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回家路

2017-02-09 13:33董旭明蔡晓智陈奕启鞠焕宗薛珺
海峡摄影时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购票春运铁路

董旭明+蔡晓智+陈奕启+鞠焕宗+薛珺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诸多人群集中在春节期间返乡,形成了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的春运。从绿皮火车到“和谐号”,从通宵排队到12306的变迁,春节回家之路在艰难演变。然而,正是那份归心似箭,让艰难的春运变得温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渐渐兴起,劳动力和人口流动大大增加。我国有太多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的人,可能一年就只有春节能回家一趟。

春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30多年,人口增加不多,春运客流量却翻了几番。春运难,并不完全是交通系统的原因,而是大量人口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迁徙所带来的巨大运输负担。运力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但中国春运又不仅仅是一个交通难题,它的背后其实是社会的变迁,是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劳动力的流动与迁徙,是发展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症候。

又快过年了。今年春运在诸多媒体人笔尖流淌出新的面容——买票似乎没那么难了,售票厅人流稀松,候车厅变得整洁有序……

一直以来,中国春运在困境中负重前行,焦躁不安。而今,伴随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一向嘈杂的春运,今年少了点“面目狰狞”,多了些“井然有序”,在不少人看来,涉及几十亿人口迁徙的春运似乎有些“静悄悄”。

购票方式的多样

是社会信息化的转型浪潮

“一票难求”一直是春运的第一大难。以往由于售票渠道的单一,在春运车票开售前,售票厅内彻夜排长队是常见的现象。

如今这一幕得到改观。铁路部门开通了电脑、手机客户端、电话购票等多种渠道后,“提前购票,到点候车”成为常态。其中,网络售票渐成售票主力。

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试图改变春运的抢票“热潮”。社会信息化转型浪潮进一步改变春运买票格局,将带动铁路购票服务走向便利。

或许是因为今年春节早的原因,春运节前“学生流、务工流、返乡流”提前启动,不少人在春运正式开始前已经踏上归途,使得春运看起来不是特别繁忙。

不可否认,“票难买”本质是铁路高峰运力无法匹配高峰人流的事实,这不能仅仅依靠价格杠杆进行调节,再高的定价也无法调节供给与需求的大矛盾。人群过度集中于一地又在同一时间段流动,寻求解决之道,恐怕得回到区域发展平衡问题上来。

供需矛盾恐将持续,“买票难”缓解无时间表。不过,相关部门的多元举措正在为“买票困局”谋变,购票“静悄悄”渐成佳话。

车厢环境的改变

是城乡消费的均衡发展

原来的春运“囧途”中,绿皮车车厢、厕所里挤满了人,乘务员拿根木棍将乘客推上车,行李架、座椅都是睡觉的好扶手。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消费的均衡,二元结构的打破,春运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例如,2015年春运第一天,北京西站单日运送17万人,却没有出现预期的拥挤现象,大包小包行李的拖拽现象也少见了。

在大多数务工人员的意识里,他们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没有认同感。当高铁、动车取代绿皮车,乘客数量得到控制,乘车环境得以改善,他们才真实感受到公共福利,同等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这些认同感的提升、观念的进步都来自经济包容性发展的推动。

在曾经缺吃少穿的年代,“大包小包、手提肩扛”是春运的一道“风景”。如今,物质生活丰富、网购年货的兴起,消费模式的转型,使供需双方的不对等日益缩小,城乡消费实现均衡发展。在回家旅途中,人们尽情享受便捷的消费体验,不再“大包小包”。

另外,随着铁路部门服务更贴近老百姓,当需求得到满足,人们也循序渐进地选择理性和文明出行。媒体也用更多温馨的语言去安慰奔波在路上的游子。当春运秩序被改变,不再喧杂和喧嚣,车厢就变得“静悄悄”。

春运整体趋稳

是运力的集中改善

从2017年1月5日起,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调图后,增开旅客列车135对,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3570.5对,其中动车组列车2332.5对。这些由技术进步带来的铁路运力发展,列车开行对数的增加,高铁运能得到较大的释放。

从宏观铁路建设上看,随着整体铁路运能增长,加上高铁在春运中的客发比重增加,“普铁春运”进入“高铁春运”,部分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列车开行品质提升,极大满足了人们及时的出行。

从铁路部门采取的举措上看,务工人员团体票集中办理、增开临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热门地区车票紧张的情况。

从整个交通运输发展上看,人口密集地区的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航空运输日渐平民化,客流疏散更加便捷。特别是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春运出行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自驾返乡、廉价航空甚至通过网络通讯的“空中团聚”,都不失为创新的回家选择。

从人们的出行理念来看,传统的乡愁不如过去浓厚,春运内涵在悄悄发生转变。在城市里成长起来的二代移民,其“家乡”观念有些淡漠,回到籍贯地更多是一种“探亲”,而不一定非要“过年”,这种情感的演变,也让整体春运变得“静悄悄”了。

春运压力的释放是社会发展阶段性缓和

实际上,从三个方面给春运套上“静悄悄”的帽子,是中国发展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因多项有益尝试为缓解春运难题提供了良药,春运压力才呈现出阶段性缓和。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人员大规模的流动现象仍将年年上演,作为转型时期中国改革进程的缩影,春运仍然是社会发展难题。

求解春运难题,必须将春运问题融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中,统筹改革,循序渐进。人们也应用不同的视角重新打量春运难题,不仅看到问题和困难,还有方向和希望。

若能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与发展,春运一年比一年安静,喧嚣与嘈杂会逐渐淡出人们紧张的视野。

猜你喜欢
购票春运铁路
不同的购票方法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春运”来临,古人也闹心
直击痛点的“候补购票”可多来一些
铁路候补购票服务扩大到全部列车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8将迎来怎样的春运
让春运报道更加实用
十年春运路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