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丹峰殉情事件:一个关于爱的幻想

2017-02-16 17:52谢际春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7年1期
关键词:殉情共生幻想

谢际春

2016年11月27日凌晨,29岁的女记者段丹峰在微博上发布其男友婚前劈腿的消息,随后跳楼自杀,而那里正是两人刚装修好的婚房。她留下遗言称:“这样,我就可以永远陪伴你左右了。”可是,自杀真的能成全爱吗?

段丹峰为爱殉情的新闻一出,网友们群情激愤,众口一词地谴责“陈世美”。而对于段丹峰,大家更多的是心疼,心疼这个傻姑娘为了一个渣男如此不爱惜自己。唏嘘的同时,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才情并茂、走南闯北的记者在感情受挫时竟会如此决绝?

曾经与一些和她相似的女孩工作过,我多少理解:她们爱情至上,一旦爱情破灭,她们的世界就会崩塌,灰飞烟灭。哀莫大于心死,心一旦死去,便生无可恋。死亡也不再令人恐惧,反而变成一种解脱。

我尊重她的选择,但仍为她深感遗憾。段丹峰不是一个个案,她是一类女孩性格悲剧的集中体现。

为爱殉情,不过是痴情人的幻想罢了

段丹峰在世的最后一晚写了一夜的微博,怀念她与男友潘某异地相恋的点点滴滴。

她说:“潘潘,不用有心理负担,我愿意包容原谅你,我爱你,就会爱你的全部,这就是最伟大的爱。”

她反省自己“很多事情做得不够好,应该多给你关心包容与理解、体谅”。

她请求“原谅我只是个宝宝,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么大的事情,一直你都是我的主心骨,什么事我都听你的,可是没有了你,宝宝没人管了”。

她还说:“爱你爱到没你不能活,我做到了。”

在迟迟没有等来男友回复后,最后她写道:“我走了,带着我们的爱走了,我不舍得它逝去,这样我就可以陪伴你左右了,我将化身为我们爱情的象征,一只猫咪,看着你吃饭、睡觉、工作与生活,开心及幸福。”

通过这些话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29岁的成熟女人,而是一个柔弱到软弱、依恋到依赖、没有自我、极其脆弱的小女孩。

她留恋和期盼男友永远像对待宝宝一样爱她。在热恋中,互称 “宝宝”没什么,可能这是所有女孩的梦想。可盼望归盼望,人总要学着长大。否则,小宝宝怎么能去面对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呢?

段丹峰将人生全部的希望寄托在爱情上,所以不舍爱情的逝去。既然无法挽回,她就用死亡的方式获得爱的永生。这是一种永不分开、追求共生的愿望表达。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心理学上的共生期。2~6个月的婴儿没有对界限的体验和觉察,觉得自己和妈妈是完全在一起的,妈妈在不断满足他的需要。如果婴儿没有体验充分的共生感,如媽妈想早点儿结束共生关系,他的心理会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小时候这种关系落空了,他就会终其一生寻找共生关系。当然,长大后还在人际中寻找共生关系的话,就会太依赖,无法独立,不健康。短暂地存在于青春期或热恋中是正常的,但如果到了失去爱人就活不了的程度,就是一种病态。

段丹峰和男友的相识和互动,似乎正好符合这一模式。一开始,他只用叮嘱她“记得喝水哦”和“轻轻一吻”就轻易地打动了她。他能说会道,甜言蜜语轮番轰炸,炽热的感情表达和把她当宝宝一样宠爱。从知情人爆出他以往的恋爱史资料看,这些可能只是他的套路,但不管怎样,她偏偏中了毒。虽然她很纠结,却仍决定离开奋斗10年的北京去合肥和他结婚,永远在一起。谁成想,他始乱终弃,而她却对这种“爱的喂养”上了瘾。

作为局外人,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她试图用死亡来换取永恒的爱的共生关系是一种幻想,是无法实现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他爱她,自然不希望她死去;如果他不爱她,更不会希望她死后的灵魂来陪伴。

说到底,这是她一厢情愿的单恋、单相思。虽然很残忍,但很真实。

为爱自杀,是威胁,是冲动,还是报复?

段丹峰的这种殉情,我把它归纳为幻想型。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与殉情相关的自杀类型。

威胁型

很多扬言自杀的人都不是真的想死,如常见的一哭二闹三上吊,不过有时候假戏真做,没掌握好火候出了意外也是有的。威胁型自杀是一种道德绑架,被当作操控对方的手段和工具。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多数人都恐惧成为对方死亡的责任人,无法承受假如对方真的死去自己内疚的心理。

在我的咨询中,就碰到不少提出分手后,对方威胁要自杀,于是出钱将“包袱”甩给咨询师的。可以看出,他们急于摆脱对方,又不想受到良心的谴责。

威胁的最好结果也不过是对方出于害怕和恐惧而不敢离开,可即便留住了人也留不住心,留下的人只有被纠缠、胁迫后产生的无奈、反感、嫌恶、愤怒等。渐渐地,连同情和怜悯都日渐稀薄、少得可怜,至于爱,那更是谈不上。

冲动型

这一类型的自杀经常发生在非常年轻或心理年龄低幼的人身上,在表白被拒、失恋或遇到出轨、背叛时,自尊受到重创,陷入绝望,失去价值感。最经典的莫过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主人公维特,他爱上的姑娘已经订婚,于是,他悲痛欲绝,自杀身亡。

因为年轻、幼稚、不成熟,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决定了他们冲动、情绪化、不计后果、特别容易见诸行动的特点。尤其当他们借助酒精等来消解痛苦的时候,情况会更糟糕。不但借酒消愁愁更愁,而且酒精使人麻痹,进一步抑制了仅剩的思考和理性功能,整个人完全被痛苦的情绪淹没。

冲动型的自杀最让人痛心疾首,因为它难以预料,发生得太快,来不及挽救。对于当事人来说,根本来不及后悔。情绪潮起潮落,痛苦的情绪达到巅峰后一定会趋缓而后衰竭,熬过最黑暗的一夜,也许明天就不再想死。

有人说,在婚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上百次不想活了或掐死对方的想法。是啊,不只在婚姻中,生活中谁又没有过这种时候呢?而成熟的人能够区分“难受、痛苦得想死”的感受和用行动结束生命的不同。

报复(惩罚)型

相比于前两种殉情的类型,报复(惩罚)型的对外攻击性最强。幻想型的重点在于追求共生融合,威胁型的重点在于控制,冲动型的重点在于结束痛苦,而报复型的核心目的是用自杀的极端方式报复、惩罚对方。为了达此目的,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因此,报复型不会一个人静悄悄地死,会尽可能地采取轰动的方式广而告之。

在报复型自杀者的计划和想象中,对方会被舆论谴责,会被唾沫淹死。如果他还是个人的话,会因此一辈子内疚、痛苦、永世不得翻身,不得安宁。如果有第三者的话,自己的死一定会拆散他们。而且知道这种事后,再也不会有人爱他,他将永远孤苦伶仃,生不如死,比死了的自己还惨……

但是,不得不说,这只是报复者的想象,也许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成功,达到部分目的,如造成了对方的痛苦,让其品尝到自己曾经受过的煎熬和惨状。不过,比起爱,这些所谓的“成功”不值一提。他确实可能想起你,无法忘记你,但却不会是出于爱和思念,而多半是害怕在噩梦中化身鬼魅的你。

看到这里,不难发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殉情,都无法得到爱、成全爱,不要去浪漫、美化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幼稚、不成熟、逃避、幻想的情感应对方式。

只有长大,才不会“所托非人”

为爱自杀的新闻屡见报端,这和中国盛产“巨婴”成人的心理文化有很大关系,他们的身体已成年,心理和情感发育却仍停留在婴儿阶段。所以,我想,年轻人急需补上最基本的情感教育课程:

第一课:我们要了解爱情和婚姻的真相,如同人生无常,情感生变也是再自然不过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或“从一而终”的幸福是极少的,更多的情感是平凡、凑合、起伏、跌宕,甚至麻木、冷漠、残酷。要有遭遇情感挫折的心理准备,毕竟每个人都可能会遇上拒绝、失恋、分手、出轨、背叛、欺骗等。爱情和婚姻就像冒险,就是有跌落谷底的风险。

第二课:我们不能要求、强迫别人爱自己。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用自杀、杀人的极端方式去处理情感问题。当我们发现自己离开某人就无法活下去的时候,要想到这样的爱很可能是病态的,与自己早年的缺失和经历有关,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第三课:对于成人来说,成熟的爱一定是既互相依赖又互相独立,这需要有足够的自爱作为基础,即爱自己的人才有能力爱他人;独立的人才能够忍受分离、给对方空间;又爱自己又独立的人绝不会因为别人的放弃、不爱而导致自我崩溃、解体,甚至毁灭自己。可见,爱情、亲密关系和个人成长密切相关,而绝非“所托非人”那么简单,托付心理是万万要不得的。痛骂、人肉搜索“陈世美”也不过是泄愤而已,我们终归要学会对自己负责,无论是生命,还是爱。

猜你喜欢
殉情共生幻想
情规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简析纳西族文学
民国时期上海政府应对殉情自杀的历史经验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锁不住的幻想
幻想画
幻想画
幻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