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

2017-02-15 17:54刘静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供给

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机遇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提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充分把握我省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大力推进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以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优秀文化产业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供给侧改革”为视角,为我省高校文化产业人才高效能培养提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供给;高校文化产业;创新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文化建设方面一个重要的目标要求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后,中央全会文件再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需求侧”向“供给侧”改革的过渡。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到“供给侧改革”以来,“供给侧改革”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要实现平稳过渡,抓住经济新热点,这就对即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文化产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等教育作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重要阵地,配合“供给侧改革”,要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使供给和需求在高水平、合理结构上对接。然而,河北省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本身已面临着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产业人才,以加快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促进文化产业早日成为我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1 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1.1 我省文化产业人才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宏观方面,国家“一路一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供给侧改革等宏观战略决策为我省文化产业人才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此外,文化产业飞速发展、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及京张冬奥会等为我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产业人才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逐渐进入深度融合阶段,我省文化产业创新创业风起云涌,对于京津文化产业优势互补、人才流动和共享人才发展的成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河北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6年9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的印发《关于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其中包括政策、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产业融合等方面。力争到2020年底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左右,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意见中还强调,强化人才支撑是文化产业发展必要的保障措施。

1.2 我省文化产业人才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供给侧看,我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用人单位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人才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从需求侧看,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对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方面的吸引力较弱。由于京津文化产业对我省人才产生的“吸虹效应”,省内人才流失严重,优秀人才多流向文化产业发达城市,因此,在对文化产业人才的使用、培养和引进等方面还需要大胆创新,改革与完善现有人才政策机制。

2 我省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情况

课题组有幸参加了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培养平台》提升工程,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我省的文化行业主管部门、文化产业企业、文艺院团、剧团剧院等近百名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行调研。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分析和细致调查,归纳总结出我省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如下:

2.1 较强的商业意识和敏锐的市场嗅觉

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產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经营性”就说明要有商业性、经济性。这就要求文化产业人才要有较强的商业意识和敏锐的市场嗅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既要尊重文化资源,又要发掘文化的市场价值,懂得文化市场符合商品市场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发展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2.2 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文化产业的内容十分丰富,就要求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有着丰富的知识作为支持。既要有经过正规的专业教育或专门培训,熟练掌握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又要有涉及生活方方面面,有着丰富相关学科背景和交叉学科知识的博学人才。文化产业人才只有既专又博、专博相济,才能适应文化产业高复合度的特点,从整体上驾驭和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三种人才类型:

(1)文化创意人才。所谓文化创意人才,是指以“头脑”服务为特征,充满智慧与经验,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主要包括具有原创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人才,如设计、策划人员等;专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展及其规律的人才,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等。

(2)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所谓专业技术人才,是指文化产业中把创意人才已完成的设计、策划、决策实施,使其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产品,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例如印刷技术、影视影像技术、大型游乐设施保养技术等方面的人才。

(3)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人才。具有职业的敏感性,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现代管理经验和技能的人才。

2.3 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文化生产与经营活动本省就充满着创意和创新,纵观国内外优秀的文化产业案例,创新都是十分关键的要素。如何解放思想、推陈出新是文化产业人才需要重点培养的素质。在思维方式上不落俗套,不断运用掌握的信息提出新的想法、新的观点;在文化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寻找文化产品的“卖点”,真正做到叫好又叫座;在文化的经营管理上更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充满实力的文化品牌。

3 当前河北省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的印发《关于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于强化人才支撑方面指出:依托京津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和省属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端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办好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和文化产业投融资实务系列研修班。通过资金补助、师资支持等多种形式,支持各地开展文化产业人才培训。鼓励省内高校开设文化产业专业课程,鼓励各级职业技术院校开办各类文化产业专业技能培训班。加强对大学生文化创业的扶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虽然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3.1 专业建设起步晚,院校数量少

2004年开始,我国才开始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全国已有100多家院校设有相关专业。我省目前仅有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学院、邯郸学院、河北传媒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了相关专业,院校数量少,而且多以本科为主,无法形成“高职-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无法满足我省对于文化产业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意见》中指出“鼓励省内高校开设文化产业专业课程,鼓励各级职业技术院校开办各类文化产业专业技能培训班”,相信这对于高校文化产业专业的建设是个利好消息。

3.2 招生数量少,人才供给不足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然而,社会对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的认知度比较低,尤其在高校招生过程中可以发现,考生及家长对于专业的认识模糊,认为专业空洞,就业前景不明朗,造成招生数量少,人才供给不足。

《意见》中指出“依托京津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和省属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端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办好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和文化产业投融资实务系列研修班。”这就体现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既要满足本校学生的培养需求,又要服务社会,培养多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

3 高校的文化产业人才供需不平衡,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虽然社会需要大量的文化产业人才,但是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水平都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这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方法都是严峻的考验。

4 河北省高校文化产业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4.1 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缺乏层次性

纵观河北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专业位于不同的院系和学科下,归属不统一,缺乏科学系统的培养计划,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很多高校仍然出现大而全、全而不专的培养现象,缺乏层次性。文化产业需要的是既有能简单操作性的人才,又要有懂文化艺术,懂管理经营、营销、策划、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

4.2 培养方法较为落后

目前高校主要以传统教学为主,通过讲授的方式传播知识,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应该采取“做中学”的模式,与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多交流,开阔视野,增加实践能力。在“双创”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将实际项目引进校园,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既与社会对接,又能提高实践能力,值得借鉴。

4.3 受师资水平限制,缺少创新型人才

文化产业的生命力是内容的创新,需要人利用自身的智慧、灵感、技艺对文化资源进行包装、创造,目前我省的文化产业创新大多进行简单的复制和模仿,真正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非常缺乏。由于高校教师大多没有从业经验,缺乏高度和格局,由他们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的能力很难。因此,将行业中的专家“引进来”,为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让高校的教师“走出去”,深入一线挂职锻炼,提升综合素质。

5 “十三五”时期我省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领域创新的基本思路

5.1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且永恒的驱动力

高校供给侧改革应该从调查研究、分析把握需求侧开始。准确掌握文化产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等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不仅满足学生当前的就业要求,还要考虑未来的中长期发展。

5.2 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努力实现全日制教育与行业培训相结合,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高校肩负着社会服务的功能,服务对象既要有做基础性工作的学生,又要有行业内有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满足文化企业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实现全日制教育与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倡终身学习,更好地普及和传播文化产业运营的理念与技能。

5.3 积极推进校际合作、校企合作,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制定联合学习与培养计划

积极支持高校根據市场需要开设文化产业类高等教育专业,扶持与文化实践结合紧密的高校承担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任务。积极推进高校、文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制定联合学习计划,注重操作技能训练,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

5.4 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型人才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动力源泉,对大学而言,创新创业应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尤其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浪潮中,传统培养人才的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纳入大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纳入每一个课堂当中,让学生主动发挥潜力,这也是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文化产业人才,充分把握我省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大力推进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人才的高效能供给,为我省建设文化强省,迈入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方阵提供造血机制;二是有利于加快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我省转变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动力支持;三是有利于积极推进河北文化体制改革,使我省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01).

[2]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3]旋天颖,王玉晶,杨程.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及其改进策略[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4(02).

[4]邱瑛,高维权.辽宁省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趋势研究[J].市场周刊,2014(04).

[5]刘祥英.秦皇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6]马宁,王选华,饶小龙.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布、产业人才合作及其路径设计研究[J].首都科学发展论坛,2011(05).

作者简介

刘静(1982-),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现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文化管理系文化产业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研究、文化旅游。

周磊(1982-),现为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研究、戏剧影视研究。

作者单位

1.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61

2.河北省艺术研究所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供给
发力供给侧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