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形象典型化谫论

2017-02-15 19:05徐兵
艺术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形象舞蹈

徐兵

摘要:舞蹈形象是指艺术上的形象,是舞蹈艺术作品中通过舞蹈语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由舞蹈动作、姿态和造型描绘出来的艺术形象,并借助音乐、灯光、服装等辅美元素共同塑造的产物。本文以形象塑造为突破口,分析舞蹈艺术形象的构成,并为舞蹈形象典型化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认识舞蹈形象的创作过程。

关键词:舞蹈 形象 典型化

形象是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艺术家的美学观念在艺术作品中的创造性体现,是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形成的艺术形象。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作为审美的主要对象,能引起人们思想和感情的共鸣,反映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舞蹈形象是指舞蹈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舞蹈艺术作品中通过舞蹈语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由舞蹈动作、姿态和造型描绘出来的艺术形象,并借助音乐、灯光、服装等辅美元素共同塑造的产物。

一、舞蹈形象典型化的塑造

舞蹈艺术创作中舞蹈形象的塑造,关键是典型化的过程,是编导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生活素材,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人或某种生活现象的元素,重新进行加工、整合和虚构,再创造新的艺术形象的过程,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舞蹈形象典型化,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共性因素。例如《孔乙己》,在表演者的造型和动作设计上,需要遵循鲁迅先生所创作的孔乙己形象,在音乐和灯光等方面,也要配合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二是个性因素。舞蹈演员在对人物和环境理解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特性,便是舞蹈形象的个性因素。在反映人物的舞蹈作品中,大多根据特定环境进行创作。例如陈维亚编导的《木兰归》,以木兰屡立战功之后的形象为主。从舞蹈中能够发现,花木兰还带着几分女子的娇羞。但是,经过军队的磨砺,其个性中蕴含着强烈的飒爽英姿之感。因此,从背景和性格来看,舞蹈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基于约定俗成的习惯,更多是参考人物本身的性格,再由内向外进发出来。严格意义来说,只有符合人物特征的艺术创作,才能够通过表演者与观众产生共鸣。而在舞蹈个性形象的塑造上,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第一,挖掘。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背景挖掘。舞蹈的创作者必须要对舞蹈环境有所了解,历史中的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在人物塑造上会有所差异。以民国为例,大革命前期的南方和北方,在文化背景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设置的不恰当,会造成观众的错差感;二是人物挖掘。它包括遭遇挖掘和性格挖掘,不同遭遇会造成人物在习惯上的差异,合理的利用遭遇对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更加深刻的塑造人物;而在性格上,人物性格与舞蹈的动作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通过性格所催发的动作形象,可以让舞蹈人物塑造更具个性。

第二,智慧。舞蹈虽然只有肢体的动作,但也是一种语言的互动,既要准确的传达信息给观众,同时也要让观众产生共鸣。因此,创作者应善用自己的智慧,深入的研究人物,再以精妙的手法表现出来,催发舞蹈作品独具个性的情感魅力。

第三,功力。舞蹈创作者的功力,是指其长年的舞蹈艺术实践中所积累的艺术能力,是捕捉艺术形象能力、支配肢体语言能力、把握整体与结构的能力、控制舞台时空的能力……等等的合集,是一个艺术综合能力。舞蹈创作者在发展中,任何一个层面得到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发生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而成长起来的。因此,舞蹈的创编,更需要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艺术的认识,从深层出发,借助纯熟的技艺,创作出动人的舞蹈艺术作品。

二、以观察促进舞蹈艺术形象建立

体验是一项形式丰富的感受活动,舞蹈形象的艺术体验,是建立在艺术家创作和表演之上。观众的体验,便是艺术家的表现。但是,真正与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感受艺术形象的感染并非易事,其需要满足以下需求:第一,舞蹈形象的创造者需要真正的贴近生活,认识生活,因为生活是艺术与观众唯一的桥梁。第二,编导应具备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以及胜于常人的观察能力。细节的捕捉,将是决定舞蹈形象刻画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的观众对于舞蹈的认知并不深刻,对于舞蹈形象的要求也不苛刻,编导如果在作品中采用熟悉的动作,能够更直接的触发情感。不过,虽然在一般舞蹈形象刻画上,可以用简练的舞蹈语言实现,但是,舞蹈演员都有观察生活的习惯,也都在生活中不断的吸取经验,可很多形象即使得到了编导和演员的塑造,却仍旧无法打动观众。所以,观察生活并不容易,需要对观察行为有着一定的理解,具体来看:一是直接的观察。例如,刻画和描写现实中存在的事物的舞蹈——《珊瑚舞》,其编导章民新,便是对珊瑚观察而创作。虽然在很多人的认识中,珊瑚是一个静态的物体,即使拥有生命,却仍旧无法移动,生长也需要较长的时间。不过编导另辟蹊径,从观察中发现了在不同光源下,珊瑚存在着差异化的形态,由此便找到了创作珊瑚典型化形象的突破口;二是间接的观察,很多舞蹈作品的创作,都采用了历史题材,可是编导无法穿越到过去,只能够以现有的文明遗迹,作为观察的对象。例如作品《秦王点兵》,编导陈维亚便是通过对西安秦俑的观察,获得了秦朝兵将的形象,再以秦俑的姿势作为主要的舞蹈造型,编排出气势恢宏的作品。由此可以发现,观察并不是观看,是有目的的研究和思考,如此才能够让灵感与经验进发出火花。

三、塑造典型化舞蹈形象的方式

在舞蹈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首先要确立选题,再结合思路寻求创作背景,并由此完善细节。中国著名舞蹈家舒巧,曾就舞蹈艺术作品构成提出过一些看法,其内容可大概理解为:在创作舞蹈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原始资料详尽的收集,只有采用这样的方法,才能够获得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创作舞蹈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在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合理有效的丰富材料。例如《塞上云烟》,这是一部描绘中国古代边疆战争的舞蹈作品。在创作舞蹈之初,需要对中华文明有着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古代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的战争史实,否则,编导难以通过舞蹈展现出战争的状况。因此,編导在创作舞蹈作品之前,需要大量的收集素材,并寻访相关专家,确立整个舞蹈作品的整体故事线、情感线和逻辑线。

舞蹈创作中的其他细节同样有助于舞蹈形象典型化。如选择什么样的服饰、使用什么样的道具、采用什么样的造型……等等都会决定人物形象塑造的成败。笔者以反映古代人物形象为例,就舞蹈形象典型化提出以下具体的建议:

1.学习历史,以影视做参考

通过影视资料和文献资料作为参考,认识不同时代背景下,在道具使用、着装风格上的差异,研究不同道具对人物性格的影响,进而通过道具的设置,还原作品中古代人物形象。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题材,其中大量转化为影视作品,因此,可以在阅读历史文献的同时,借助影视作品,从其中获得丰富细节的要素。

2.以感性认知遮蔽瑕疵

在舞蹈编创中可以适当的利用感性认知手段。虽然舞蹈的编创必须要严谨,但是在很多细节上,即使历史学家也很难找到答案,此时需要编导调动观众的情感,使观众忽略这些不完善的细节。然而感性的方式虽然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式,不过应注意使用的频率,在能够获得确切答案的情况下,尽量以选择准确的细节设置,以免因为过度的情感抒发,影响观众对历史背景的认识,而误导观众。

3.参照同类作品

与同类作品相比较,特别是对大师作品的研究,可以帮助编导更好的找到上佳的创作方式。从相同形象的,不同动作对比来看,《塞上烟云》由于以悲情视角创作,所以士兵的动作频率较低,整体幅度较小;《塞下曲》作为战争题材的舞蹈剧,在士兵动作上,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采用较大的肢体语言,阐述战争结束后士兵意识形态;《从军行》,这部作品表现的是战争之前的境况,士兵所进发出的民族情感,舞蹈动作充满了力量,给人以震撼的感觉。所以,在作品的对比上,可以发现同类人物形象在不同背景下的差异,除了时代特征作为学习的因素外,还能够借助其他作品,找到还原人物形象的方式。即使历史与现代间隔久远,但人类的情感却一直延续至今,在舞蹈的创作中,总能够找到适合的宣泄窗口。

4.以意境还原细节

不可否认,如果是以历史题材为背景的舞蹈作品,很多细节都无法真正的还原,即使是现代题材,也会局限于舞台空间和科技水平,难以有效的展现。对此问题,为保证作品的严谨性,采用意境的方式,给人以直观的感受。需要说明的是,意境并非感性认知,意境是带给人深刻的气氛环境,而感性认知是由感性视野,蒙蔽无法设置的细节,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很多舞蹈作品,都借助其他辅美元素进行了意境设置。例如《兰亭修竹》,编导张建民以古朴的舞蹈语言,低沉庄重的音乐背景,展现出四君子——竹的气节。

结语

本文对于舞蹈形象典型化的研究,分析了塑造舞蹈形象典型化的方式,剖析了观察对舞蹈艺术形象的作用,最后为舞蹈艺术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相对可行的建议。笔者认为,舞蹈艺术的核心在于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的理解,同时也需要大量理论的研究。“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创作的热爱,必须基于生活的热爱,否则,即使能够完美的融合舞蹈動作技巧,也仅是一部空洞的练习作品,难登大雅之堂。

猜你喜欢
形象舞蹈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我和舞蹈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