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馆制”让文化服务伸向远方

2017-02-12 01:32何勇海
21世纪 2017年3期
关键词:馆制总分馆制总馆

文/何勇海

“总分馆制”让文化服务伸向远方

文/何勇海

背景:近日,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具备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建立起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这标志着,一场让文化资源流动起来以增加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能的基层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启动。(2月22日《光明日报》)

文化馆、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是个“舶来品”,是欧美等国家都普遍采取的模式,它是指在一个合适的地域单元内,由一个或多个建设主体建成一个“公共图书馆群”,在该体系内,通常由总馆主导协调多个分馆共建共享,实行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服务政策、统一服务标准,通借通还。现在,我们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也就是要在县级建总馆,在乡镇、村(社区)逐级建分馆。这确实是一场可贵的变革。

“总分馆制”有利于文化资源实现城乡共享,提高利用率。以前县级、乡镇、村社各建各的文化馆、图书馆,“分灶吃饭”“单打独斗”的结果是,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独立分散,泾渭分明。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往往建设得较好,文化资源丰富,而乡镇、村社所谓的文化馆、图书馆,文化资源匮乏,常常是“铁将军把门”。总而言之,县城内的公共文化资源形成不了合力,存在一定的闲置,不能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

有了“总分馆制”,形成“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服务点”的布局,县城内的公共文化资源就实现了共建共享,县级馆里的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就可以“下基层”,甚至“走”进农家书屋,优质文化资源就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比如,在已实施“总分馆制”的地方,一些社区居民不用到县级图书馆,就能看到总馆定时配送来的新书好书,一些农民不出乡镇,就能直接还书,图书资源的流动更有效率。

“总分馆制”有利于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发展差距,让群众享有便利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总馆会把分馆建设、维护、运营当成自己的事,对分馆予以管理、带动,还会为分馆培训服务人员,保障分馆具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如此一来,过去乡镇文化站、图书馆无人管或无专业人员管的问题就得以化解。

可以说,“总分馆制”是在打造知识之城,让公共文化服务伸向远方。眼下,相关部门出台了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期待这项工作在各地都取得突破性进展,让广大基层群众享受到均等化的、优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当然,“总分馆制”需要一定的经费作支撑,是由县级公共图书馆来主导建设,采取“总分直管”模式,还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采取“民办公助”模式,仍需要我们对其继续研究探索。

猜你喜欢
馆制总分馆制总馆
“文化+”视野下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创新思考
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实践研究
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践与思考
民族地区博物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青海省博物馆为例
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推进实施路径研究
浅谈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模式
“总分馆制”让文化资源流动更高效
论现阶段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的深入建设问题
濮阳市开展全民阅读与建设书香城市探析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与服务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