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2017-02-09 05:47吴长涛
世界复合医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心源性阿司匹林复发率

吴长涛

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一科,山东德州 253000

脑卒中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缺失或者损坏所引起的急性发病的综合症,其诱因主要是由于大脑局部血液循环受阻所致,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隐源性脑梗死以及腔隙性梗死等几种类型。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表面,全球每年大约有1 500万人次患脑卒中,而脑卒中发病人群中有150~200万为新型病例,在这类新型病例的患者中,由于缺血性卒中而导致脑卒中发病的患者占了约70%[1-2]。脑卒中患者大多病情危重,科学、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多为早期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抢救的关键性药物,但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所使用的二级防治药物主要为肠溶阿司匹林,该种药物的有点是效果显著但是不良反应也较为明显,容易诱发机体过敏、胃肠道排斥等不良反应,因此难以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3]。该次研究抽选该院自2014年5月—2016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120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现将其研究结果做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共计收治的120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以1∶1的比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观察组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18例,整体年龄分布在66~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84±5.31)岁;合并糖尿病16例、合并高血压20例,发病至入院时间在 2~20 h 间, 平均 (16.3±0.7)h,ABCD2 评分≥4分;常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20例,整体年龄分布在 64~83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28±3.56)岁,合并糖尿病14例、合并高血压21例,发病至入院时间在3~20 h间,平均(16.0±0.5)h,ABCD2 评分≥4 分;两组患者之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满足《2010版中华神经科学会脑梗死诊断标准》[4]中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相关内容,经颅脑CT、MRI证实有梗死病灶患者,新TOAST病因分型为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外伤患者,脑部肿瘤患者,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等。

1.3 方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都使用相同的基础治疗方式并服用强化他汀药物,实验组在入院治疗的当日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批准文号:国药准字112H32015)350 mg,拜阿司匹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J20130078)350 mg,并在入院后的第2天开始服用拜阿司匹林12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80 mg,随后均按照该剂量进行治疗;对照组应该在入院治疗的当天服用阿司匹林350 mg,从第2天开始改变为每天服用拜阿司匹林20 mg,后续均按照该种给药方式。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时间都保持在4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都应该对NIHSS卒中量进行评定。疗效的评测标准如下:NIHSS降低率≥90%则判定为基本治愈;NIHSS降低率达到46%~89%区间值评定为显效;NIHSS降低率在18%~45%区间值为基本有效;NIHSS增加或者降低值<18%评定为无效;而NIHSS值增加≥18%评定为病情恶化。其总有效计算的基本公式为:总有效=有效+显效+基本治愈[4-5]。

1.5 观测指标

①不良反应以及病情复发率:在患者出院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跟踪调访,观测两组的疗后的不良反应和病情复发率;②实验室指标:根据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粘度、纤维胶原蛋白的变化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发生的改变;③治疗总有效率。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值用表示,均行正态分布检验,采用双侧检验,比较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组间比较则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实验观察组中治愈19例,显效30例,有效7例,无效4例,恶化0例,总体有效率为93.33%(56/60);常规对照组中治愈11例,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恶化3例,总体有效率为70.00%(42/6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水平

治疗后观察组中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观察组中发生皮疹2例,骨髓抑制1例,胃肠道反应9例,总比率为20.00%(12/60),常规对照组中皮疹3例,骨髓抑制4例,胃肠道反应6例,总比率为21.67%(13/60),组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P=1.000>0.05)。

2.4 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对比

在完成治疗之后,实验观察组中有3例,复发率为5.00%,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9例复发率为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33,P=0.102 8 >0.05)。

3 讨论

近几年来,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指数形式增长的趋势,由于该类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情危重,因此若得不到及时且针对性的治疗,轻者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重者直接丧失生命,给患者的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经2010年我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指南》[6]的相关建议,抗血小板和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两种方案,但受到时间窗等各类因素的影响其治疗效果有时难以达到预期。溶栓治疗无法频繁地临床治疗中应用,鉴于此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而且治疗效果最为突出的抢救方式。

阿司匹林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其进入患者体内后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来使得抗血小板聚集,以此来阻止血栓烷的合成[7]。但阿司匹林药性相对较差难以抑制大量的血小板聚集情况,对于治疗周期较长的患者长时间服用该药物还会使得患者身体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影响治疗效果;此外,阿司匹林对胃肠上皮细胞的刺激作用较强,因此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引发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相关研究显示[8],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使得心脑血管缺血病症的复发率升高,因此,阿司匹林在会对其临床应用的表现有所限制。氯吡格雷作为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防止血小板聚集的原理与阿司匹林有较大差异,进入患者体内之后可通过阻断不同诱导剂,特别是ADP诱导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结构形式变化,从而使得其对纤维蛋白原的结合能力下降[9],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阻止凝血酶、胶原等参与的第三条血小板活化的途径,从而起到抑制血液凝聚现象。该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1.67%,显著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略低于对照组的2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邹建平等人[10]实验中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33%,而对照组仅为65.33%,与该次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实验组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粘度以及血小板聚集度明显较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患者出院后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实验组病症的复发率较比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法,由两种药物联用分别以不同作用机理抑制血小板凝集,与此同时两药联用的药物半衰期更长,因此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显著下降。

综上所述,在临床对于发生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治疗后不良反应率低,实验室指标良好,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表2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差异对比

表2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差异对比

时间治疗前t P治疗后t P组别对照组(n=60)观察组(n=60)对照组(n=60)观察组(n=60)血小板聚集率(%) 全血低切粘度(mPa·s)66.70±5.72 67.00±5.68 0.288>0.05 61.39±5.21 52.87±4.45 9.632<0.05 22.62±2.44 22.58±2.52 0.088>0.05 21.95±2.47 15.48±1.88 16.145<0.05血浆粘度(mPa·s) 纤维蛋白原(g/L)2.18±0.33 2.20±0.36 0.317>0.05 2.12±0.26 1.51±0.21 14.138<0.05 3.57±0.82 3.63±0.87 0.389>0.05 3.43±0.89 3.49±0.75 0.399>0.05

[1]梁磊,黄志恩,罗高权,等.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现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2):167-171.

[2]倪金迪,李响,刘梅,等.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核心内容(2014年AHA/ASA版)[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5(1):65-73.

[3]李朝晖,刘新民,崔小芝,等.浅析8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15):2963-2964.

[4]刘东涛,周立春.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急性非心源性卒中患者选择敏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临床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5(12):1006-1011.

[5]巩企霞,钱进军,赵康仁,等.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350-353,359.

[6]黄廷富,黄永洪,谭昌洪,等.人尿激肽原酶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免疫学,2016(6):471-475.

[7]张合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4):33-34.

[8]陈艳.双联抗血小板用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56例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2):93-94.

[9]廖开成,韦维,陶玉倩.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小卒中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6):133-134.

[10]邹建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8):11-13.

猜你喜欢
心源性阿司匹林复发率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勘 误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延伸护理对颈椎病针刀术后复发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