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琉璃器与中西文化的互动

2017-02-04 03:09冯彬妮
大观 2016年11期
关键词:法门寺琉璃伊斯兰

冯彬妮

玻璃古代也称琉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十六或十五世纪的两河流域,其后埃及也开始生产。到古罗马帝国时期,玻璃业的生产已十分繁荣。丝绸之路开通后,国外的玻璃器皿开始传入我国。从历史文献和出土的文物看,中国也是世界上生产玻璃器最早的国家之一。至迟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但中国的玻璃器皿发展非常滞后,而西方则发展迅速,从而有对“西方之国”出产玻璃的记载和赞誉。到唐代,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而西方的琉璃、珠宝、香料、工艺品也不断传入我国。据考证法门寺出土的琉璃器就是在那时和其他珍品一起来到中国大唐的。

1987年在中国陕西法门寺的地宫中出土了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根据地宫出土的《物帐碑》记载,这批琉璃器为唐僖宗(873-888)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之器具,除一套茶碗茶托是典型的中国器型外,其余按年代应是早期伊斯兰琉璃器。

地宫中出土的盘口细颈贴塑淡黄色琉璃瓶,高21厘米,腹径16厘米。黄色透明,无摸吹成形,底部有加工疤痕。盘口、细颈、鼓腹、圈足。瓶颈粘贴一道相同颜色的玻璃丝。腹部贴有四排装饰,第一排为8个深蓝色同心圆形饰;第二排为6个不规则五角星饰;第三排为6个莲芯样圆形饰;靠近底部的第四排为6个深蓝色水滴形装饰。公元七世纪伊斯兰玻璃工匠们首先继承和发展的就是这种装饰工艺,圆形饰是伊斯兰玻璃中最常见到的贴花,另外星状饰也是比较流行的贴花。

四瓣花纹蓝琉璃盘,口径20厘米,高2.3厘米。吹塑成型,纹饰镌刻。哆口、平沿、浅腹、平底。盘外底心凸起,系铁棒加工痕迹。通体呈蓝色,光洁透明。盘面刻满纹饰,主体纹饰为以双线勾勒出的十字形框架,其四出部分与方框组成四个“米哈拉布”纹样,四出的尖瓣内,各刻一朵无花果叶,尖瓣之间,饰以忍冬。中间方框内刻虚实相间的小斜方格纹,刻纹和刻花都属冷加工装饰工艺。“米哈拉布”是阿拉伯语音译,西方译为“壁龛”。是伊斯兰最神圣的地方,设在礼拜大殿后墙正中处的小拱门,其方位朝向麦加克尔白,以标志礼拜的方向,伊玛目率众礼拜时面向凹进去的内壁。早期的米哈拉布周围无任何装饰,后在小拱门周围、内壁及窑殿内顶部均雕刻绘制有精美的《古兰经》文和花卉几何图案,庄严肃穆。我国清真寺的“米哈拉布”均在大殿西墙中间,代表着麦加方向。

同样的刻纹蓝玻璃盘总共有六件。深蓝色透明,平底稍向上凸起,哆口。盘的口沿稍有差别,有的圆唇,有的平唇,盘的外底部有加工的铁棒疤痕,盘的内底刻有不同的纹饰,我们称这种玻璃装饰为刻纹玻璃。刻纹属于冷加工装饰工艺,六件玻璃盘都是以植物的枝、叶、花为主题的刻纹,但每件盘子的图案各异。艺术家熟练地运用了葡萄叶纹、葵花纹、枝条纹、绳索纹和一些几何图案,再加上密集的平行细斜线纹划出地纹,组成繁丽的图案。六件刻纹蓝玻璃盘中有二件在刻纹的基础上,一些主要线条用金粉描绘,使得已经很华丽的盘子更加光彩夺目,如丹芭纹蓝琉璃盘、枫叶纹描金蓝琉璃盘、八瓣花蓝色琉璃盘等。刻纹玻璃工艺也是伊斯兰玻璃匠从罗马帝国继承下来的工艺之一,在伊斯兰早期流行一时,但保存下来的完整无损的刻纹玻璃器皿非常罕见。这批刻花玻璃盘,应是典型的伊斯兰早期器物,两件描金刻花玻璃盘,更是伊斯兰玻璃器中不可多见的精品。罂粟纹黄色琉璃盘,高2.7厘米,口径14厘米,敞口,翻沿、圆唇、直壁,平底微凸起,底外壁有粘棒疤痕玻璃无色透明,稍泛黄绿色,盘内壁口沿处绘有12个黑色半圆弧纹,腹壁下部绘二周黑色弦纹,底部绘有黑色罂粟纹。盘内壁除黑色花纹外,施满不透明黄色作为地色。釉料彩绘是玻璃装饰工艺的—种,玻璃的彩绘与瓷器的彩绘工艺很接近。伊斯兰的釉彩玻璃是富有世界声誉的,一般认为伊斯兰釉彩玻璃的使用年代是公元12~15世纪,早于9世纪的釉彩玻璃很罕见。所以法门寺的釉彩玻璃盘的原产地很可能是伊朗的内沙布尔。它不仅吸收了古罗马和波斯帝国玻璃生产的工艺和精神,又将早期的伊斯兰文化及风格融入了玻璃器生产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点和宗教文化的玻璃器制品。

唐皇室将这批琉璃器供奉给佛祖,供养于法门寺地宫,也是因为琉璃器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家世界以琉璃为宝,以琉璃光为佛的德性。琉璃是佛教中最重要的庄严之一,西方净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琉璃作为佛教七宝之一,其魅力不仅是晶莹剔透的光泽、变幻神奇的色彩,更重要的是琉璃蓄纳了佛家净土的光明与智慧,是供佛修行的圣物。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重要演讲触动人心。习近平主席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相互借鉴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演讲中,习近平特别提到了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琉璃器皿,他说:“1987年,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这些精美的琉璃器中,蕴藏着什么文化内涵呢?法门寺出土伊斯兰玻璃器数量较多,纪年清晰,出土地明确,器型完整、制作精美、纹饰华丽,是世界伊斯兰玻璃考古的重大发现,因而将对世界伊斯兰玻璃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在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20件琉璃器中,其中13件是晚唐僖宗的宫廷用品,除中土样式的茶盏和茶托外,有11件是典型的伊斯兰琉璃器;其余7件,时代应该早于僖(xi)宗时期,有的具有东罗马元素,有的具有波斯风格,有两件素面圈足盘甚至不排除本土生产的可能。这一多元文化风格的琉璃器群组的存在,是开放的唐王朝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合作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发展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最能印证中外文明交流的辉煌。法门寺地处中华礼乐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地带,附近还有丝绸之路陕西段南线的龙尾驿站,既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又是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内陆的终点,多元文明在此汇聚。法门寺的这批琉璃器,大部分是公元7-9世纪地中海沿岸、伊朗高原地区的伊斯兰风格琉璃器,是古丝绸之路、包括海上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最璀璨的文化积淀和结晶。同时,20件琉璃器中,有个别中国特有样式的茶盏和茶托,经成分测定,这些茶盏和茶托的原料来自域外,制作却是在大唐境内完成,这充分体现和见证了文明互动发展的积极成果。

这批以伊斯兰风格为主的琉璃器,出现在佛教圣地法门寺地宫,本身也是多元文明相互包容、和谐共存的生动体现。习主席能够敏锐地看到这批文物背后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并强调要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这对于我们今天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以一种博大的胸襟积极融入世界,表达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明价值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多元文化交流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而形成的。大量伊斯兰琉璃器在法门寺出土,证明了大唐文化的包容性、兼容性和多元性,这对于现代中国文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到了东罗马和伊斯兰,来自这两个文明的东西同时在中国文明遗迹里面出土。这几种文明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是促进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也体现出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文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明是平等的,宗教也是平等的。出土的文物体现了不同文明的借鉴与交流。

中国文明必须要有自信,中国文明一定要走向世界。中国文明是包容的,是接纳西方文明的。要学习古人的智慧,为现在的秩序文明服务。我们现在提出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平等共同进步,这对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有很大的意义。琉璃器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典范,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现在,我们不仅要让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精神文化层面也要发挥影响力,让中国文化被更多国家认同、理解、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

法门寺琉璃器作为唐朝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体现,印证了中国与西方交流的辉煌与曲折,也体现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愿望,应该弘扬这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自觉自信,为构建交流互鉴、和平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法门寺琉璃伊斯兰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流光溢彩,淬琉璃七彩之花
游法门寺
琉璃的精工之美
再走法门寺
碎琉璃
伊斯兰刀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