大学生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产生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民族文化素养与道德精神。此外,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现代数字技术非物质文化保护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从2005年开始我国已从法律层面上强调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为其进入校园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本文基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重点探讨茶文化非物质遗产进校园文化研究,在当前对于创新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蕴博大精深,各地茶文化既具有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又在长期的社会文化发展中融入地域性色彩,共同构筑出华夏民族的茶文化,从文化内部结构来看,其包含着制度茶文化(茶叶生产、消费过程中的制度与管理)、物态茶文化(主要是茶叶生产的方式如栽培、成分分析等)、行为茶文化(茶叶生产、使用过程中固定的行为模式如茶礼、茶俗等)与心态茶文化(饮茶过程中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与理想)。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行为茶文化、心态茶文化是我国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内容,其也是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部分[1]。

江西尤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其自古以来就成为我国重要的茶叶大省,虽然其茶叶经济几经起伏,但其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饮茶工艺、制茶工艺等等。婺源是江西主要的绿茶产区,唐代陆羽《茶经》中已有明确记载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种植、制茶等工艺,而后在宋元明清几代的发展中,形成婺源独特的绿茶制作技艺与庐山云雾茶制茶工艺,已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技艺制茶”被评为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此外,采茶戏是江西地区古老的戏曲艺术,也是我国产茶区非常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江西地区的赣南采茶戏、高山采茶戏等也被列入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虽然宝贵的茶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但是在工业文明大行其道的当下,以身口相传为主要途径的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极大的冲击,不少珍贵的茶礼、茶俗、茶艺等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消失,传统手工艺制茶方式也因工业化批量生产而濒临灭绝。在长期的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由于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淡薄,导致其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下文将重点分析茶文化创新传播模式——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文化,从其走进课程、走进宿舍、走进社团等三个方面,让茶文化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生活之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与道德修养,并结合茶文化数字化的呈现形式,吸引大学生的了解、学习、传播茶文化的兴趣。

2 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文化的模式研究

2.1 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课堂

在高校开设茶文化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以介绍茶文化历史发展、文化内涵、结合当地名茶介绍茶习俗、茶戏曲、制茶工艺等等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解与学生讨论为主,上课形式不能只局限于文字内容,而应该结合当前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呈现形式,一方面,老师可以制作文字、图像、音频相结合的茶文化教学内容,播放茶文化相关的纪录片,如央视2013年播放《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透过现实生活中的茶人茶事来映射茶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平台与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研究机构等联系,获取其数字化资源,如茶文化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动态影像展示茶俗、茶艺、茶道活动等内容,甚至动态化复原了对于古代文化中茶场景。《兰亭集序》煮茶场景,则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唐代煮茶要求、习俗,感受古人饮茶风尚,体会其追求明月清风之感,悠然自得之情。

老师课堂可以将这些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其课前进行浏览、查阅,在课堂讲解中与同学们进行讨论、互动,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如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中,如何将茶文化深厚文化底蕴与当代大众审美相结合,如何在当前推广茶文化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能积极投身于宣传茶文化队伍中来。

2.2 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团

社团文化是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已成为高校第二课堂。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社团,开展茶艺欣赏、泡茶展示等等活动,同时激发有技术特长的学生制作茶艺展示相关的视频,将茶文化元素抽离出来作为其他艺术设计的元素,比如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宣传册等等,真正参与到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中,真切地体悟茶文化深厚的思想与审美理想。举行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如宣传周、文艺表演、知识竞赛等等。开设主题微信公众号,通过图文、音频等形式宣传茶文化内涵与相关的活动。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成立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工作室,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加入茶文化非遗宣传与保护活动。

3 结论

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人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促进其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保护、传承,使其鲜活地呈现在大众生活中,继续发挥其道德教育的作用,培养人们热爱民族文化的意识,是当前中国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基于此考虑,以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本文尝试探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文化中,融进高校课堂,开设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融入社团文化,举办知识讲座、竞赛、文艺表演以及融入宿舍生活中等三个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在论述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虽然当前茶文化内容借助数字化技术呈现出试听结合的新形式,确实丰富了课堂的形式,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对茶文化的了解。

[1]乐素娜,郭丹英.试论对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J].杭州文博,2007(1):54-55.

[2]余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技艺制茶”成为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思考与启示[J].农业考古,2011(05):397-405.

[3]周昀.以茶艺创编和践行为切入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体验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3):270-271.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项目《数字化背景下非遗进校园文化创新系统构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D16172,项目负责人:姚松奇。

姚松奇(1982-),男,江西萍乡人,硕士,副教授,从事地方民俗文化、民间美术、艺术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制茶茶文化校园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百年“荣茶”展芳华 匠心制茶传“非遗”——访晋商老字号胡氏荣茶第八代传人胡萍萍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茶文化的“办案经”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