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影响力的主流“移动”党报
——江西日报社全媒体融合实践与思考

2017-02-14 11:35吴志刚
中国记者 2017年1期
关键词:移动日报社日报

□ 文/吴志刚

打造有影响力的主流“移动”党报
——江西日报社全媒体融合实践与思考

□ 文/吴志刚

近四年来,江西日报社大力发展党报新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全力打造一份有影响力的主流“移动”党报。目前,报社形成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手机网等8种媒体形态,新媒体载体多达63个,覆盖总用户超过2500万,成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二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本文是其实践探讨与思考。

移动党报 江西日报 数字出版 微信公众号

一、打造有速度、有温度、有力度、有态度的“微党报”

江西日报微博于2011年2月26日正式开通,是全国党报中较早开通的党报法人微博,并在2012年度被评为全国十大党报微博,目前拥有200多万活跃“粉丝”。

江西日报微博致力于办一份有速度、有温度、有力度、有态度的“微党报”。

有速度,就是推送正在发生的新闻。无论是在突发事件现场,还是在全国两会等重大新闻现场,都活跃着江报微博记者的身影。有温度,就是守护正能量,传播微爱心。江报微博坚持举办公益活动,如推出“微爱留守”“为赣南山区孩子捐书”“帮山村农户卖莴笋”等爱心活动,大大增强了“粉丝”的参与感。有力度,就是舆论监督有力度。通过开通微热线,开办“党报帮你办”栏目,记者编辑轮流担任虚拟主持人“江报君”,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大量难题,受到“粉丝”追捧。有态度,就是坚持公信力,让权威言论跑在谣言的前面,牢牢掌握新闻话语权。江西日报微博开通的评论类栏目“你好,江西”和“静夜思”,截至目前已累计获得3亿多次的阅读量。

江西日报微信公众号于2013年5月上线,是全国第二家开通的省级党报公众号。微信本质上是社交媒体,讲究标题抢眼和内容炫目,党报要在这块阵地上有所作为,必须做出与普通公号不同的特色。根据党报的特性,社委会确立了运营江报公号的原则:提供权威独家的新闻资讯,打造便民为民的民声通道,构建有信有爱的互动平台。

2015年9月起,江报微信公号双线发力。一是提升内容水平,重点在重大政经新闻解读上下功夫,精心策划专题,增加评论发声,使用户读有所得;二是策划线下活动,增加用户黏性。

深度调研后,新媒体部提出“日日有策划,周周有活动”的思路,先后策划执行了“黄金周随手拍大赛”“省建设厅优秀公仆评选”“重阳节让爱回家”“仙女湖摄影大赛”“江西省优秀志愿者(团队)评选”“点赞最美护士”“寻找郁金香花仙子”“江报君夏日送清凉”等一系列活动。并且推动线下活动执行,开办了“百家新媒体仙女湖行暨江西日报首届新媒体培训班”,新媒体培训效果较突出;组织了“湾里万人骑行节”,规模、影响较大。

以2015年11月15日第三方平台监测发布的“江西省媒体微信热门文章排行”为例,前三名热门文章皆是江西日报微信,并且这三篇文章的阅读数,比后面其他公号的20篇热门文章的阅读数总和还高。2015年12月11日,江西日报官方微信首创头条推送报告文学,发布《今天我把头条留给这位医生,他的故事感动45211600人……》,以图文并茂、音视频叠加的形式报道最美医生况九龙,文章阅读数进入当周全国热文榜前十名。

与此同时,新媒体部微信团队在2016年江西省两会和全国两会期间,H5音频秀不断制造传播亮点,阅读数多次突破10万+。

2016年8月24日,以李克强总理视察江西为契机,《江西日报》创新推出“新媒体封面”,借鉴了报纸封面的视觉设计艺术,却又是视频、音频和微信文章的接入口。目前,《江西日报》坚持每天推出新媒体封面,遇有突发大事还推出“号外”,拓展了党报的表达方式。

借助“双线联动”的运营模式,江西日报微信用户增加,从2015年9月初的8万,至11月突破20万,到2016年4月达到40万,仅仅用时8个月,在微信端再造了一份《江西日报》。2016年4月25日至4月29日,据清博“新媒体指数”数据排行,江西日报微信一周影响力位居江西省第一、全国报业第十、省级党报第一。《江西日报》还打造了一个微信矩阵。“江西日报时政头条”“江西日报重磅财经”“江西日报文化赣鄱”等微信公号陆续推出,满足了读者各方面兴趣需求。

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面对媒体融合的大势,江西日报社没有放松主流舆论阵地,而是确立了“一手新媒体,一手传统媒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关键在融合”的策略,一方面巩固平面媒体的地面发行,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效果,提升主流舆论的“移动发行”,江西手机报和江西日报手机网的创办和成功,就是这一策略的现实注脚。

江西手机报创办于2014年2月25日,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省互联网办公室主管,江西日报社主办,定位为江西省委手机版党报、是江西省“两报、两台、两网”六大省属重点新闻媒体之一。

江西手机报以短信、彩信、移动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多平台全媒体形式,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生活与便民服务资讯,是百姓的“贴身好帮手”。截至2016年12月,江西手机报已发展到1200多万用户,实现了每三个江西手机用户中就有一人是手机报读者,人均覆盖率居全国前列。

2016年7月12日,在成都召开的全国手机报新媒体发展推进现场会上,江西手机报发展经验被中央网信办重点介绍。

另一拳头项目江西日报手机网,则是基于手机WAP标准开发的网站,实现了党报资讯从PC端到移动端的飞跃。读者不仅可以在手机上阅览江西日报电子版内容,还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江西日报传媒集团各大媒体提供的各类新闻“套餐”。一键分享功能可让用户将感兴趣的内容,分享到微博、微信、QQ空间等移动终端,让党报宣传阵地快速移动起来。

手机网不像APP那样需要用户下载,只要用手机、Ipad等移动平台自带的浏览器就能便捷浏览,并且所有内容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与APP相比更为开放。

只会“移动”还远远不够!为推动媒体融合,《江西日报》在报纸上设立了多个报网互动专栏。包括:

(1)江报直播室。这是由《江西日报》和中国江西网整合资源,联手打造的全国首个报网互动栏目。2010年,江报直播室获中国新闻奖的“中国新闻名专栏”。

(2)党报帮你办。这是《江西日报》媒体融合推出的又一新名片,栏目通过新媒体收集投诉,党报记者出击排解民忧、化解民怨,畅通舆情通道,至今已解决群众诉求800多起。

(3)三个原创微博栏目。包括全国首创的《微博大赛》、每天就热点新闻发表讨论的《微话题》,以及根据微博线索进行追踪采访的《见微知著》。

这些栏目,在党报平面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同频共振。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全媒体融合不是办几个新媒体这么简单,关键还是制度的融合,人的融合。为此,江西日报社进行了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一系列“顶层设计”。如2015年1月,正式构建新媒体部,负责《江西日报》所有新媒体业态及媒体融合;如先后出台了《江西日报新媒体部工作人员考核办法(试行)》《江西日报记者编辑“一岗双责”制》等一系列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权利、任务要求及奖罚依据,规范微博、微信、手机网等发稿流程。这些举措为报社的全媒体进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如何破解党报运营新媒体的难题?

客观地说,江西日报社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诸多难题。

首先,资金缺口较大。从“中央厨房”(全媒体采编技术平台)的建设到江西手机报APP、江西日报手机网移动wap端的开发、升级和改造,都离不开巨大的资金需求。目前,党报新媒体主要担负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的职能,还必须免费为公共利益服务,而在赢利模式方面并没有好的突破。就报社资源配置来说,就是只有投入看不到产出,使自收自支的报社顾虑重重。

其次,技术和平台已成为阻碍党报媒体融合发展的一大瓶颈。一方面,报社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与平台。无论是微博矩阵还是微信矩阵,技术和平台都掌控在运营商手上。目前报社重点打造的江西日报手机网算是自身研发的发布平台,但也存在诸多技术障碍。受资金和技术影响,报社搭建平台、掌握核心技术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全社互融互通发稿平台还没有畅通。目前,报社所属纸媒主要采用北大方正文韬新闻采编系统,中国江西网采用北方网新闻发布系统,APP客户端则是上海一家外包公司的技术,三个系统之间的技术壁垒亟待打破。

第三,采编流程不畅,资源未能有效整合。从全社层面来讲,缺乏一个支持文图、音视频、新媒体等多种信息录入和远程写稿,并服务于报社所属各媒体的“全媒体采编系统”。此外,报社虽已制定《江西日报社“一岗双责”实施办法》,但是办法的落实机制、长效监督机制等方面还不完善,未能确保资源的有效整合。

第四,部门各自为政,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江西日报社也建立了全媒体中心,但没有配套组织机构,也就缺少全社新媒体发展一盘棋的协调组织;报社所属部室,尽管大部分都运营新媒体,但未能建立统一的人才管理体系和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第五,优秀人才缺乏,人才体制机制尚待完善。报社的不少采编人员,目前还不能适应全媒体平台业务需要,这严重制约了媒体融合的推进速度和发展前景。传统媒体当前的薪酬体系和管理机制,对互联网领域的高端技术人才很难有吸引力,“引不来、留不住”的情况不可避免。同时,受制于江西省人事制度,报社吸纳新媒体人才还存在很大障碍,仅江西日报社新媒体部而言,就包括在编、人事代理、社聘和部聘等多种身份的员工,不利于部门的管理与长期发展。

(作者是江西日报社新媒体主任、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移动日报社日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灵感日报
如何有效发挥课间操的锻炼作用
移动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系统建设初探
集体“失忆”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