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曲靖民间花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2017-02-13 13:30马伟曲靖市马龙县通泉街道文化站
民族音乐 2017年1期
关键词:曲靖花灯民间

■马伟(曲靖市马龙县通泉街道文化站)

浅谈曲靖民间花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马伟(曲靖市马龙县通泉街道文化站)

滇东地区,历史上简称迤东,即曲靖设市前的辖区,管辖曲靖、马龙、沾益、宣威、富源、路南、寻甸、泸西等14个县市区。与贵州、广西接壤,临近四川的宜宾地区,是中原地区南、北两条古驿道入滇的第一个交会点,故称“入滇门户”。宋、元、明、清时期,滇东地区和中原没有中断来往,所以说滇东地区就云南来讲,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早较深的地区,因此内地的戏曲艺术活动,在滇东地区的传播影响,也是较早较深的,从明代开始,就有些记载,其中记述民间花灯活动居多,反映和体现了民间花灯是滇东地区较为古老的农村小戏剧种,也是千百年来活跃和丰富滇东地区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剧目之一。

曲靖民间花灯,分布十分广泛,几乎所有的县、乡到村,都有花灯表演和演唱活动。据曲靖市文化局有关档案资料记载,1980年曲靖地区的10余个县市区就有民间花灯表演团队260余支,农村花灯演职人员近万人。这些浩浩荡荡的民间花灯表演队伍,他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祖先留传下来的花灯剧种,他们活动最长的灯班,至今相传近二十代,900多年了。但就民间花灯艺人讲,对花灯的起源,众说不一。曲靖市文化单位一位有花灯艺术研究的老师说:花灯是明代初期,江南一带的灯调小曲,民间小戏,跟随明军将领沐英等人统率的数十万大军,传入云南,明军长期屯驻滇东一带,江南灯曲小调和本地民歌舞蹈交融汇合而成花灯。到明末清初的大西军入滇,吴三桂镇守云南,清军全面接管,又带入一些民间小戏剧种,使花灯艺术得到一定的发展。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徐霞客游记》下卷记:“十里抵交水(沾益),入南门,由沾益州署前抵东门,投旧邸龚起潜家,见其门闭,开之叩而知方演剧于内也,余以足泥衣垢,不乐观,亟入后楼而憩。”这种民间花灯班比起搭古戏台、戏楼来得容易一些,它在住宅庭院内演出的习俗,直沿袭至建国以来。从事曲靖地区民间花灯艺术研究多年的吴沛民老师说,通过他翻阅查考很多资料证明,滇东地区的民间花灯,基本上是在明清之际,由军队(包括明军和清军)、移民从四川、广西方向把中原地区的民间歌舞小戏剧种,如湖南、湖北的花鼓戏,江西的采茶戏,广西的采调戏,陕北的秧歌剧,以及东北二人转等,经东川、宣威、富源、罗平等县市区,传入整个曲靖地区,随着移民、屯军的地方化,而使民间花灯艺术在曲靖地区扎下根来。

就这长期以来,曲靖地区的民间花灯艺术活动,不拘一格,十分灵活。据《马龙县志·戏剧章》记载:“马龙的戏剧艺术主要以花灯为主,题材十分广泛,剧目较多,外地引入与当地生活,风俗习惯融合。尤其反映人民生活题材居多,也有反映爱情、婚姻,悲欢离合和反映社会黑暗的题材”,有古典戏如《前十字》,外来戏《探干妹》等,也有自编自演的创作剧如《驼驼回门》,内容丰富,形式不羁。建国前,曲靖地区很多地方没有专业演出团体,城市乡村也没有正式剧场,农村的花灯班子多属随场演出。所谓随场演出,就是在乡村门前屋后的晒场上,临时搭建或人群围起的简便戏台,有的则在大户人家的房院里演出。尽管这些民间花灯演唱不千篇一律,不局限于简单的形式,但是它仍然有一定的规则和章法的,他们演唱的风格形式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叫“玩灯班子”,这类灯班,是以娱人为主,每年正月间,花灯艺术,组织起来,巡村串寨,从正月初一,唱到十六,有的唱到二月初八烧灯,年年如此。这类灯班的艺人,一般是世袭相传,代代接唱,至今在马龙县尚存一个相传十六代的灯班。另一种叫“愿灯班子”,是以祭神许愿为主,他们是村寨中发生什么瘟疫或遭受灾荒,向寺庙神佛许愿唱灯,或者向山神祭拜,唱灯的品名:“许愿灯、闹花灯、小唱灯、崴花灯”等,灯队的组成:灯头1人,负责整体组织调度,灯使1人,转换或专人负责,联系周围村庄的演出,后勤4人,两人在本村寺院侍候香火,浇制红烛,装裱灯笼,准备夜宵等,两人随从服务,其中一个用花篮提烛更换,一个为演员沏茶添水;灯手8人,四盏立式两米高大红灯笼,又名大牌灯,立竖于戏场四角,人人换班执掌;乐手6人,乐器是金胡、月琴、锣鼓,另有大小钹、唢呐、三弦相配;演员12人,6旦角,6生角及年轻替补演员。整个花灯队35人左右。解放前,庄户人家少,戏班基本上是一家一人参加。灯队在过年开展春祭活动中,在寺庙或山神庙里,全灯队由灯头宣布,全体演员跪拜祭灯:磕头,念赞词,唱祭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事祥和。祭灯时行大礼,三拜九叩首,极端虔诚庄严,此时小孩妇女是不得随便入场的,原因是怕小孩不知事体,预防说出不吉利的话,做出不敬神的举动,妇女怕不干净者混入其中亵渎了神灵,所以春社花灯戏班里没有女演员,旦角也是男人装扮。这种灯戏叫“唱红灯”,直至现在马龙县、嵩明县等地有的农村里依然保持着清一色男人装扮的“红灯队”演唱活动。

曲靖地区民间花灯演唱队,一般都是在大年正月初一到十六活动。在演唱活动中,由于几百年来从外地传入本地的渠道不近相同,在一些形式内容依然存在着大同小异的地方,比如是宣威的“走老丑”,会泽的“小唱灯”,曲靖、马龙的“地灯”等等,但这些留传民间的花灯,他们都在喜庆洋洋的正月里开展演唱活动,由花灯队里的某成员,如与外村亲戚熟人联系上,他就作为灯使,拿着某某村花灯演唱队的喜贴儿,到该村户下贴。谁家接到灯贴,就做好迎灯的准备。随着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曲靖地区的民间花灯艺术也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趋势。他们在吸取外地很多精华中,它的节目已不在仅仅是老以前的“玩灯班子”和“愿灯班子”的陈规陋习的节目了,它不仅有叙事性歌舞,也有情绪歌舞,不仅有小型的正剧、悲剧、喜剧、闹剧,还有大型的花灯歌舞剧《金铃记》、《蟒蛇记》,或是马龙的花灯歌舞《团场》,罗平花灯歌舞《赞花扇》等等。曲靖地区城市乡村的花灯融为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都在悄然地发生着新的变化,新的发展。但是民间花灯一些古老的习俗依然传承着,大多数村寨的花灯演唱队,他们从正月初一出灯到十六收灯,一共巡村串寨演唱十六天,到十六这天杀头猪、数只羊,全村人会餐打牙祭,准备十七的送灯,也叫“灯花落地”。十七送灯这天,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参加,抬着香烛灯笼,吹敲着唢呐锣鼓,在村前的清水河上举行送灯仪式,这标志着村上一年的花灯演唱宣告结束。

曲靖地区民间花灯艺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它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它对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也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今天,民间花灯艺术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从民间花灯艺术中获取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充分激发农村群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一个地方社会的长期稳定、繁荣及和谐发展。这也是千百年来广大民间艺人一代代演唱传承的积累和创造的成果,是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家园中,有了对民间花灯艺术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创造活力的精神来源和精神动力。所以,曲靖地区民间花灯艺术不仅产生人们的思想情感,而且也是产生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的重要工具,进而也是对一个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曲靖民间花灯艺术,顾名思义,它来自本土,由当地群众参与创造,世代流传的为当地群众所熟悉喜爱的艺术形式。它也是被大家认为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的有效工具,并且曲靖民间花灯从明清时代演变而来,到今天已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三大特点:其一是它的歌舞性。这歌舞是追求一种肢体形态的表演,它融合着思想性,观赏性和艺术性。在农村常有的是他们演唱花灯说唱,花灯歌舞,花灯表演唱,迈起舞姿,跳花灯的步伐有古老传统,也有现代表现形式的色彩斑澜,多种表现,深得农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其二是它贴近农村群众生活。作为民间花灯艺术,它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与心态,而且形式上也充分反映和表现农村群众的艺术趣味。它的语言民歌化,通俗易懂,质朴自然。其三是它有灵活性。在艺术的形式上没有严格的规范,而有更大的灵活性。它的表演表现可长可短,取然一个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一个点或一个侧面,用花灯艺术形式可说、可跳、可唱、可演,只要把表现的节目形式内容达到艺术效果。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一直以“戏窝子”著称的曲靖,花灯艺术的作品与品牌东西不断涌现。80年代,曲靖的大型现代花灯剧《淡淡的茴香花》就走向了全国,并荣获了国家级几个大奖,90年代又创作演出大型花灯剧《火把杨梅》和《阿诗玛的新族人》等,到2000年以来又创作演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型历史花灯剧和现代花灯剧《随水而去》、《生旦丑》、《七擒猛获》、《草鞋县令》、《蝌蚪情缘》等,曲靖的花灯艺术发展越来越美好,它不仅有着光辉灿烂的昨天,而且有前程似锦的明天。由城市辐射乡村,在城市的影响带动下,尤其是曲靖市适时举办农村文艺汇演,给乡村民间花灯艺术有了展示和学习提高的舞台。这样对传承和发展滇东地区民间花灯艺术有着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也推出了一大批在曲靖、全省或全国有影响力的民间花灯艺术作品。80年代初期,由麒麟区三宝镇一位农民作者创作的花灯小戏《捕鼠记》,在参加全国农民文艺调演中荣获银奖,在2008年的曲靖市举办的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罗平县选送的农村花灯小戏《公鸡叫,母鸡叫》和宣威市的《管道通气》和马龙县的花灯歌舞剧《请村长看戏》分别荣获金银铜奖。2015年,曲靖市举办农村文艺汇演暨第五届新剧目展演,马龙县选送的农村花灯小戏《玫瑰情缘》荣获一等奖,此剧中笔者担任主演角色。城市影响带动乡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曲靖发展城乡花灯艺术的一大特色,也有利于发展和繁荣民间花灯艺术。尤其是近年来,曲靖市委宣传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曲靖市农村文化户(文化联合体)建设的奖励办法》,在全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民间花灯艺术这个富矿,立足“唱响珠江源,跳红曲靖花灯”这个主旋律,鼓励、扶持、组织形式多样的花灯表演,让农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长知识、明事理,为曲靖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营造和谐美好的舆论氛围。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关心帮助下,曲靖民间花灯表演队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发展壮大到300多支,农村花灯演职人员1万多人。曲靖多个县市区到处都有农民自发组织的花灯队,他们并且常年活动在乡村,使传统的民间花灯艺术得到传承,且充满着活力。每年正月,城乡处处歌舞翩跹,花灯潮涌,欢乐祥和的气氛笼罩着滇东大地的上空。由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保护、激励,民间积极自发地组织,规模一年超过一年。农村文化广场,村民文化大院的花灯活动也日益走红,在逢年过节里,在婚丧嫁娶时,到处可见跳花灯舞彩扇的人群和吹锁呐、拉二胡吹笛子围坐着大圈的打歌队,随着群众对这种自娱自乐活动的关注,农民们已经拥有了一种花灯艺术的自豪感,也激发了表演热情。马龙县吴官田花灯表演队,师宗县竹基文艺表演队,他们自编自演并融入了新农村建设、科技致富,学法懂法,尊老爱幼,邻里是亲等方面的内容,群众积极参加表演,在乡村经常开展演出活动,他们在创造市场经济的同时,既活跃了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又教育了村民。近几年,曲靖的广大农村,像马龙、罗平等地民间花灯表演队“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花灯艺术作品不乏少,这深深地教育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并且这些地方还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好现象:今天的农村很难让大家聚在一起,开个会或者商量点什么事情,大家习惯于冷漠和旁观。但是一旦你说要跳花灯唱戏,来的人就多了,而且来的人也会很高兴的参与到组织和管理中来。

认识和了解曲靖民间花灯的历史起源,是继承和发展曲靖民间花灯艺术的必然要求。因为曲靖民间花灯艺术博大精深,悠久灿烂,在这块土地上传承和发展民间花灯艺术,它不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尤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摆在人们面前的迫切问题,就是要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民间花灯表演的形式,多样化地大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深入推进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革除陋习,移风易俗,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这样才能确保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农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才能为地方经济繁荣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积极服务。

猜你喜欢
曲靖花灯民间
看花灯
曲靖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介绍
曲靖师范学院数学学科
曲靖师范学院教育学学科
曲靖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介绍
挂花灯
做花灯
赏花灯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