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活跃不好,太活跃未必就好

2017-02-12 14:26古风堂主人
中国篆刻 2017年9期
关键词:书坛活跃书法家

□古风堂主人

特别推荐

不活跃不好,太活跃未必就好

□古风堂主人

一个人要想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书法爱好者成长为一个闻名全国的书法家,大体上都会经历如下一个过程:寻友拜师(或报名参加各种书法培训班)、临摹创作、投稿参展、入展获奖、举办个展、出书上报以及电视、网络宣传等等。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特殊时代,书法家成名相对要容易一些。但有一点却不容忽视,那就是你必须是一个勤奋好学且长于综合运作的人。

当今书坛,从上世纪80年代书法热兴起之时,每一个时间段都会涌现出一批活跃分子,他们的作品不仅时时在各大展览上入选获奖,而且频频在专业以及非专业报刊上登台亮相。个人展览、数人联展接连不断,不仅在所在城市展出,还要在北京等各地大城市巡展,新闻媒体紧密跟进,不可谓不热闹,不可谓不活跃。有的人每举办一次个展就出一本作品集,还有的甚至一次要出好多本,个人专题在各大报刊上轮番轰炸,大有席卷书坛之势。后来有了互联网,有了书法网络论坛,有了微博、微信,这种宣传优势就更加明显。

经常通过阅读书法专业报刊和上网浏览来了解书坛动态的人会有一个十分明显的感受,那就是很多书法家特别活跃,不仅每年的各种大型集体书法活动都有他们熟悉的名字和身影,而且他们还会主动自己为自己搞一系列的活动。诸如雅集、笔会、学术研讨会、书法讲座、展览冲刺班等等,我们就感觉他们像一个个空中飞人,隔三差五地坐着飞机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忙得不亦乐乎。事实上,很多书法家在成名之后,就热衷于走穴赚钱,只要是给钱的活动,无论远近,都会积极参加,这也是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书法界的一大特点。

事实上,从古至今,都会有很多擅长书法的人被淹没于历史的烟尘,这里面固然有很多客观方面的原因,比如没有身份没有地位,也没有其它方面的卓越成就。古代流传下来的有名有姓的书法家,大部分都是朝廷的官员,因为身份地位特殊,书法水平好,且有其它方面的建树,所以不仅在当时就声名显赫,而且在历史上留下了千秋万代之名。比如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苏轼、赵孟頫、翁同和等。近现代如于右任、郭沫若、赵朴初等亦是如此。而那些无官无职者,则因为种种原因,在当时就寂寂无名,更别说流芳百世了。

我们现在的书法人,有的书法水平并不差,但却由于性格等等的原因,并不擅长宣传和推广自己,从小到大,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钻研书法,但却始终都出不了大名,顶多做个“斗方名士”。而一旦离开自己所生活的那个地方,就很少有人知道他了。还有的,甚至连“斗方名士”也做不了,一辈子默默无闻,郁郁寡欢。

所以,在这个人才更新迅速而竞争异常激烈的特殊时代,那种“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思维就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成绩能够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认可,希望自己活得更加有尊严有面子一些。因此,适当地加强自己的综合运作能力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如果不懂,就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看看人家是如何宣传和推广自己的。

当然,在书坛立足的前提是你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至少也要具备一项让他人欣赏和佩服你的技能。或者书法创作、或者篆刻创作、或者理论批评。能够达到多管齐下固然更好,如果达不到,有一样过硬也是好的。具备了这样一个前提,也就等于具备了宣传推广的本钱或曰价值。因此,在这一点上,你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为自己定好位。有的人面面俱到,似乎什么都在做,但却什么都没有做好做精,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做大做强。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些这样的现实例子,想想都觉得很可惜。其实,这些人要是能够懂得集中一点重点突破,肯定是能够取得一定成绩的。但这些人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在基础还没有夯实的时候,就急于出名,急于参加各种展览各种活动,把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物力过早地投放到这些方面,结果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有的人,毕生以能够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为目的,甚至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就可以赚钱养家,其实这并不一定。社会上固然有很多人在作品入展获奖之后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然后便或者出去走穴或者在本地办班,比如到各地举办书法讲座,办展览、搞笔会卖字,一个时间段下来,确实能够赚到不少钱。但有的人就未必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往往是满怀希望地出去,非常失望地回来。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边原因很复杂,有自身性格的原因,有擅长书体不同的原因,也有社会交际能力大小的原因和自身宣传和推广方面到位与否的原因。我觉得,你要想靠书法赚钱,你就依然需要给自己定位。有的人出门在外吃不开,但在本地却可以通过举办少儿书法培训班赚钱养家,小日子照样过得优哉游哉。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会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感觉自己适合怎么搞就怎么搞,不要想当然,也不要做自己勉为其难的事情。

但是,作为一个书法人,始终都不能忘记一条最基本的对于书法的认识,那就是我们学习书法首先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给自己找到一个精神归宿。如果学习书法就是为了赚钱,那还不如去直接学习做生意。不可否认,书法学好了,有了一定的社会名声,的确可以赚钱,我们身边并不乏许多成功的例子。但在思想深处,却不能沾染过多的功利意识,不能把自己搞得满身铜臭味。

事实上,我们早就发现一个问题,那些早期就十分活跃的书家,由于极为热衷于在社会上奔走赚钱,他们的艺术水平很少再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有的甚至不进反退,再后来,便逐渐在书坛销声匿迹,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年的很多国展获奖专业户今天都在哪里?还有多少人继续活跃在当今书坛?能够保持下来的恐怕真的不多。

我们在今天依然会看到很多书坛的活跃分子,东奔西跑,马不停蹄。走穴赚钱的步伐是越来越快,但在书法上却不知不觉当中走了下坡路。书法作品写得越来越差却要么自身浑然不知,要么即便知道也不再及时加以调整,而是觉得反正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得享大名了,因此也就忘乎所以我行我素了。

还有很大一批所谓的书法名家,完全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腹内空空,笔下平平,有的只是各种眩人眼目的社会头衔和职位。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和权力在为自己支撑起一方天空。而这样的人往往是一旦下台,光环褪尽,人们对其作品的评价就会一落千丈,不可复理。这些人的主要心思不是用在学习和钻研艺术上,而是用在了为自己博取名位上,拉关系走后门,使尽浑身解数也要在书法协会里边混个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以及理事之类的位子来坐。其艺术水准与协会名位极不相符,以至于搞得书法协会的自身形象在近年来直线下降,失去了早期的那种权威性。

我们说,一个人生活得淡泊一点是好的,有一定程度的进取之心也是好的。你把书法当作一种纯粹的业余爱好个人修养没什么不可以,你想凭借书法成名成家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总要做到顺其自然,问心无愧。选择前者,活跃与否关系不大。选择后者,那可就是不活跃不好,太活跃了也未必就好。你把书法只是当作爱好,写写练练,随意玩玩,自己开心快乐了就好,水平高低都无所谓,因为他基本上也不会影响别人。当然,能不断提高水平自然是再好不过,那样可以玩得更有品位和档次一些。你要平时想把书法当作一项技能,进而在社会上显达,你就必须给自己保证足够多的时间精力去读书临帖,去认真钻研学问,去不断修炼自己的德行操守。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有长期而久远的发展。

如果仅仅为了赚钱而以书法的名义去在社会上依靠各种不良手段,为自己争得一些名位、头衔,然后在社会上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大行其道,以售其奸。那么,得到的可能是一些现实名利,但失去的却是一个作为人的可贵的本性和道德良知。

猜你喜欢
书坛活跃书法家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家·谢 锐
活跃在抗洪救灾一线的巾帼身影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这些活跃在INS的时髦萌娃,你Follow了吗?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