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带、城市群、同城化概念辨析

2017-02-16 12:32周晗
中国市场 2016年43期
关键词:城市群

[摘要]通过大都市带、城市群和同城化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梳理,从条件基础、城市体系构架等方面分别阐述都市圈、同城化以及城市群的异同点;探究其对我国京津冀发展的启示。研究结果:大都市带、城市群和同城化各有异同,但是三者构成了点—线—面的城市建设辐射体系,给京津冀提供了有序发展的思路启示。

[关键词]大都市带;城市群;同城化;京津冀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050

1相关概念

1·1大都市带的起源

法国城市地理学家琼·戈特曼(Jane Gottmann,1915—1994)自1940年开始研究城市群体,直到1957年,在其发表的著名论文《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都市化》中首次用“Megalopolis”来形容美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巨型城市群体。Megalopolis是传说中古希腊人希望建立的理想中最大的城市,在此戈特曼赋予大都市带(Megalopolis)新的含义:人类社会居住空间的崭新形态。戈特曼提出大都市概念以后,在北美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其中以杜克希亚迪斯(Doxiadis)为代表是支持戈特曼的观点,认为大都市带是人类对自然资源集约有效利用的崭新形式,并将开启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但以20世纪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芒福德(Mumford)为代表的学者受到美国大城市地区诸如快速干道爆炸等恶性事件影响,认为大都市带只是一种“类似城市的混杂体”,他们更倾向赞同英国社会学家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在 1915年提出的“世界城市”(World City)。值得一提的是,戈特曼认为在大都市带不仅是单一的城市或都市区,而是若干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紧密联系的城市组成的巨大整体,这一点在之后美国由西向东逐渐形成的三个都市连绵区——波士顿-华盛顿(Boswash)、芝加哥-匹兹堡(Chipitts)和圣迭戈-圣芭芭(SanSan)——的实践所印证,这对全球功能区域具有示范性和指引性的意义。

1·2国内背景下的城市群

1983年,于洪俊等人受到戈特曼大都市带思想的启发,在他们的著作《城市地理概论》中首次提出“巨大都市带”,标志着国内学者对“大都市带”的研究拉开了序幕。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作为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和综合要素载体,国内学术界对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的研究在纵横方向日渐丰富。周一星首创与戈特曼大都市带对应的概念:都市连绵区(Megalopolis Intrelocking Region),即与都市区相对应的中国城市空间组织体系。而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指在特定区域系统内以一个或两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要素,同一些与其性质、类型、规模迥异的城市在区域层次上相互联系并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依托交通网络与信息网络形成的开放性有机城市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地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塘等类似城市群的城市密集区作了研究。

1·3国内同城化的新形式

最早的“同城化”概念是2005年在《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中提到的“加强与香港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与香港形成‘同城化发展态势”。随后的十年,国内各区域板块分别实施同城化发展战略,诸如广佛、沈抚、合淮等,均取得不同程度的且各具特色的进展。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同城化的概念及范围界定给出了各自的观点,被认同的说法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或多个地域相邻、经济和社会紧密联系、具有发达的交通网和通信网、区域功能互补、产业结构密切联系、空间结构上呈现多中心、打破传统城市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种崭新城市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同城化是在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中出现并强调“同质化”的发展趋势的概念,可见城市群的形成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是与国际接轨的特色发展形式。

1·4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世界潮流下,为打造全球最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现代化世界级大都市圈,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这一举措使其成为继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之后的第三经济增长极。201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强调京津冀三地在交通一体、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率先取得新突破。《纲要》针对京津冀发展空间布局作了明确规定,就是要形成“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以首都核心功能,在交通布局、产业转型、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或重大进展,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格局,标志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入提速阶段。

2范围界定

由于時期、视角、地域的差异使得对大都市、城市群和同城化的界定标准种类繁多。目前来看,大多数都采取单一的罗列方式总结大都市带、城市群及同城化的概念和特征,以下将通过各区域中心城规模及城与城的联系程度、条件基础和城市体系构架进行梳理,进而探究京津冀的界定识别。

2·1中心城规模及城与城的联系程度

在大都市带的经典思想中并不存在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多核心城市结构贯穿始终,城市之间的非城市地带使不同自然景观和产品服务同城市联系在一起。同城化的中心城市一般为省会城市或者国际性中心大都市,城市间以实现同城共识→城间共建→同城联合→城城融合→实现同城的区域同质化发展为目标。城市群在城与城之间紧密联系之外更强调区域内部的地域认同感。在区域中心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上,京津冀区域中城市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可见北京继续发挥巨大的“虹吸效应”聚集周边乃至全国最优质的资源,发挥交通干线的传输作用建立一个循序渐进、主次分明的有序发展过程。

2·2条件基础

大都市带、城市群和同城化的基础构成条件主要包括:人口规模、交通和城市密集度,显然这些定性识别的标准也有明显的差异。戈特曼认为大都市带基本特征的核心是高度密集性,而这种密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有形的密集和无形的密集。其中,有形的密集指人口、交通、资金等;无形密集指信息、观念等。戈特曼认为大都市带的人口规模为2500万人且人口密度不得低于250人/平方千米。帕佩约阿鲁在此基础上作了修正,认为准大都市带人口规模在1000万~3000万人,而真正的大都市应拥有3500万~2·5亿人。周一星认为在研究都市连绵区包含2个以上人口超过100万人的特大城市并且拥有海港、空港等便利的交通走廊。城市群的基础条件更为细化但有别于前两者,有的学者认为城市群的总人口规模应该达到1000万人以上,有的则认为是1500万以上,并将城镇人口、流动人口、工业总产值以及人均GDP占全省比重很高纳入识别指标。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规模的演变有很大差异,尤其“人口爆炸”早已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问题,因此在空间经济发展中人口数量在大都市或城市群的界定中并非起到关键作用。

2·3城市体系构架

相当多的都市区集聚成为的大都市带,每个都市区都有自然、文化、经济特征完全不同的多种成分。从人口种族、职业类型均是如此,但这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一定程度的分工和有机联系。在同城化的实践中,强调相邻城市的中心距离通勤距离比前两者近,以实现跨城市生活消费和工作,即在便利的交通方式条件下辐射出的日常通勤圈。城市群发展对于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协同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并将国内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大都市带”的思想相结合。从这个角度上,大都市带、城市群和同城化是多样化的资源沿着交通轴线在各区域进行优化再配置。京津冀区域整体和各省的城市体系构架中,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契合协同发展、增强合力的发展局面。

3对京津冀发展思路的启示

通过对大都市带、城市群及同城化的文献梳理,认为三者均强调区域经济综合体是开放融合的有机体。然而,大都市带、城市群以及同城化在具体模式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各要素交互融合过程中沿着点—线—面具有辐射效应的有序发展模式,这将为诸如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在思路上提供参考构架。同城化是相邻城市同质化建设过程,城市群是若干城市依托自然、经济、文化的条件优势,充分发挥交通、信息网络实现区域群带城市区共同发展,并均与大都市带机理相似,三者共同构成点—线—面城市有序建设体系,先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条轴线为基点实现各区同城共识→城间共建→同城联合→城城融合→实现同城,即在打破地方行政壁垒和保护主义条件下,相互在经济和社会紧密联系,充分利用交通信息、通信网,使得环京周边城市功能实现互补、产业结构转型,再逐步升级为京津冀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另外,京津冀并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体系,是在京津冀三城之间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进行最大限度的同质化发展,同时是天津、河北紧密依托于经济发达的首都圈,发挥产业结构互补优势,利用交通网络一体化便利,互利互通,最终实现中心城和腹地城市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英魁,张建军,王丽丹,等·沈抚同城区域协作探索——以沈抚同城化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10,34(3): 85-88·

[2] 高秀艳,王海波·大都市經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J].企业经济,2007(8): 89-91·

[3] 王丽,邓羽,牛文元·城市群的界定与识别研究[J].地理学报,2013,68(8): 1059-1070·

[4]许正权,潘雄锋·点—线—面一体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构架[J].科技与经济,2008,21(5): 6-9·

[5] 姚士谋,陈振光,叶高斌,等·中国城市群基本概念的再认知[J].城市观察,2015(1): 73-82·

[6] 李京文,李剑玲·京津冀协同发展比较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5,29(2): 13-17·

[作者简介]周晗(1986—),女,安徽人,中级经济师,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猜你喜欢
城市群
城市群飞地型斑块空间活力对比——以中国三大城市群为例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京津冀正形成最大“地热城市群”之一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金腰带”
依托三峡城市群 实现宜昌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