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普特尼克恋人》中的力比多作用

2017-02-10 15:42杨漪竹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

杨漪竹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即“力比多”,是人一切行为的根本推动力,这也为我们研究小说文本中的人物行为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支撑。本文将通过分析《斯普特尼克恋人》中的人物,进而研究其中的力比多作用。

关键词:《斯普特尼克恋人》;精神分析;力比多

《斯普特尼克恋人》是村上春树1999年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少年K痴情于沉迷写作的少女堇,而堇爱恋上了比她大17岁的韩国女性敏,在某一次与敏同游欧洲时,堇在希腊的一座小岛上“像烟一般”的消失了。然而小说并不是描述三角恋的故事,它旨在通过三人的经历,揭示每个人都在孤独中试图寻找属于自我的生存价值和精神向往。小说中对三人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性冲动的描写,以及由此种本能冲动所带来的行为。本文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以力比多理论为依据,对小说中人物的行为进行分析。

一、弗洛伊德与力比多理论

力比多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谈及“力比多”理论,不得不提及他的三重人格结构,即人格是由三个部分构成:伊德(又译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是一种本能的冲动,最隐秘的欲望,它通常是由性本能所组成的,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则是较为理性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最深层次的压制,代表着社会道德准则,遵循“至善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构成本我的主要就是“性力”,也就是“力比多”,这种本能驱使人们去寻找快乐,尤其是性快乐。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性本能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可以说,力比多就是人们一切行为的一种心理能量。他的理论基本上是以性本能为轴心的。需要特殊强调的是,这里的“性”,并非指生理学上的狭义的“性”,也非单纯指出于生殖目的的性生活。弗洛伊德所言的“性”,更多的是以快感为目的。这种快感的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冲动借助于对力比多能量的宣泄,以消除紧张,从而构成了快感。此外,他还将这种理论带到对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弗洛伊德认为,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升华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升华说”。[1]

二、力比多作用下的人物行为分析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K与堇的爱恋都有着力比多在作用,而且在K和堇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被暗藏的性压抑。其中,k存在两次力比多的升华。首先,K在第一次与堇交谈时便深深的被其吸引,随后愈发痴迷。通过小说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K恋上堇起初是由于生物本能在作用:虽然堇长得并非传统美女,从不化妆,甚至不准确知晓自己乳罩的尺寸,但“尽管如此,堇还是有某种吸引人的特殊东西,至于如何特殊则很难用语言解释,不过若细看她的眸子,答案自在其中。”[2]堇在自己毫不知晓的情况下,用一种特殊的女性魅力彻底征服了作为男性的K。然而由于堇的性取向不同,她并不喜欢K , 所以K也从未表达过对堇的爱恋之情,同时,也只能将这份爱恋之情深深的藏匿在心底。然而力比多中的原始生物本能的力量却驱使K不得不对堇的身体浮想联翩,每当K与堇独处时,常常会被堇的身体所吸引(“我很想扳过堇的身子,就势把她按倒在地板上,一股强烈的冲动劈头盖脑地压来。”),K早期力比多的组成部分——性爱构成了他本我中的一部分,而堇在性取向上的抗拒和社会道德的约束构成了K自我中的组成部分,K的自我对本我进行了无情的束缚,从身体生理上到情感道德上,都要求K不能对堇有非分之想。因此,K只能将自己的这种本能进行压抑。所以K在这种力比多的作用驱使下,遵循“快乐原则”,与其他女子交往以释放自己的本能,甚至在与其他女子欢好的时候,幻想拥抱的对象实际上是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被压抑的生物性本能需求,后来,K对堇已不再是原始的性爱,他在与堇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堇内心的情感世界,便将这份爱恋渐渐的转化为朋友间的情感,在“至善原则”的作用下,升华为一种关怀与爱惜,已经将性欲之爱转为一种守护之爱。他接纳堇一切的心理倾诉,不惜为了给堇解答困惑而常常毫无怨言的在半夜接听堇的电话。当堇在希腊小岛消失时,K一得知消息便不远千里追踪而去以寻找堇的下落。当从堇的日记中看见堇无法从敏那里获得爱的反应而痛苦万分的时候,也深深的为堇感到惋惜。此时的k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力比多的升华,即将对堇的性冲动转移为对她的守护。之后,K寻找堇未果,将精力放回到学校的生活,继续着他教书育人的工作,将满腹心事向一个在学校里同样满腹心事的学生讲,似乎是另一种释放的方式,他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梳理自己混杂的情绪,也借此次梳理,决心与之前私通的“女朋友”划清关系,因为这“不是正确的事”。在力比多的升华过程中,k将自己原有的本能和欲望转向了崇高的方向和对象,虽然内心深处其实还眷恋着堇,但已经在超我的束缚下,将其藏匿在心底。这是k第二次完成力比多的升华。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在力比多的作用下,都可以对未完成的欲望得以升华,从而锻造出一个更崇高的自己。小说中的堇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堇恋上敏的动因主要就是力比多在作用。在堇的高中时代,她对男性并没有什么兴趣,而是一心一意想成为小说家,并且“任何人都不能如此强烈地令她心驰神往”,虽然有过性体验,但也仅仅是作为文学上的好奇心所驱使。然而当她与敏第一次见面时的聊天中,“敏莞尔一笑……随后她伸出手,用细细长长的五指稍稍揉搓一下堇乱蓬蓬的头发,动作非常洒脱自然。……被敏触摸头发的那一瞬间,堇几乎以条件反射般的快速坠入了恋情之中。”这样的身体接触对于堇来说简直就是致命的诱惑,又比如堇自己说道“渴望手一直碰在她(敏)身体的某一部位,而这同单纯的向往多少有所不同。”毫无疑问,这里暗示了堇是由于性本能方面的冲动对敏产生了兴趣。再如,在堇与敏同游欧洲时,因为一次错误的预定,使得两人同房异床,堇第一次目睹到敏的身体,她“想象自己被这苗条滑润的身体拥抱的情景。在同一间房如此胡思乱想着,觉得自己似乎正被冲往别的场所。”这一系列的文本描写都显示着堇对敏的力比多冲动。然而由于敏在多年前的一次事故中丧失了全部的性欲,并且完全抗拒与他人(包括异性和同性)的身体接触,自然也无法与堇进行回应。这点上,敏与k也曾经沟通过:“我们尽管是再合适的旅伴,但归根结底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当两颗卫星的轨迹偶尔交叉时,我们便这样相会了。……,但不过一瞬之间……总有一天会化为灰烬。”可以看出,堇在得知这一事实后,绝望的离开了。这个“离开”究竟是指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村上春树并没有给我们一种明确的解释,只说是去了“另一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三重人格结构能够彼此制约、平衡的时候,人的精神就健全;反之,如果自我失去了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三重人格彼此失衡,系统就会陷入紊乱,人格就会不正常,发展到极端,则会导致人的精神失常。[3]压抑在一定情况下需要得到释放,否则就会产生精神上的病症。由于堇对男性的无感以及在敏那里的尴尬境地,导致她的情感长期得不到释放,所以造成了她的孤独感。不能与敏进行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双重融合,对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遗憾,这种遗憾也导致了她精神的崩溃,最终选择了逃离。

K和堇同样都是爱恋无果,自己的情感得不到释放,造成了力比多的压抑。K选择通过回归到原本生活,转移对堇的执着来获得力比多的升华,然而即便如此,回归的也不再是他本身,而是一个不再有灵魂的躯壳,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周围任何人都觉察不出回到日本的我已不同以前,然而我身上已有什么化为灰烬,化为零”)。堇则选择了逃离。虽然在此之前,她也曾经试图通过写作的的方式来进行自己欲望和压力的释放,从而完成力比多的升华,然而却以失败告终。无论是K的“不完全回归”还是堇的逃离,我们都可以看出,当内心被压抑的情感得不到释放时,力比多会驱使人们做出转向其他更崇高的目标,即力比多的升华,然而并不是每一次的尝试都可以成功。二人虽然最终都未能实现爱情,也并非都成功的完成了力比多的升华,但在某种程度上,依旧可以获得心灵的解放和自由。

斯普特尼克是苏联人造卫星的名字,意思是“旅伴”。苏联先后发射了两颗以此命名的卫星,第二颗未能收回。堇一直称敏为自己的“斯普特尼克恋人”。茫茫宇宙中,未被收回的那颗斯普特尼克卫星在“悄然划开宇宙黑暗”后,又默默消失在静谧的太空中。就好像敏在堇的心上悄悄刮起了一阵龙卷风后,却告诉她自己的灵魂被丢在了“另一端”。斯普特尼克在浩瀚的太空中是孤独的,人们追求不到自己所爱亦是孤独,这种源于被压抑的力比多所产生的孤独会使人崩溃,但又可以通过力比多的升华寻求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向往。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第三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1.

[2]村上春树.斯普特尼克恋人[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

[3]张传开,章忠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6.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漂泊中的追梦人
从精神分析学视角看郁达夫的《沉沦》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精神分析视角下女性文学人物心理创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