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乙酰肝素酶水平变化及意义*

2017-02-10 02:40刘艳秋解长银王志伟李红林
重庆医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乙酰肝素胰岛素

刘艳秋,解长银,王志伟,李红林

(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检验科 223002)

·经验交流·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乙酰肝素酶水平变化及意义*

刘艳秋,解长银,王志伟,李红林

(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检验科 223002)

目的 探讨血清乙酰肝素酶(HPA)在2型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时期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5例健康对照组患者(NC组),35例糖尿病患者(T2DM组),33例冠心病患者(CHD组)及3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DM合并CHD)血清HPA的水平,同时测定胆固醇(CHOL)、血压(BP)、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胰岛素(FINS)、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 CHD组SBP、TG、HPA显著高于NC组(P<0.01); CHD组HDL-C低于NC组(P<0.05);T2DM TG、FBG、FINS、HPA显著高于NC组(P<0.01),FBG、FINS显著高于CHD组(P<0.01);DM合并CHD组SBP、TG、FBG、FINS、HPA均高于NC组(P<0.01);DM合并CHD组SBP、FBG、FINS、HPA高于CHD组(P<0.05)。DM合并CHD组SBP、TG、FBG、FINS、HPA高于T2DM组(P<0.05)。DM合并CHD组HDL-C低于其余3组(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PA与FBG、FINS呈正相关(P<0.05)。结论 HPA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发生有关。

糖尿病,2型;冠心病;糖尿病并发冠心病;乙酰肝素酶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医学界认为β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β细胞功能障碍表现为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节律、质量和数量异常,并且具有发生早,进行性恶化的特点。DM血管并发症是DM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对2型糖尿病(T2DM)及其并发冠心病患者血清中乙酰肝素酶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在淮安市耳鼻喉医院就诊的患者,分为4组。(1)T2DM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41~82岁,平均(58.07±9.35)岁。空腹血糖(FPG)≥7.0 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2 h PG)≥11.1 mmol /L。(2)冠心病(CHD)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42~88岁,平均(61.17±10.86)岁。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任何一支冠状动脉管腔面积狭窄大于或等于50%,即为CHD组。(3)DM合并CHD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35~84岁,平均(60.05±12.16)岁,为疾病史上均先有DM,后出现CHD的患者。(4)选取35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NC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0~79岁,平均(57.73±11.92)岁。排除各种急慢性感染,药物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肿瘤及凝血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风湿,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等。

表1 各组观察指标比较±s)

a:P<0.01,b:P<0.05,与NC组比较;c:P<0.01,d:P<0.05,与CHD组比较;e:P<0.01,f:P<0.05,与DM组比较。

1.2 方法 使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680)检测各观察组血清中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L)、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使用中国深圳新产业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化学发光仪(Magkumi2000)测定各观察组血清中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各观察组血清中血清乙酰肝素酶(HP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试剂盒购自美国Rapidbio(RB公司),操作步骤严格按说明书。测量各研究对象的血压,包括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DP),并且询问各研究对象的病程。

2 结 果

2.1 各组观察指标比较 各组研究对象的例数、年龄、性别比、DBP、CHOL、LDL-C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SBP、TG、HPA显著高于NC组(P<0.01); CHD组HDL-C低于NC组(P<0.05);单纯T2DM组TG、FBG、FINS、HPA显著高于NC组(P<0.01),FBG、FINS显著高于CHD组(P<0.01);DM合并CHD组SBP、TG、FBG、FINS、HPA均高于NC组(P<0.01);DM合并CHD组SBP、FBG、FINS、HPA高于CHD病组(P<0.05)。DM合并CHD组SBP、TG、FBG、FINS、HPA高于T2DM组(P<0.05)。DM合并CHD组HDL-C低于其余3组(P<0.05),见表1。

2.2 HPA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PA与年龄、SBP、DBP、TG、CHOL、LDL-C 、LDL-C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FBG、FINS呈正相关(P<0.05),见表2。

表2 HPA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续表2 HPA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3 讨 论

在所有慢性病中,DM是与人们平日的生活方式最为密切的,DM患者人数众多,治疗周期长,难以防治。DM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目前认为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抵抗引起。研究发现DM患者多种微量元素代谢异常,其原因是高血糖引起的糖代谢障碍,这不仅会加重病情,同时也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1]。DM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复杂,相关危险因素繁多。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乙酰肝素酶可以通过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参与其过程[2],目前最新研究结果显示,T2DM、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综合征与慢性炎性反应及各种炎症因子密切相关。Forbes 等[3]认为,晚期糖化终产物的积累可能会引起DM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

HPA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功能酶,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SPG)被HPA破坏后,在肿瘤转移、血管生成、组织发生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5]。澳大利亚科学家最近指出,HPA是一种可能具有启动或参与表观遗传学功能的酶[6]。大量白细胞在炎性反应发生时快速地从血液中募集继而到达损伤的组织中,炎性内皮细胞表面的HS在炎症的早期促进细胞因子的活化,目的是使外周血液循环中白细胞与提呈淋巴细胞趋化因子相结合[7]。 白细胞(例如 T 细胞)随后通过其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和内皮细胞上的黏附因子结合,如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或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1),并且固化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当与T细胞结合的失活乙酰肝素酶绑定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时,能够促进T细胞的固化作用[8]。有学者研究,主动脉内皮细胞HPSE活性增加和表达水平的明显升高是由氧化应激压力增加和高血糖引起的[9],乙酰肝素酶已成为与促进血管生成相关的关注点,目前有科学家通过全基因组芯片研究发现HPA不仅可以诱导免疫反应的基因表达,还可以直接参与目的基因的转录[6,10]。最近几年研究还发现,DM、动脉粥样硬化、感染等多种疾病的发生与HPA有关[4,11]。甘华侠等[12]认为:DM肾病的发生、发展与血清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水平与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及判断DM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赵越等[13]研究血糖可能是T2DM患者血清乙酰肝素酶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梁一昕等[14]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HPSE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其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过程。本文研究CHD组、T2DM组、DM合并CHD组HPA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提示乙酰肝素酶可能在DM及CH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DM合并CHD组HPA水平均高于CHD组及T2DM组,但CHD组和T2DM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清HPA与CHD、FBG、FINS呈正相关,因此HPA可能是CHD和DM的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本文证实了以上检测指标和疾病的相关性,为DM及冠心病的免疫机制提供依据,从而为临床DM和冠心病的早期诊治,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笔者认为,血清乙酰肝素酶可能与DM和CH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检测乙酰肝素酶水平可能对DM及CHD患者的预测起到重要临床意义。血清乙酰肝素酶可作为判断DM并发冠心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1]Borkow G,Zatcoff RC,Gabbay J.Reducing the risk of skin pathologies in diabetics by using copper impregnated socks[J].Med Hypotheses,2009,73(6):883-886.

[2]Vlodavsky I,Elkin M,Abboud-Jarrous G,et al.Heparanase:one molecule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in cancer progression[J].Connect Tissue Res,2008,49(3):207-210.

[3]Forbes JM,Cooper ME.Basic mechanisms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1988(1):S31-34.

[4]Fux L,Ilan N,Sanderson RD,et al.Heparanase:busy at the cell surface[J].Trends Biochem Sci,2009,34(10):511-519.

[5]Escobar GM,Jia J,Zhang X,et al.Transgenic or tumor-induced expression of heparanase upregulates sulfation of heparan sulfate[J].Nat Chem Biol,2007,3(12):773-778.

[6]Parish CR,Freeman C,Ziolkowski AF,et al.Unexpected new roles for heparanase in type 1 diabetes and immune gene regulation[J].Matrix Biol,2013,32(5):228-233.

[7]Goldberg R,Rubinstein AM,Gil N,et al.Role of heparanase-driven inflammatory cascade in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J].Diabetes,2014,63(12):4302-4313.

[8]Bitan M,Weiss L,Reibstein I,et al.Heparanase upregulates Th2 cytokines,ameliorating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itis[J].Mol Immunol,2010,47(10):1890-1898.

[9]Han J,Woytowich AE,Mandal AK,et al.Heparanase upregulation in high glucose-treated endothelial cells is prevented by insulin and heparin[J].Exp Biol Med (Maywood),2007,232(7):927-934.

[10]He YQ,Sutcliffe EL,Bunting KL,et al.The endoglycosidase heparanase enters the nucleus of T lymphocytes and modulates H3 methylation at actively transcribed genes via the interplay with key chromatin modifying enzymes[J].Transcription,2012,3(3):130-145.

[11]Vlodavsky I,Iozzo RV,Sanderson RD.Heparanase:multiple functions in inflammation,diabetes and atherosclerosis[J].Matrix Biol,2013,32(5):220-222.

[12]甘华侠,熊琪辉,刘建英.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HPA及IL-2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3,42(6):624-626.

[13]赵越,余江毅,安晓飞.血清乙酰肝素酶与2型糖尿病代谢性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7):1893-1895.

[14]梁一昕,胡彩虹,陈晓荣,等.冠心病患者血清乙酰肝素酶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J].临床荟萃,2014,29(8):912-913.

刘艳秋(1979-),主管检验师,硕士,主要从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方面研究。

10.3969/j.issn.1671-8348.2017.03.036

R541.4

B

1671-8348(2017)03-0396-03

2016-07-24

2016-10-12)

猜你喜欢
乙酰肝素胰岛素
脲衍生物有机催化靛红与乙酰乙酸酯的不对称Aldol反应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HPLC测定5,6,7,4’-四乙酰氧基黄酮的含量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反式-4-乙酰氨基环己醇催化氧化脱氢生成4-乙酰氨基环已酮反应的研究
N-(取代苯基)-N′-氰乙酰脲对PVC的热稳定作用:性能递变规律与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