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点课文分析多给阅读教学『留空』
——以《幸福是什么》教学为例

2017-02-15 03:25朱敏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牧童想象笔者

朱敏

时代的进步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用时最多的阅读教学成为了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如何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优化阅读教学,则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在教学《幸福是什么》一文时,采取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淡化了课文分析,给阅读教学“留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造情境,展开想象

上课伊始,笔者在板书“幸福是什么”这一课题后,让学生谈谈对幸福的认识,引导他们进入到“幸福是什么”的情境中。接着初读课文,笔者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分小组进行交流,探讨第一个牧童的幸福历程。课件出示:“弄明白了,很简单。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这三句话简约却不简单,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去感受幸福的含义,课堂上笔者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牧童的奉献历程,如“他见到一个腿脚不便的老爷爷会如何做?遇到一个走失的孩子呢?遇到……”让学生打开思路,深入地去感受幸福的含义。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抓住课文中简约却不简单的情节,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与语言实践。这不仅能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剪裁内容,巧用留白

这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三个牧童在智慧的女儿引导下寻找幸福的过程,让读者明白“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要作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这一人生哲理。文本叙述简约,对于三个牧童在分别后的十年间的所作所为仅用几句话简单描述,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一留白也恰好成为本节课语言训练的重点,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课堂上笔者先指名朗读课文,再引导学生想象:三个牧童在分别后的十年间经历了什么?学生选取其中一件事重点叙述,进行小组交流,并在全班分享。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方方面面都讲到了,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分享之余,不仅叙述具体还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思维延伸。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动人的故事,在阅读后可以给人以启迪,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对故事的结尾进行想象,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情感,丰富语言

在学生深入理解幸福的深刻含义后,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此刻,笔者再次问学生:“幸福是什么?”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笔者相机总结:“幸福无处不在,小时候我们享受着父母的细心呵护,这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付出带给别人快乐,这也是一种幸福;未来的幸福还没有实现,将等着大家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接着,笔者在黑板上板书“小时候”“现在”“未来”三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三个词语写一写自己心中的幸福。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他们一个个化身为小诗人,打开思路,写出了诗一般的语句。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淡化课文分析,创造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重敲一处,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找出最具价值阅读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注重学生的理解感悟,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牧童想象笔者
牧童学画
快乐的想象
老师,别走……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牧童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寂寞的牧童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