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官员当与民共进退

2017-02-08 06:07掌心春秋
百家讲坛(红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熙宁密州蝗灾

◎掌心春秋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被派往山东密州(今属山东潍坊)任知州。他在密州知州任上虽然只有两年多时间,却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为官一方,政通词美”。

苏轼刚到密州,时逢北方连年大旱,蝗灾泛滥。为拯救百姓于水火,他到任后不久即上书朝廷如实反映当地灾情,请求朝廷选派官员下来视察,同时减免赋税,发放补助。他还从民间吸取灭蝗经验,和百姓一起采用火烧、用土深埋的办法铲除蝗害,并且动用部分仓米奖励捕蝗的百姓。

在苏轼的推动下,密州治蝗很快见效,苏轼作诗称“县前已窖八千斛,更看蚕妇过初眠”,还自注说:“蚕一眠,则蝗不复生矣。”

为百姓解决蝗灾的同时,苏轼也不忘解决当地旱情。他多次率领下属和百姓去密州境内的常山祈雨,希望用祭祀行动向百姓展示官府抗旱的决心。巧合的是,熙宁八年五月,他到位于常州的雩(yú)泉祈雨,然后真的下雨了。当地百姓认为这和苏轼一心为民的为官作风不无关系,以至于当地半年不落雨,苏轼去求雨,天就下雨了。为表达天降甘露的喜悦,苏轼还特意在此地建了一个小亭子,并写下《密州常山雩泉记》和六首诗。之后苏轼又对雩泉进行开发,凿了一口深七尺的水井,使雩泉真正成为密州百姓饮用和抗旱的不尽水源。

对于密州“盗贼渐炽”、百姓不堪其苦的状况,苏轼更是疾恶如仇。他认为天灾人祸互为因果:密州人本就长得彪悍,且崇尚武力,喜欢依仗自身的优势干抢劫之事,再加上当地连年发生旱灾,民不聊生,盗贼之徒更加猖獗。因此,苏轼提出治盗必须治本,并与治事、治吏相结合,决定从根本上给盗贼以打击。

一次,密州出现了一帮盗贼,到处抢劫掠杀,民不聊生,安抚司派遣三班使臣率领悍卒数十人前来拘捕。但是,这班悍卒比盗贼更加横暴凶残,他们甚至用禁物设赃,并诬陷百姓,借机强掠其家。许多百姓跑到知州衙门来告状,苏轼却故意将百姓的诉状掷于地上说:“肯定不会有这等事情。”那些作乱的悍卒听闻此言,都以为没事了,自然放松了警惕。这时,苏轼便派人把这些悍卒召集起来,让他们招认自己的罪过。取到人证物证后,苏轼勃然色变,开始按律分别严惩他们,有的甚至被处以死刑。

苏轼巧妙治恶吏的事迹很快在当地传开,不仅得到了百姓的称赞,也使得那些盗贼等不法之徒闻风丧胆,从此不敢再扰民。

总之,苏轼在密州当知州时,真正做到了心中时刻装着百姓:天降大雪,他便想到“今年好风雪,会见麦千堆”;遇到灾情,便自责“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正因如此,他的官声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被历史铭记,被人们传颂。

猜你喜欢
熙宁密州蝗灾
《全宋文》沈邈文辨正
密州在哪
星河
苏轼密州诗文研究的新成果
——评《苏轼密州诗文编年》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蝗灾又来了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意大利撒丁岛遇严重蝗灾两千多公顷农田被毁
江城子·密州出猎
殷商中原地区蝗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