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与风度父亲贺龙的日常生活很“讲究”

2017-02-16 08:35贺晓明
文史博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贺龙讲究

贺晓明

优雅与风度父亲贺龙的日常生活很“讲究”

贺晓明

贺龙(1896-1969)元帅4岁习武,19岁两把菜刀闹革命,一生骁勇善战,杀敌无数,这一切都容易让人把他想象成粗犷、剽悍的人物。其实这是个误会,在熟知者眼中,贺龙刚毅而不粗鲁,强硬而不蛮横,颇有几分“儒将”风采。他的衣食住行也比一般人“讲究”,体现了一种优雅与风度,对此,贺龙的女儿贺晓明有过生动描述。

衣:代表了历史的新潮流

父亲贺龙,对穿衣有研究也很讲究,在他那一代人中,经常是“代表了历史的新潮流”。这与他们的家世不无关系。

我的曾祖父是个“驰怒马,挽强弓”的武秀才;我的祖父却又是个“心秀手巧,善于刀剪针线”的裁缝。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父亲自幼喜舞先人用过的宝剑大刀,同时又练得一手好针线。当年父亲向母亲薛明表示爱慕之意时,母亲曾犹豫“缺少共同点”。父亲马上反驳,并说出五个共同点,其中一个共同点就是“裁缝”。

父亲和母亲这一生没少以缝纫为“共同语言”,至少我是见过他们比赛缝纫的,就是用嘴比,动嘴不动手地从量体、选料、剪裁一直比到缝纫、镇边,互相炫耀自己“做”出的那件可意会不可眼见的成衣。当然,最终总是比成平局,谁也不服谁。

父亲对穿衣的讲究,与他投身戎伍后,注重军容风纪的严格要求不无关系。他说:古人打仗还讲军威,讲个衣甲鲜明呢!在我记忆中,父亲每做一件衣服,必要站到穿衣镜前,做几个姿势,马上能指出服装的不足,有时叫裁缝改,也曾自己动手,这里裁瘦,那里加肥,必须穿出去挺挺抖抖,威武雄壮不可。

贺龙和周恩来在一起

曾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罗坤山回忆说:“贺老总经常批评我们邋遢。怎么不邋遢?那时的军装就是缝起来能穿就行,我们又不像他会自己改改。他有两个斜插兜,我们没有。”

当时,一般军官服有四个大贴兜,里面装点东西便显得鼓鼓囊囊。唯有父亲,军装要经自己重新设计改制,在保留制服外形不变的前提下,设制两个斜插兜,隐蔽于贴兜之下。不显山不显水地装些东西。其实这与他惊险的斗争生活有关。一般人不会想到他有两只隐蔽的斜插兜,在某种特定的危急场合,如果敌人以为他四个兜都空了,松口气时,他很可能突然从斜插兜里掏出小手枪,转危为安。

他只为政委关向应设制过同样的斜插兜。

父亲对衣装的讲究,给他那一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成为共和国元帅后,聂荣臻、罗荣桓等元帅都曾注意向他“看齐”:休息时和他穿一样的夹克衫,一样的裤子,手持一样的拐杖,曾留下许多“三帅一体”的宝贵照片。

但是,父亲讲究衣装合体美观,决不讲究华丽名贵;讲究整洁干净,决不允许奢侈浪费。抗战时,父亲穿一件缴获敌人的皮大衣,新中国成立后,干干净净传给了我的哥哥贺鹏飞;后来,哥哥又把大衣传给了我;再后来,我又将这件仔细缝过不少补丁的皮大衣传给了妹妹贺又明。又明穿着这件皮大衣到延安,到上丹县去插队。返京时,妹妹将皮大衣干干净净地送给了陕北乡亲。

父亲注意自己的衣装,也注意部下的衣装。有次看川剧,大家都鼓了掌,唯独父亲没有鼓掌。演出结束后,父亲接见剧团领导和演员时,将他们戏装的衣领、袖口及袜子分别指点出来:“太脏,你们太脏了……演戏要讲穿‘三白’:领口、袖口、袜子白。台下的人不讲卫生不行,台上的人不讲卫生更不行……”

父亲领导着穿衣的“新潮流”。不过,他也曾“赶潮流”,学过别人。这就是学周恩来总理。

记得有一年冬天,父亲不肯穿母亲为他准备好的毛裤,像发现新大陆似的问:“你看总理的风度好不好?精神不精神?”

“那还用问。”

“总理就不穿毛裤,大冬天也只穿两条裤子。我跟总理学,毛裤不穿了。”

我们几个孩子插话:“大冬天不穿毛裤怎么行,每个人身体情况不一样,总理不穿毛裤,又特别能熬夜,那是会一种气功。”

“没关系,我跟总理学学试试。”父亲从此也不肯穿毛裤了。

父亲在参加革命前,喜欢穿蓝底云字花的衣服,北伐前留下过这样的照片。红军时喜欢军装要合体平展,新中国成立后,条件好了,“讲究”也更多了。比如:灰衣服是白天穿,黑衣服是晚上活动时穿。他喜欢钓鱼,钓鱼时必要穿卡其布衣服、网球鞋或米色裤、鹿皮夹克,戴一顶巴拿马礼帽。现在仍保留一些这样的照片。

父亲很重视外事活动时的衣装,说仪表风度代表着国家的精神面貌。有次外事活动需要带夫人,他就说:“晓明,你帮你妈穿衣服去,平时穿邋遢不要紧,外事活动要打扮好。”我帮母亲打扮一番,请父亲“验收”。父亲盯着母亲,深情地打量又打量,点头说:“一鸣惊人。”

食:美食家

父亲对吃也很“讲究”,许多老人都说他是“美食家”。他不挑食,什么都能吃,会吃,爱吃;敢吃异味,敢品新味;能吃出花样,吃出名堂。

有一种菜叫鱼腥草,父亲很爱吃。我有一次好奇地试吃过一小口,难受得就像吞了只苍蝇。

“你不会享受。”父亲用筷子指着我,“没吃过的东西吃到了,这就是一种享受。”“越不容易接受的滋味一旦接受了就越持久,吃惯了就上瘾了……”

大概就是出于这种道理这种原因吧,父亲是南方人,却喜欢吃小米饭、山药蛋;母亲是北方人,偏爱吃大米饭、新鲜鱼。

父亲把大米叫“大米子”,小米叫“小米子”,叫得很亲切。他那湖南腔,搞不好还会听成“大妹子”“小妹子”。

父亲不但爱吃小米饭,还爱喝棒子面糊糊,爱吃杂面条、面疙瘩汤之类,都是晋西北的特色。不过,作为湖南人,父亲最爱吃的还是家乡饭。他常常带着神往之情,给我们讲家乡糍粑的馨香;另外讲起一种油粑粑也是津津乐道。父亲说:“摆个小油锅,把黏的米面放到勺里,勺子沉入油锅。油就翻腾出花来,熟了就拿出勺,一个扣一个油粑粑,里面要是包了馅就更讲究了……”

父亲还爱吃一种家乡饭,叫“和渣”。那是将豆渣和蔬菜炒出来的,很好吃,又有营养。还有湖南腊肉,父亲更爱吃。他说:“咱家乡那里,都有一个土坑,冬天烧炭,土炕上支个木架子,杀了猪就挂上去,用烟火熏,油滴下来,火苗在炭火里跳,有的甚至熏一年,那腊肉就别提有多香了……”

1956年,贺龙(左一)与彭德怀、叶剑英在刘亚楼的陪同下检阅空军某飞行大队

父亲投身革命后,打遍全中国也吃遍全中国各地的“风味”。父亲曾讲过很深刻的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只能吃家乡饭,吃不得其他新东西,那是不会有大出息的。”

在父亲眼中:江青就是个没出息的人。那是在广州,有年春节,陶铸请客。吃到半截,江青忽然退席了。我正纳闷为什么?服务员端上来了蛇羹。原来是上这道菜之前,先通知江青一声,她临时退席躲避蛇。吃过蛇羹,江青才重新回到席上来。

父亲也曾几次请毛主席吃饭。他总是把毛主席叫毛大帅,在延安就这么叫:“薛明,晚上请毛大帅来吃饭,多留些辣椒。”父亲亲自钓来鱼,说湖南人爱吃辣椒和鲜鱼,远离家乡请客要请家乡饭。偶尔搞到一点腊肉,或给毛主席送去,或请毛主席一道来吃。

毛主席边吃边说:“在外吃上一顿家乡饭,真是一种享受啊!”

父亲不喝酒,从我记事起他就不喝酒。据说他年轻时酒量不小,能喝一斤。岁数大和身体的原因,不喝了。他是个很有节制的人。

我曾问父亲:“喝一斤你不醉呀?”

父亲带着神秘的笑容说:“这里有名堂。喝酒前先吃两口黄油,酒量就增大不小。空肚子喝才容易醉。”

父亲也有开酒戒的时候。周总理访问缅甸,在昆明停留时,大家在饭桌上向总理敬酒。父亲怕总理喝太多,便挺身挡上前,把敬来的酒全喝掉了。父亲虽然平时不喝酒,但他确实有酒量。

父亲讲究吃,对炊事员自然挑选严。新中国成立后,父亲选炊事员,叫警卫参谋王金水到食堂去看看。一看卫生,二看饭菜做得好不好?香不香?王金水看过之后,选中了朱庆康师傅。刚解放,阶级斗争还很激烈,政治审查必不可少。这一审就审出了问题,说朱师傅有许多亲戚去过缅甸、泰国,社会关系复杂……

父亲把手一摆:“我就不相信他老朱那么复杂呀,他就敢在饭里下毒毒死我?我就不信我和他老朱建不起感情来!”

就凭这两句话,王金水就去调来了朱庆康师傅。朱师傅与父亲建立起了深厚感情,他天天动脑子将饭菜换着花样上。如去上海,他听人说一道菜叫“烤冰淇淋”。朱师傅很聪明,去看一遍就学会了,并且举一反三烤出许多花样。他将冰淇淋夹在蛋清之间,烤出来外焦里冰,又烫又凉。同样的道理还可以烤香蕉、苹果之类。父亲吃着新鲜很高兴。

后来,父亲有了糖尿病,在吃上越来越讲究。朱师傅为此花了大量心思。每次做饭,他都要计算,一盘菜热量是多少,一个猪蹄儿热量又是多少,既要保证营养,又不能热量过多。

这时,饭桌上常有父亲的“专菜”,一般就是一碟青菜。

我们做子女的都可怜基本吃素的父亲。冬天烤红薯,他馋得受不住就像小孩子一样求我们,“给点,给我吃一点吧”。

“不能吃,”母亲拦住,“红薯含糖量很高,你还要不要本钱了?”

母亲说的“本钱”就是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我和哥哥没有那么坚决,只觉父亲太可怜,就帮他打掩护,趁母亲不注意,悄悄偷一个红薯给父亲。父亲拿到鼻子下深深地闻一下,呵一声道:“真香哪!”但他很自觉很有节制,吃半个就停下来,喃喃着:“知足者长乐,再吃就对不起你妈妈的一片心意了。”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父亲蒙冤入狱,一切有益于身体的蔬菜都吃不到了。从糍粑、和渣、腊肉,到小米饭、山药蛋、棒子面糊糊,都只能在母亲的聊天中出现;在院子里发现一棵野草,都珍贵地挖回来,细细地有滋有味地吃掉。在他去世前,听到连队杀猪的叫声,他曾想吃一口猪耳朵,被粗野地拒绝了,花钱买也不能,甚至连饮水都保证不了……

住:过集体生活去

父亲过惯了军旅的集体生活。成为共和国的元帅后,不可能再去住校或住军营,但那种喜欢凑群的习惯从来不曾改。比如夏天住北戴河,几个老帅住得很集中,活动也在一起,没有任何大墙的感觉,有时吃饭都是“公社化”,饭后一道散步,晚上一道看电影,下部队统一行动,很有集体生活的味道。

冬天,父亲常住广州,广州田园有三栋房子,贺帅与叶帅、聂帅各住一栋,三栋房之间是草坪,三家人随便往来,完全是大家庭式的集体生活。警卫营战士天天在草坪上练刺杀,三位元帅每天也必要来草坪上观看,手痒时便各抓一条木枪来做几下示范,父亲对这种生活非常喜爱,真有些“乐不思京”。

这种“住集体”的生活毕竟有限,多数时间还是得回到北京,住在自己家中。那时父亲住在东交民巷,他住的房间的布置与众不同,只像一个人,那就是毛泽东主席。

父亲把床做很大,是木板床。床上白褥白被白枕套。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父亲说:“你们不知道,毛大帅的床就是这样。”

现在人们参观毛主席故居,都知道那床和床具了,当年我听父亲讲时,却是有着极大的新鲜感。他也是将床的一半放了书,当然没有毛主席床上的书多,可也摆满半张床,有马列著作、毛选,有大量历史书籍,还有许多武侠小说。

我们曾不解地问:“爸爸,床弄成这样还能睡觉吗?”

父亲笑着说:“毛大帅床上的书可比我这点多多了。躺床上,随手一抓就可以看。睡觉前总有些零散时间么,拿来看看书,看困了就睡,总比没事等着入睡要好。”

有次父亲回家,带着发现新大陆一样的激动神情说:“嘿,毛大帅的厕所太高级了,真叫人佩服!”

我们自然又跟着新鲜:“厕所还能怎么高级?”

父亲说:“里面全是书!”

“啊?”我们都惊讶。厕所里怎么会全是书?

“毛大帅厕所里摆着书架,上面全是书。”父亲解释,“坐马桶,想看什么书,伸手就可以抽出来看。毛大帅知识那么渊博,上厕所也不忘学习呢。你们都要学习毛大帅这种学习精神。”

父亲没有在厕所里摆书架,但每次解手,总要带书进厕所带书出厕所,坐在马桶上必要看书看报。有时他也看小人书,并且看得很入迷。我们笑他像小孩,他认真地说:“看小人书怎么了?毛大帅也爱看小人书呢。那么多故事和人物,一张画,两行字全概括了,那才不简单呢。”

行:喜欢一个快

谈到父亲的“行”,他走路有个“毛病”:从不走中间,总是靠近一侧,时不时地要用手敲敲墙。

“爸爸,你敲什么呢?”我曾好奇地问。

“噢,习惯了。”父亲笑了,他并没意识到这个动作对现在的人来说难以理解,“过去斗争严酷,怕有夹壁墙,走哪儿都敲敲,防备着,久而久之就习惯了。”

父亲一生,走遍天下,离不开马和汽车,“文革”中,父亲在交给中央的检查里说:“我过去喜欢马,现在喜欢汽车,喜欢一个快。”

父亲少年时曾以赶马帮谋生路,对马的喜爱便容易让人理解。他经常挂在嘴头上的是马经,喜欢说的一句话是“马通人性”。

父亲一生千次万次谈论马。谈得最动感情的一次是长征走到“东布子”“西布子”一带宿营,准备第二天打一恶仗,然后就可以向甘肃会宁地区与一方面军会师了。

营地静悄悄,战士们喝过野菜汤便躺下休息。那时全军吃野菜,又要打恶仗,行万里路,战士们的体质差到极点,因此必须减少一切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父亲骑着他那匹高大、烈性的枣红马,到各部队检查一圈回来,钻进帐篷,朝行军包上一躺就合上眼。据跟随他的警卫员唐云清回忆,父亲那一段时间瘦得厉害,脸色青灰,胡子遮了近半张脸。他并没入睡,闭目养神一段,小声问:“小鬼,听到部队有什么思想活动吗?”

“要打仗,司务长动员杀马,谁也舍不得杀。”唐云清又叹口气回忆说:“唉,老总说马通人性,一点不假。长征一路,跟战友一样,怎么能杀呢?哭了好几个,都说宁愿饿着肚子打仗。”

唐云清记得父亲当时是这样回答他的:“我们红军是最懂得情谊,最讲情义的。这些马都是跟着我们从枪林弹雨、南征北战中一同冲杀出来的,谁能忍心杀?我那匹枣红马也是五次要杀,五次没有杀,人勒紧裤带挺一挺也就挺过去了。”

“马不能杀。”唐云清望着父亲说,“过雪山,过草地,单是咱这匹枣红马就救过50多个战士,马背上驮着,马尾巴上揪着,借一把力就挺过来了,我计算过。”

贺龙

“过湘水时,遇上洪水,要不是枣红马冲浪过河,我早就去见马克思了。突破乌江时,遇上山体崩塌,要不是枣红马反应快,一跃几丈,我早被巨石砸烂了……”父亲声音有些喑哑:“这匹千里驹有大恩于我贺龙啊……”

然而,当唐云清一觉醒来时,父亲不见了,枣红马也不见了。正在吃饭的战士们,碗里有了肉。唐云清意识到什么,飞跑着去寻找父亲。在一块山岩后,他突然立住了脚,半晌作声不得。

父亲背靠山岩坐在那里,马鞭捧在怀里,大颗大颗的泪珠从脸上滚落,滴滴滴在马鞭上……

进城后,父亲弃马坐车。从进城到“文革”,父亲的专车换过几次,从美国吉普到“别尔克”,到“吉姆”,到“吉斯”,再到国产的“红旗”车,但始终不曾改换的是他坐快车的习惯。记得每次坐车,他总要说一声:“开快点。”如果司机开太慢,他就认真问一声:“你吃饭了没有?吃了为啥开不动车?”

父亲喜欢快,工作节奏快,生活节奏快,行路自然要求快。为了快,他很喜欢坐飞机。

第一次坐飞机,许多人劝父亲:“要坐飞机就坐男飞行员的飞机,女飞行员应变能力差,体质不如男飞行员,意志也不比男飞行员……”

贺龙把手一摆:“你们这样说,那我就偏要坐女飞行员的飞机,我就不信那一套。”

他曾充满感情地说:“一个女孩子上天开飞机,要有多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要说危险,人家不危险吗?只要可能,我就坐女飞行员的飞机。”

(责任编辑:叶筱)

(邮箱:wind.0116@163.com)

猜你喜欢
贺龙讲究
说话要讲究停顿
鸡限制饲喂有啥讲究
吃火锅的这些讲究,你知道吗?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健康吃饭有讲究
冬季若上“火” 食“冷”有讲究
城里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