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堂实录

2017-02-10 17:38魏春辉苗桂红
新课程·中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合作探索建模

魏春辉++苗桂红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

关键词:探索;合作;建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演一演)

师:出示两根中通的管子,说明实验规则,即一根与地面垂直,另一根与这根管子保持一定角度,要求一名学生通过上面的管子向远处看,另一名学生做标记,然后转动一定角度重复上述动作。

生1:通过管子向远处看。

生2:拿着红旗做标记。

师:要求学生换一个角度再做一次实验。

生1:通过管子向另一处地方看。

生2:拿着另一个红旗做下标记。

师:提出问题,两次管子底部与标记物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生2:用步子量一下,两次测量结果相等。

师:为什么两次测量距离相等,请同学们说出其中的理由。

生3:与地面垂直的管子,学生的视线,以及标记物与垂直管子底部的距离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角边角这个判定方法,就能证明两次构建的三角形是全等的三角形。

师:刚才我们共同做了一个实验,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利用条件构建全等三角形,再根据全等的性质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解决了这个难题。

二、分组讨论、探索研究(探一探,做一做)

1.探一探

师:出示测量河流长度的问题及图片,并对问题加以描述。河两端分别用A、B两点表示。

生:认真读题,独立思考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师: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设计方案,并指名学生上讲台通过实物投影仪说明设计理由。

生1:在外边找到一点C,然后分别与河两岸的A、B两点连接,并延长这两条线段,从而构建全等三角形,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对应边相等,就能测量出河的长度。

师: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设计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完成。

生:小组内合作交流找到多种测量设计方案。

师:走到小组内参与交流,并搜集各种设计方案拿到前面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并找相关同学说明设计理由。

生2:在外边确定一点C,连接AC两点,过点B作线段BD垂直线段AC与点D,并使AD=BD,根据SAS就能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测量BC的长度就是河的长度。

生3:在河外边确定一点C,连接AC、BC,作∠DAC=∠BAC,再作∠DCA=∠BCA,根据ASA,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测量AD即可。

生4:过点B作AB的垂线段BD,取线段BD的中点C,在作线段DE⊥BD于点D,连接AC并延长与DE交于点E,这样根据ASA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测量DE即可。

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研究出了多种测量方法,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发散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做一做

师:大屏幕出示测量矿泉水瓶内径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

生:学生小组内研究测量方法,并合作进行测量。

师:走到学生中间及时指导,并参与活动。

师:找两名学生到讲台进行演示,并说明设计理由。

生1:把两根竹签放入矿泉水瓶内,使其在中点处成交叉状,并且使进入瓶子内部的竹签端部与瓶子内壁紧密接触。

生2:利用刻度尺测量外部的竹签两端,其长度即矿泉水瓶的内径。

师: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自己动手亲自测量出真实物体的内径,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三、应用与巩固(练一练)

师:让我们通过几道题测试一下,看看我们对这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别出示问题。

生:学生读题思考后回答。

师:出示第一题。

生1:必须满足OA=OC,OB=OD这个条件,利用SAS这个判断方法来证明。

师:出示第二题。

生2:两个直角相等,对顶角相等,BC=DC,根据ASA判断定方法来证明。

师:出示第三题。

生3:两个同学的影子的长度相等,太阳光线与两位同学头部形成的角度相同,而且两位同学与地面都是垂直站立,所以构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所以两位同学的身高是相同的。

师:我们同学不但能够找到准确的答案,而且能够说出其中的道理,看来我们同学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较好。

四、总结与提升(归一归)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师:大屏幕出示目的、依据、关键、方法、数学思想五方面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生:思考后,小组内合作交流完成,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生1:目的是测量“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

生2:依据是三角形全等的知识。

生3:关键是如何构建全等三角形。

生4:方法是利用延长线、对顶角、公共边、直角等来构建全等三角形。

生5:思想方法是建模思想。

师:我们除了在知识上有了收获外,在情感上我们又有什么感悟呢?

生1:感到很快乐。

生2: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我们彼此都有了收获。

生3: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打开思路,发散思维,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

生4: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方法,给了我很大鼓励。

生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增强了我学习数学的信心。

师: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是快乐的数学。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合作探索建模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三元组辐射场的建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