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坊曲《鹧鸪词》的起源

2017-02-04 03:09肖劲飞
大观 2016年11期

摘要:教坊曲《鹧鸪词》是从唐代一直流传到现在的经典乐曲,古乐谱已不可考,但是在唐代的诗歌和文献当中有大量的关于乐曲《鹧鸪词》的吟咏和依照《鹧鸪》曲谱填写的歌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些吟咏和歌词,以期找出《鹧鸪词》的起源地。

关键词:教坊曲;近代曲词;鹧鸪词;教坊记

从大诗人李白的《山鹧鸪词》开始,唐代出现了二十多首的以鹧鸪为题的诗歌,如白居易的《山鹧鸪》诗;中唐诗人许浑一个人便写了五首与《鹧鸪》有关的诗歌,分别是《听歌鹧鸪辞》《韶州韶阳楼夜燕》《听吹鹧鸪》《怀江南同志》《越中》;诗人郑谷更是因为他的《鹧鸪》诗当时人称“郑鹧鸪”,由此可见当时的“鹧鸪”诗的盛况。有关鹧鸪的诗歌虽多,但是研究者并不多,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鹧鸪词》的起源。

首先,《鹧鸪词》是歌曲,是可以用来歌唱的。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将汉代以来的歌谣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等十二大类。其中“近代曲词”和“新乐府辞”二类收录的是隋唐以来的乐府新题,其中近代曲词收录的是可歌唱的,也就是歌词,如《乐府诗集·近代曲词》收录的《思归乐二首》题解:“《乐苑》曰:‘《思归乐》,商谓曲也。后一曲犯角。”“商谓曲”不好理解,疑是“商调曲”之误,犯角是一个音乐术语,是“犯调”的一种,在古代犯调具体怎样犯调已不可考,应该相当于现在的转调,但是比转调严格,《辞海》“犯调”词条:“词(曲)中犯调有两种。一是宫调相犯。即取各宫调的声律合成一曲,使宫商相犯以增加乐曲的变化,有三犯、四犯、八犯之称。但限于‘住字(全曲末一字,或称“杀声”)相同的调子方可互犯。”新乐府诗则是不能歌唱的以讽喻性作为特征的文学性较强的诗,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等。

其次,唐代以来大量的以“鹧鸪”为题的诗歌应该是教坊曲《山鹧鸪》及其别称。任半塘《唐声诗》云:“《山鹧鸪词》,唐教坊曲,别名《鹧鸪词》《鹧鸪》。”由此可见,唐代出现的大量以“鹧鸪”为题的诸如《山鹧鸪》《山鹧鸪词》《山鹧鸪辞》《鹧鸪词》和《鹧鸪》等诗歌都是《山鹧鸪》的别名,换言之,这些诗歌也都可以称之为《鹧鸪词》。教坊曲兴起于开元、天宝间,唐玄宗爱好俗乐,将大量民间乐曲引入宫廷,为了更好交流和传承,于开元二年设立教坊,专门负责乐舞技艺的教习。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成书于762-763年)记录了开元年间教坊制度、有关轶事及乐曲的内容和起源,收录了许多教坊曲曲目,其中有一个曲目名为《山鹧鸪》,应该就是《鹧鸪词》。

第三、从《鹧鸪词》的来源看,教坊曲《鹧鸪词》是由民间歌曲整理或改编而来。胡适在他的《白话文学史》艺术中说:“盛唐的诗关键在乐府歌辞。第一步是诗人仿作乐府。第二步是诗人沿用乐府古题而自作新辞。第三步是诗人用乐府民歌的精神来创作‘新乐府。”隋唐时期诗人用民歌精神来创作“新乐府”这种现象很多,所以郭茂倩特地把隋唐以来的燕乐杂曲歌词单独列为“近代曲词”,主要原因是随着魏晋南北朝四分五裂的时期结束,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到来,南北文化激烈碰撞和交流,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燕乐”。“燕乐”是一种吸取了各少数民族音乐、隋唐以前的雅乐和清乐以及汉族民间歌曲等因素的俗乐。如《近代曲词》中的《婆罗门曲》就是从天竺传入凉州(今甘肃武威市)的胡乐,郭茂倩释题道:《乐苑》曰:“《婆罗门》,商调曲。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进”;又如《采桑》题下有解:“《乐苑》曰:‘《采桑》,羽调曲。又有《杨下采桑》。按《采桑》本清商西曲也。”说明《采桑》原来是属于隋唐以前清乐系统古曲,但是经过融合,已经成了燕乐系统的新乐府了;又如《绿腰》题解:“《琵琶录》曰:‘《绿腰》,即录要也。贞元中,乐工进曲,德宗令录出要者,因以为名,后语讹为绿腰。《新唐书》曰:‘《凉州》《胡渭》《录要》,杂曲是也。《乐府杂录》曰:‘《绿腰》,软舞曲也。康昆仑尝於琵琶弹一曲,即新翻羽调《绿腰》也。”杂曲就是散失了或残存下来的民间乐曲,经过乐府官员整理后的乐府歌曲,由此可见,《绿腰》原来是民间乐曲,经过乐工选拔整理后就成了乐府歌曲了。又如《竹枝》目下云:“《竹枝》本出於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禹锡曰:“竹枝,巴歈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焉。”《鹧鸪词》和《绿腰》《竹枝》差不多,应该也是经过乐工或文人整理之后成了风靡一时的歌曲。第三、从早期的以“鹧鸪”为题的乐府诗的内容和风格特色来看,教坊曲《鹧鸪词》应该是由湖南一带的民间歌曲整理或改编而来的。根据现存的资料来看,最早的以“鹧鸪”为题的诗歌是大诗人李白《山鹧鸪词》,其诗云:“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诗中点明“鹧鸪鸟”的家在“苍梧”的苦竹岭上。“苍梧”,古苍梧郡,郡治在郴县(今湖南郴州),辖地大致在长沙郡南、桂林郡北的一带。唐时认为鹧鸪鸟的故乡在“苦竹岭”的诗歌还有很多,如白居易《山鹧鸪》诗中也有“黄茅冈头秋日晚,苦竹岭下寒月低”;郑谷的《候家鹧鸪》诗中有“苦竹岭无归去日,海棠花落旧栖枝。”;许浑的《听歌鹧鸪词》诗中有“甘棠城上客先醉,苦竹岭头人未归”。李白的《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山鹧鸪者》诗中甚至直接点明了《山鹧鸪》的起源地:“客有桂阳至,能吟山鹧鸪。”《汉书·地理志》记载,前202年汉朝立国,刘邦于湖南南部建立桂阳郡,郡治在现在的郴州市,与上文的古苍梧郡是同一个地方。

如上所述,《鹧鸪词》原来是湖南郴州一带的民间乐曲,在盛唐时期经过文人和乐工的整理后成为流行极广的教坊曲。

【参考文献】

[1]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58.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499.

作者简介:肖劲飞(1977—),男,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教师,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