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适切:让师生“畅所欲言”

2017-02-15 03:25张玉萍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扫路天游峰夹竹桃

张玉萍

师生对话是课堂教学开展的重要形式。对教材文本阅读方法的探索、思维的形成、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在师生有效对话中得以实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对话形式是教师发问学生作答,在这种对话形式下,教师往往不自觉地主宰着课堂教学,学生则亦步亦趋,不能尽情敞开心扉、放飞心灵、解放身心,自由行走于意趣之间。适切的话题交流,才能激起学生的主动思维,积极表达,催生出多姿多彩、灵动个性的言语。因此,摒弃概括、简单、直接的发问,精心设计互动、宽松的课堂话题,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善于提炼源于课文的话题

在教学中,改变单纯的问题发问方式,设计源于文本内容的开放性话题,可以引发学生思维的交锋、言语的交流、感情的诵读、生动的表演,让学生在有情有趣中走向更为广阔的思维天地。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一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的老人,感受老人的生活态度,并习得写人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常使用问题统领突破的方法组织学习活动,活动单是这样设计的:(1)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读一读,画一画,说说你的感受。(2)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3)你打算向谁学习,学习他们的什么?这样的问题准确地指向了文本信息的提取,学生循着理性的思考得出诸如“天游峰高而险”“扫路人勤劳、乐观、开朗”“作者观察仔细、敬佩之情浓厚”等答案。

然而,无论哪一个答案,这种浮于文字表面的信息归纳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正确的废话,是僵硬的贴标签式的理解,它游离于学生的思维浅表,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些空洞的赞美之词背后是对文本的浅阅读和浅思维,缺少情感的真正参与。要避免这种现象出现,就是不要提这种直指答案的问题,而是要给学生解放思维的话题机会。如我们可以这样组织学生阅读:“读关于天游峰老人的描写,说说课文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哪些地方让你心生感慨。”有学生这样回答:“我对作者两次描写老人的外貌印象特别深刻,开始时我还疑惑,作者为什么要两次写外貌呢?细细读了以后,我发现第一次是粗看,第二次是带着敬佩的心情认真打量。我们平时遇到一个普通陌生人也这样先大致地看,只有当这个人有了特别吸引我的时候,才会仔细去看。这仔细地看,就是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注意他的特点。”有学生这样回答:“我注意到了老人的语言,老人没有放弃扫路的工作,是因为扫路让他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天游峰提供给他纯净的水源、食物、空气,鸟语花香的环境。”还有学生这样说:“我特别欣赏老人的心胸,他把常人认为繁重的工作看作是游山玩水,这样的心态让他永远年轻。”……如此,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入手,畅所欲言,达到心在场、情感也在场的状态,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描述得富有个性特色,触摸到真正有血有肉的灵魂,品味到匠心独运的描写手法。

二、积极开发学生关注的话题

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中,学生应该是课堂活动开展的主体和践行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关注的话题,借助他们已有的兴趣,在积极开发、引导中将他们带入和谐的对话之中,主动探究,乐于实践,积极建构。如在教学《夹竹桃》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了疑问:“通常我们写一种植物,都是围绕花、叶、果实、生长特点、功能作用来写的,这篇课文却写了许多其他的花,后面又写花影引起的许多幻想,这是围绕中心写吗?我们平常如果这样写,肯定被老师说废话太多了。”他的发问引来许多学生的附和,于是,我顺着他们的思路说道:“是呀,看起来确实是这样,那就让我们来做个热心读者,给作者提一点建议吧!”学生的热情顿时被激起:“课文第3自然段可以删去,这里花了太多的笔墨写了其他花儿,有点喧宾夺主了。”“是的,记得有这个故事,罗丹有一次请别人来看自己的雕塑,并请给出修改建议。可是大家都觉得很好,有一个人还特别赞美了雕塑的手指特别逼真。罗丹沉思了一会儿,突然挥刀砍掉了雕塑的那只手,众人很惊讶。罗丹解释说,我不能因为这个不主要的地方夺取了整体的注意。这里,季羡林爷爷虽然写得很美,但是也太抢眼球了,我觉得也应该删掉。”“虽说作者是想借助这些花儿对比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但是描写太过抢风头了。”“即使是想以其他花的美来衬托夹竹桃的美,没有比较就不能突出夹竹桃的韧性,作者也要写得简略一些。”看大家意见都趋于一致,我再次发起话题:“刚才大家都提出了问题,那怎么来修改呢?”一位学生说:“可以和第4自然段结合起来写,比如,每年春天,夹竹桃和迎春花一起报告春的消息;夏天,她又和花团锦簇的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一起,让整个院子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秋天,她又和玉簪花、菊花一起在秋风中怒放。三个季节,花开花落,一声不响……”他的发言引来大家一阵掌声。且不说他们尚显稚嫩的认知如何,单能够开始意识到围绕中心、思考详略得来的谋篇布局,本身就是一大进步。学生在习作起步的路上能够带着批判接受的态度前行,就一定能走出有自己特色的路子来。

三、敏锐发现课文之外的话题

课堂是开放的,大数据视野下的课堂,应该是左右逢源、信息广泛的综合学习平台。在这里,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分界线变得很模糊,一切与之相关的信息都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这些随着阅读的认知溪流泛起的朵朵浪花,值得我们去轻轻采撷,生发话题,加深认知。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时,当我们谈到白骨精的奸诈狡猾时,不妨联系孙悟空一行四人取经路上遇到的众多妖怪,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白骨精是唯一一个没有“后台”的,一个没有神仙保护的妖精,竟敢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实力远超自己的孙悟空,从而让学生思考发现白骨精这种屡败屡战是有原因的,是她发现了这个四人团队的弱点。比如唐僧的愚善,猪八戒的好吃好色、搬弄是非等。当学到下一组课文中的《学会合作》一课时,我们可以再次将该案例拿出来加以对比,从反面证明“团队间互相配合、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重要性,甚至联系一些综艺节目中流行的“不怕虎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样幽默的言语,开启学生文本严肃认知与生活实际之间的链接。这样的互通话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将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另外,在课文学习之始联系相关经验,学习之后做适当延伸,也是拓宽语文渠道、生发交流话题的策略。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以宋小明的诗歌《你是这样的人》导入新课,并让学生尽情谈自己的感受,这就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调。潘文彬老师在教学《莫泊桑拜师》后,设计了这样的话题:“莫泊桑的成名作品都是在福楼拜指导后的七年里完成的,他创作完一举成名的《羊脂球》的那一年,恩师福楼拜与世长辞了。如果你是莫泊桑,会怎样沉痛地怀念恩师呢?”这样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课外话题,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再一次找到倾诉的机会。

课堂单一的提问,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被动的问答中压抑个性,而开放有效、适切可感的话题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放开学生,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广阔的思维平台上更加自主、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丰富自己的视野,积极建构、更新自己的认知,实现和谐对话中的大语文学习。

猜你喜欢
扫路天游峰夹竹桃
丹山碧水
一支夹竹桃
女孩嘴含夹竹桃拍照后中毒
文化遗踪
2019年我国扫路车市场回顾及2020年前四月市场分析
武夷山归来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扫路车多功能配置分析及研究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徐工“环保小蜜蜂”纯电动扫路车正式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