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价值理性的失落与社会焦虑背后的乱象

2017-02-09 16:06徐丽丽
电影评介 2016年24期
关键词:阶层金钱家庭

徐丽丽

《小别离》火了,这部由汪俊执导的都市家庭情感剧,由黄磊、海清主演,围绕中学生出国的纷争展开,讲述了三个家庭面对孩子升学、留学、青春期的故事。作为暑期档的电视剧在北京卫视和浙江卫视首播。与此同时,也引发了网友们乃至媒体的热烈讨论,从感同身受的感性评价,上升至对于社会群像的探讨,这些讨论的背后,究其原因,其一是以家庭教育为故事核心的情节设置,对于正在暑假中的孩子和家长们无疑是黄金时段,吃瓜唠嗑吹空调最调剂情绪的亲子教育。其二,大概就是电视剧以生动逗趣的插科打诨,直指当下的社会现实,关于中年危机,教育现实,乃至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新时代,对于阶层维稳性的迫切关注。《小别离》的火爆背后,是受众们在编剧的情节中,切实看到了自己的影像,这个真真实实的社会的影像。

由一部家庭伦理电视剧折射讽喻的现实,已然不是新鲜的题材,早有15年的剧王《虎妈猫爸》在先,呈现早前由“狼爸”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严格教育论,而引发社会火热朝天的话题讨论,借以反思家庭教育,同时为孩子们痛呼心声。但《小别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精心设计了互相关联又彼此独立的三个家庭的小打小闹,将这三个层次有别的家庭放在一个展现群体中,用同一件事物引发的不同家庭应激性,以深入形象地对比出收入地位有别而其背后的思维差异。这部电视剧传递出来的价值理性的失落,以及社会焦虑背后的乱象,值得深思。

一、 阶层流通与维稳引发的理性旁落

剧中设置三个家庭来共同面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而这三个家庭正好代表着社会上的三类层次:富商家庭、中产家庭以及普通的工薪家庭。富豪家庭中的钱小宇多才多艺,喜欢打架子鼓,同时带着青春期的叛逆。和许多观众的期待视野相符的是,这样多金家庭,呈现出来的面貌也相对富商化的复杂:年长的企业家钱亮忠坐拥千万家产,怀抱年轻貌美又高知的续弦妻子,与已故妻子唯一结晶的青春期儿子略带问题少年的叛逆与任性。于是,后妈与孩子,孩子与父亲等诸多纷争闹的整个家庭鸡犬不宁。对于钱亮忠而言,“能用钱解决的都是小事”,但是儿子的心理成长,与妻子维持和谐的家庭氛围,却成为他难以运筹帷幄的一大心病。这样的富商家庭需要面对的,不是任何物质上的弥补,而是精神上的维护。对于儿子钱小宇的教育,也不是让他拿到多好的成绩以实现阶层的递进,而是需要一张国外镀金拿得出手镇得住人的文凭,好接管他的公司。在他看来“清华北大为他打下手的人多的是”,而所有的财产最终都会是钱小宇的。钱家站在食物链的高层,冷静面对底下厮杀摸爬、渴望实现阶层流通爬上更高地位的精英分子的挣扎。金钱为他们堆积出来社会地位,而他们更为看重的是维护现处阶层的安全,只要不胡来,安安分分地走,一切都还是一览众山小的自足心态。因此,出国成为他们追求维稳而抓住的绳。避开与大多数中国孩子的残酷竞争,用远离的方式遮盖住自身的缺陷,借出国的噱头不惜重金以纹饰其光鲜。有这样资本下,出国成为一种“眼不见心不烦”逃避问题的最佳方式。

而方圆和董文洁代表殷实的小康之家,爸爸方圆是眼科医生,妈妈文洁是公司高管,其有爱的原生家庭模式,严母慈父的家庭父母形象,带给女儿朵朵的是多样性更为自由的家庭教育,从小生活在物质充足、家庭完满温情中的宝贝女儿对于世界有着自己的回馈生活方式。她热爱写作并且是网络上受追捧的青春小说写作者。她善良、聪明懂得体贴和原谅。她只是成绩有些不好。然而正因为这一项缺陷,在当下社会的体制教育现况面前,还真是要命。成绩不好,意味着“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这辈子就完了”。作为妈妈的文洁一再以这样强压又颇具诡辩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用亲情绑架女儿,甚至一度威胁到女儿的身心健康。而在这样的施压背后,是身处在物质殷实、地位有尊、家庭幸福的中产者们,一触即发的焦虑。“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无论是从时间向度还是空间向度来谈,都相当繁复。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定义之一是:人们在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相当满足,但尚未达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或阶层。”[1]由此可见,所谓中产阶层,也是一个尴尬的阶层,其内在是处于夹缝中的脆弱与艰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导致他们时刻需要维护自己的位置而不堕落,同时觊觎更近一层的进步而为此一搏。阶层流动的规律是,越往上越艰难,金字塔的模型通往顶端的胜利者往往寥寥。因而处于中间的他们,一方面害怕自己的孩子轻易被淘汰,没入大流。一方面又渴望向上攀升。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焦虑不安,使得教育孩子的方式显得严苛且迫切。如果说钱家是对自己所处阶层的维稳,那么朵朵家则是在维稳和流通间摇摆。这时,出国就不单单是逃避中考的方式,它更成为一种生存的手段,一种惯性的思维,甚至幸运地话,还能转变成一种上升的契机。

如果说以上两家还有对于阶层维稳的考虑,那么琴琴一家,则是破釜沉舟地背水一战,目的很明确,想要在下一代的身上,实现阶层的攀升。琴琴家相较于前两家,经济实力明显不足,丈夫是出租车司机,妻子则是小小的社区医生,本身过着安稳平凡的生活。然而平静如水的生活里,不安分的因子,是琴琴的成绩,太优秀。这样的优秀使得妈妈吴佳妮涌动起更不安分的欲望——砸锅卖铁培养女儿。但有时候,希望与欲望掺杂在一起,显得令人怜悯。而与自身能力不想匹配的欲望更是一个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就难以控制。平静被打破,与之而来的纷争源源不断。同时,夫妻二人不同的处世观,也在这件事情上添油加醋。丈夫金志明向往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闲适生活,佳妮却不惜一切代价要求女儿琴琴出人头地,实质是完成她这一辈子的遗憾。于是争吵冷战甚至离婚,潘多拉盒子里的罪恶一点点渗透进欲求不满的琴琴家。相比于前两家,琴琴一家凸显出来的思维模式也是典型的穷人思维:贪图安逸、短视、格局窄小、斤斤计较。佳妮好强又俗气,金志明粗糙又大男子主义。在这样的家庭中,琴琴的优秀成为了曙光,指明了佳妮好强的方向,但其最终指向是,借琴琴实现阶层的提升,所谓“学金融赚大钱”,而不是琴琴的快乐。出国对于他们而言,是渴望却遥遥的手段,为了功利,为了完成鲤鱼跃龙门。

由此,“出国”这一培养方式,对于三个不同的家庭,又丛生不同的利益考量。在挣扎与“出”还是“不出”的过程中,三家人不同的心态一致导致了价值理性的失落。他们不再关注,什么才是对于孩子最正确最愉快的健康成长方式,而加入各式功利性因子。让教育成为负担,让成长工具化,让孩子变成机器。如何才能“救救孩子”,这句百年前就喊出的口号,时至今日,依旧因爱的名义时时落空。

二、 社会焦虑背后的冷思考

《小别离》因其戏谑,让受众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透视这个时代不同家庭面对的困窘,家家有本难念经,当我们身陷其中觉得繁琐痛苦又难以摆脱,但是电视剧的上帝视角正好帮助我们能够暂且跳出樊篱,以旁观者的身姿对他人的鸡毛蒜皮指手画脚,权当释放。《小别离》也因其真实,在嬉笑怒骂中,让我们也不得不反思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日新月异的激荡社会。

钱小宇家的家庭矛盾,即使金钱也难以摆平。但是除了金钱之外,作为一家之主的钱亮忠又很难为小宇提供情感。因为小宇常年生活在姥姥姥爷的身边,爸爸在他成长的生活中缺失很长一段时间,很久没有一同经历悲欢与成长的烦恼。获得相同的东西,需要等价的代价去换取。爸爸选择了金钱与商业,选择了功成名就,就势必要牺牲亲情。甚至当他被金钱异化,思维方式都难以离开金钱利益的考量,当他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可以摆平绝大多数事情的时候,小宇的青春期来的让他措手不及。他不知道如何和儿子——这个身上流淌着他的血液,这个将要继承他毕生打下来的天下,这个和他外貌酷似的最亲的亲人。多年来的经营理念渗透进生活,他用金钱来弥补亲情,才发现两个根本无法等价。钱亮忠的中年危机,让我们看到这样近乎“暴发户”的畸形心态,以及用金钱搭建起来的沙之城背后的脆不可堪。他周旋于娇妻与儿子之间,疲态尽显。编剧透过钱家的内里,传递出来对这一病象的思考,也是长久以来资本家成为金钱奴隶后为人所诟病的浮夸。

说到中年危机,朵朵家和琴琴家同样也在经历中。男人们面对生活的压力,面对妻子的不满,以及培养儿女、赡养父母的责任,把婚姻的围城展露无遗。在求同存异中彼此忍让是婚姻维持之道的秘诀,然而道理都懂但运用于自身就难成功。长期相处后寡淡的生活,使得新鲜感的出现变得异常诱人。而人生态度甚至价值观的不同,有让生活中每一次选择和妥协显得紧张又疲倦。这部电视剧中,对中年危机点到为止,吵吵嚷嚷由孩子的教育出发,最后的症结点还落实于教育。但这些未展开的侧面,在实际生活中都是每一次考验婚姻考验人性的选择。

其次是中产阶层不自信的呈现,这种不自信有其根源,在当下社会,阶层浮动难以忽视的指标之一就是金钱。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又使金钱成为近在眼前最不值钱的存在,相比于健康、幸福、自足这些沉淀的概念,人们变得焦虑,其背后是社会的浮躁。欲求不满成为现状,心灵的黑洞中缺少满足感,使其越来越大。因而焦虑,因而急于求成,害怕被时代的浪潮甩在身后。这本身就是社会的群像表达和畸态呈现。而教育是中产阶层焦虑的核心之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合理,中国人口基数的庞大,使得行有余力的人们转向视角,去谋取另一片天地。但是这根本无法改变任何,只是无奈的反抗。《小别离》借此也讨论了一个问题,别离是为了更好的重逢,那么重逢之后呢?子女回国后,他们面对的是什么?电视剧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中国典型的皆大欢喜以作结尾,但对于这波浩浩荡荡的留学潮,若干年后的成果,依旧未置可否。

结语

焦虑还在蔓延,社会依旧浮躁。而我们这些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平民百姓,除了努力争取,别无他法。生存,唯有生存才能谈自由。在电视剧中品味人生百态,轻而易举就划过了整个人生。我们沉浸其中,指手画脚,但当我们走出情节,发现现实生活何其相像。我们都是焦虑的个体,都在经历时代的大潮。当我们观摩了如此多的形色,除了嬉笑背后,能否在其中汲取反思属于我们自身正确的生活姿态?电视剧无法给出的答案,需要我们一一尝遍。

参考文献:

[1]张畅.看懂了《小别离》,就看懂了中国中产阶级的焦虑[J].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09-02.

猜你喜欢
阶层金钱家庭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再婚老人如何走出金钱的“心结”?
比金钱更值钱的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家庭“煮”夫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