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专家”有“土办法”72岁老人惊艳国际大舞台

2017-02-10 19:09
北广人物 2017年40期
关键词:沙障固沙民勤

“土专家”有“土办法”72岁老人惊艳国际大舞台

在山清水秀的浙江生活了58年的娄志平,第一次见到沙漠就被吓呆了。2003年,他怀着看大草原的愿望来到内蒙古,却在磴口县见识了肆虐的风沙。

“风沙一起,就像一堵沙墙,转眼房子就被埋没,十多米高的梨树都能被压倒。”十多年后再回忆起在磴口初见沙尘暴的情景,娄志平连连用“可怕”来形容。从那时起,干了一辈子园林工作的娄志平萌生了将绿化工作从城市搬到沙漠的念头。

2005年,正式退休的娄志平来到磴口,开始向黄沙“宣战”。他每天带着1公斤酸奶和2个馒头进入沙漠,太阳落山后才出来。在沙海泡了几个月,他渐渐摸清了沙漠的脾气。“沙漠中的沙子好像长着腿,风一来跑得飞快,种下的树苗转眼就不见了,所以治沙的第一步是用沙障固沙。”

寻找合适的沙障成为娄志平治沙过程中的第一块“硬骨头”。他观察过常用的草方格、水泥方格沙障,固沙效果好但是成本高,也尝试着自己设置直立型沙障,抗风效果却不理想。通过不断调整沙障的角度和材质,娄志平发现将两片网笼片相互依靠摆成八字形,既可以拦截流沙,又不容易被风掀翻,“八字形网笼沙障”就此诞生,内蒙古科技厅对他发明的沙障给出“在工程固沙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评价。

结合在治沙一线的长期观察,娄志平又提出“沙障与沙漠地貌顶部相结合”的治沙方法,在流动沙丘顶端设置沙障,把流动沙丘从向前流动变为向上堆高,逐渐形成一道“阻沙长城”。在磴口的乌兰布和沙漠和宁夏沙坡头,娄志平的固沙理论转化为实践,相继取得成功。新固沙方法的成功给了娄志平很大自信,2010年,他开始在甘肃民勤和青海推广固沙新方法。在民勤,沙障埋进沙丘没多久就被大风掀翻。这一从未出现过的状况令娄志平十分困惑。很快,青海治沙站也传来坏消息:“八字形沙障根本固不住沙,大风一吹就跑了。”

在内蒙古和宁夏都管用的治沙方法,到了甘肃和青海就失灵了,是方法错了吗?娄志平趴在沙丘上一厘米一厘米地检查沙障,发现错的不是方法,而是沙障不够因地制宜。“每个沙漠的情况都不一样,民勤和青海的沙漠风大但是沙少,大风很容易将沙障底端的沙子吹跑,埋深变浅的沙障很快就被吹翻了。”

娄志平开始试验在不同风沙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沙障。但是沙漠环境瞬息万变,适于试验的风力环境可遇不可求。2010年夏天,在沙漠边缘等了十几天后,他想到了在中科院兰州分院为八字形网笼沙障做的风洞检测。“能不能在家中用风洞实验室模拟沙漠环境呢?”娄志平从民勤挖了200公斤沙子运回嵊州老家,在房间里架起大鼓风机,用沙子铺成5米长的沙带,模拟出沙漠环境,对改进的沙障进行抗风能力检测。

风洞检测一做就是3年,2013年8月,娄志平终于心满意足地关上了日日轰鸣的鼓风机,他设计出了在不同风力环境中都能保持稳定的“悬袋网沙障”。

3个月后,新沙障在临策铁路沿线的流沙区第一次投入使用,固沙效果良好。随后又在民勤和青海的治沙站投入使用,风再大沙障也没有被吹倒。埋头钻研的娄志平,终于找到了有效的固沙方法,但却发现治沙同行对新方法并不了解。在沙漠中工作了十年的娄志平给自己置办了套新西装,开始积极参加各类防治荒漠化的会议,介绍推广自己的新方法。

2016年,娄志平受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的邀请参加“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全球纪念活动”。第一次参加国际大会的娄志平抓住一切时间和同行交流,“恨不得多长几张嘴,能同时和好几个人交流。”今年8月,得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即将召开,娄志平赶紧报名参加,将自己的固沙方法写成材料,还请人翻译成英文。“去年参会是我一张嘴介绍,今年我带了400份中英文材料,让它们帮我一起介绍。”

邢大军据《新华每日电讯》整理

猜你喜欢
沙障固沙民勤
长青叶
化学固沙材料固沙作用机理研究的必要性
基于破损规律及植物保存率的沙障选择
杨晓东 摄影作品《民勤压沙组照》
“醉”美民勤风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固沙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不同沙埋程度下带状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研究
沙漠铁路固沙砖设计参数的数值模拟
踏郎和黄柳植物沙障生长适应性比较
民勤绿洲农田休闲期土壤水分调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