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代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017-02-13 16:04车佩华孙利玲
考试周刊 2016年10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车佩华+孙利玲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劣是关系到人的现代化实现成败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既要体现其学科特色与专业内涵,又要充分体现其短期目标与最终目标。

关键词: 人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体系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参考标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的原则和理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原则、方向和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为让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作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基地,其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科建设要从专业建设做起,专业建设首先要从课程建设开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一、人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人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因素,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1]。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离开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就失去其最终方向,因而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就不可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因为人的现代化是衡量社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观念、素质、能力、活动、交往等各方面表现出的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普遍而深刻的变化[2]。简言之,人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是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从传统状态向现代状态的转变。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的现代化的主体素质也应适合时代的需要,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因此,人的现代化的主体素质外化为行为与观念的重塑。由于人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受社会环境、传统因素的影响,因此,人的现代化在每一个国家与地区有不同的内涵,但个性标准蕴含共性标准。

国内学者在分析国内外个性标准时提出共性标准,人的现代化特征包含以下方面:(1)自主意识:(2)创新意识;(3)个人效能感;(4)竞争意识;(5)求知欲:(6)科学精神:(7)公民意识:(8)开放意识;(9)协作精神;(10)可持续发展意识。这是“人的现代化”的普遍模式,或称共性标准[3]。

实际上,人的现代化主要包含观念与行为两个层面:就观念层面而言,包括价值观、民主法制观、信息观念、人才观念等;以行为方式层面而论,包括自主性、创造性、高效性、竞争协作精神、生活方式现代化等。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呢?人的现代化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教育的结果。英格尔斯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实践活动,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从其社会功能看,是为实现现代化为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改造、教育与塑造,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又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深化,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人的现代化与课程设置

如何培养既能满足现阶段所需思政专业人才,又能为未来中国社会现代化储备人才,这就要求当下在高校的思政专业中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通过课程体系进行明确。培养目标中学生所具有各种能力是通过相应课程学习而获得的。因此,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由于中国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政专业培养目标应分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或最终目标。从其短期目标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面向当下主要体现在社会中培养与塑造现代公民意识;从长远目标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面向未来时应着重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学科性质、专业内涵。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既要体现其学科性质、专业内涵,又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目标。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可以从三方面考虑: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应体现学科性质与专业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这一内涵强调它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与根本方向。“突出了它的政治性和自上而下的指引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立场、观点和出发点的社会行为”[4]。因此,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面向当下主要体现在社会中培养与塑造现代公民意识。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性、复杂性的特性。如何正确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如何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具有政治性、指导性与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应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需求作为其导向,以培养适应社会转型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面向未来时应着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两个目标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内涵与根本任务,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张澍军认为课程建设可以重点考虑五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的;二是内容精细化层面的;三是历史层面的;四是国际层面的;五是交叉学科层面的,并认为直接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应占有二分之一左右[5]。五个层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纵向到横向,涉及方方面面。从其五个层面的课程设置看,实际上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与拓展的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出发,其本身固有的体现专业本质特征的课程应该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这类课程由于专业本色,在短期内不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改变。从其外延看,由于社会变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亦相应变化,以适合社会的发展。因此,此类课程是相对变动的。

第一类课程的建设主要依据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质特征。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改造人、教育人、塑造人为其目的,其根本任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涉及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分。如果教育主体不具备现代人的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谈何改造人、教育人、塑造人,也就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因此,教育主体的培养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也随之凸显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其目标的保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其本质特色。第一类课程又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充分体现出思政专业的内涵。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二是思想道德修养,此类课程一般作为公共课程开设,但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征,在其本质要求方面要高于其他专业,因此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应加重比例,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才能真正“立德树人”。三是现代人的基本技能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学科,“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6]。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人相关联,通过思政专门人才去改造人、教育人、塑造人,从而达到其目的,这需要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宣传的策略,使党中央的政策、国家的法规通达于人,使人真正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公民意识,从而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因此,此部分应注重传播学等相关知识的训练与培养。

第二类课程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课程的类型看,它属于选修课范畴,体现时代特色。鉴于当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思政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课程应依据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服务范围与对象而进行构建。一般而言,现阶段高校思政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能胜任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党政机关、企业、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得到相邻学科的支持,如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只有加强多学科的交叉应用,丰富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具有现代视野的复合型思政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了解与服务社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外延课程可以从几个学科门类进行构造。第一是哲学课程,如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或者哲学通论一类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哲学修养,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第二是政治学课程,如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第三是法学类课程,主要以了解当今中国最基本的法律、法规为目的,如法学概论;第四是经济学类课程可以开设中国现代化发展研究、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等;第五是社会学类课程可以开设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其他课程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地方特色弹性开设,拓展性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如地方高校面向基层服务,可以相应地增加社区工作或农村工作等相关课程,具有灵活的特性,反映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性课程维持专业本色,拓展性课程适应时代发展,既体现出专业内在的相对稳定性,又体现随着社会发展的可变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乃至最终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它是改造人、教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从学科特色开始,学科建设要从专业做起,而专业建设则反映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课程体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大量专业的思政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始终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专业内涵发展,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即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参考文献:

[1]许晓春等,编写.二十一世纪展望.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01:64.

[2][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05,第1版:7.

[3]马兆勤,周恩善,编著.新时代与新德育.西安出版社,2011:46.

[4]董雅华,徐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觉与科学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6.

[5][6]张澍军,苏醒.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命.思想教育研究,2013(7).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