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古诗词教学的必由之路

2017-02-15 03:25顾云云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涵泳古诗词诗词

顾云云

随着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出台,以及《中国诗词大会》如火如荼的播出,诗词艺术,这个中华传统文化冠冕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确实,古诗词以华美的形式、深厚的内蕴、真挚的情感、铿锵的韵律,穿透了人们心灵的壁垒,直达最隐秘的角落,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读懂古诗词、体悟古诗词、领悟古诗词的内在神韵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读出古诗词的精彩。

一、在意象中整合勾画,丰富诗歌认知

意象,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思,“意”与“象”的关系,如“情”与“景”的关系,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歌中,有时一个意象就构成了一首诗歌,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有由“意象群”形成整体的诗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诗歌中“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无论是什么版本的教材,都选编了一定篇目的古诗词,《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等书目也成为学生的必读书目。对于古诗词,因为语言表达远离现代语言,且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尚不成熟,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读、记、背,少部分学生似懂非懂,根本没有触摸到诗歌背后的心灵密码。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诗词中的意象,并进行有效整合,帮助学生勾描出诗词的画面轮廓,丰富学生的诗歌认知。例如,在教学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引导学生圈画出词中的典型意象,如“茅檐”“青草”“小溪”“翁媪”“大儿”“中儿”“小儿”等,将这些画面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家五口欢乐和谐的村居逸乐图。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想象这些场景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有学生想象:“一对白发老夫妻正在屋前小桌上喝着米酒,已经略有醉意。”有学生想象:“老人说着江南吴语,互相诉说着恩爱和关切。”有学生说:“两个儿子都在劳动,或编织鸡笼或锄豆,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闲情、轻松、怡然。”这种富有立体感的生活场景图,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走向深入,丰富了学生的诗歌认知。学生认为,最小的儿子才是这出乡村喜乐折子戏中最重要的角色,小儿正卧在一边剥食莲蓬,一副天真、顽皮、可爱之态。作者真是神来之笔,小儿的形象呼之欲出,给小戏吹奏了一声高亢俏皮的唢呐。由此,学生理性地认识到,作者辛弃疾向往这样和谐宁静的乡村生活,这就是作者的理想,即让善良的百姓都过上质朴和平的生活,进而更加坚定了作者抗战御敌、恢复失地的信念。

在古诗中,有些意象已经有着特定的意味。如“月”就是团圆、思念的象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竹”则是坚贞、高洁的代表,像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杨柳则是送别的寄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某一类别诗词中徜徉、感悟,让学生触类旁通,理解和积累更多的阅读经典素材。

二、在细节处涵泳咀嚼,培养诗歌情感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这些经过历史反复考量、甄选并得以流传至今的古典诗文,极具语言表现力,音调亦是和谐、有节奏,充满韵律感。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涵泳咀嚼,品味词句,领会诗人在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情意,感受诗人特有的情愫。所谓“涵泳”,就是反复诵读、细心揣摩、用心体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赏文。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金代大诗人元好问说:“文须字字做,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在读中,学生能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诗歌的声响将直抵他们的心灵。

如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春晓》着力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情感。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懂诗意,把握两个“晓”字。第一个“晓”是早晨的意思,第二个“晓”是天亮的意思,让学生理解诗的韵脚“ɑo”,感受诗的意境。在诗歌中,作者以朴素的白描手法——春眠、鸟啼、风雨、花落,营造出典型的暮春气氛,在描绘春天的诗歌中拔得头筹,成为了最美丽、最质朴的诗篇。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抓住细节涵泳咀嚼,体味“处处”写鸟之多,春天的美丽有花木复苏、春雨绵绵、百鸟争鸣等视听画面。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闻啼鸟”,体味作者抓住百鸟和鸣的听觉感受描写春天的写法。诗歌之美在细节处,只有涵泳咀嚼细节,方能品味出诗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从“花落”写“花开”,从“惜春”写“爱春”之情。如此,学生抓住含义隽永的词句,在这些精彩的诗歌细节处驻足停留、咀嚼品味,能够激活学生的诗歌思维,点燃学生的诗歌情思,体味作者隐藏于诗歌之中的情感。

古诗中还有很多“炼”字的趣事,教师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用词,引导学生反复比较品味,别有一番风趣。如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炼”字过程作一番介绍,将“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作一番换词比较,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生动、贴切,充满韵味。

三、在字词处勾连引申,放飞诗歌想象

诵读古诗词、学习古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个别字、词,通过个别的字词,引导学生联想到整首诗歌。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点出了春天的生命力,诗境全出。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生动地点出了月光的流动,诗境全出。在古诗词中,这样的关键性字词被称为“诗眼”,“诗眼”在古诗词中往往有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诗歌史上,留下了众多典故,如唐代贾岛的“推敲”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故事等。

在教学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一诗时,笔者抓住“裁”字,引导学生想象美丽又风情万种的细叶,想象那绿满枝头的春柳身姿,想象那婷婷袅袅的垂柳枝条,想象并感受柳树的健硕葱绿的气派、迎风摇曳的袅娜。正是因为有了似剪刀的春风,才有了春天绿满天涯的生机勃勃。诗人从春天美丽的景色中,想象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慨叹大自然的神力,这样的比喻彰显了诗人贺知章的创造力。教学中,笔者还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想象。

师:似剪刀的春风还剪出了什么?

生:剪出了火红的桃花。

生:剪出了绿绿的小草。

生:剪出了花的香味。

生:剪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生:剪出了婉转的鸟语。

生:剪出了孩子们的笑脸。

生:剪出了风中悠扬的歌声。

……

诗歌中的一个字、一个词往往能够串联起整首诗词,形成清晰的诗歌解读线索,让学生体悟到诗歌的结构之美。通过诗歌的结构,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诗歌想象,将诗歌教学推向深处。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认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存是一种审美的生存,因而离不开诗词的浸润与滋养。教学中,教师应牵着学生的手,带领他们在古诗词园地里漫步,丰富学生的诗歌认知,培养学生的诗歌情感,放飞学生的诗歌想象。由此,学习古诗词对学生来说,就不仅在于传承和积淀一种文化,更在于一种生命的陶冶与享受。

猜你喜欢
涵泳古诗词诗词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陆九渊“涵泳”法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