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二战末期美国与日本天皇制的保留

2017-02-16 10:43袁成亮
西部学刊 2017年1期

摘要:二战末期,美国企图通过接受日本关于保留天皇制要求来促使日本尽快投降,但不同时期美国保留天皇的目的也有所不同。原子弹试爆成功前,美国保留天皇制目的在于减少美国对日作战损失。原子弹试爆成功后,美国保留天皇制目的则在于阻止苏联参战,以便其战后垄断对日处理权。苏联对日宣战后,美国又企图借此在苏军进入日本本土前使日投降,并终获日本“有条件投降”。从“波茨坦公告”到对日“八一一复文”,美国想方设法将自己的主张“变脸”为“国际文件”,使世界人民强烈要求的日本无条件投降变成了有条件投降,这是二战时期美国继雅尔塔会议关于中国问题处理之后“大国阴谋”的又一体现。

关键词:天皇制;波茨坦公告;政体自决;八一一复文;日本投降

中图分类號:K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7)01-0018-05

二战末期,欧洲战场即将结束,美国将目光转向了远东。尽管美国保留日本天皇制直接目的为了使日本尽快投降,但在不同时期美国保留天皇制企图及其手段也有所不同。本文试就此作一论述,不正之处,敬请指正。

1945年春至原子弹试爆成功前,出于对日本战斗力的过高估计,为使日本尽快投降以减少美国对日作战损失,美国决定接受日本关于保留天皇制的投降条件,并先后通过“私下暗示”及“战后日本政体自决”之波茨坦公告等手段将这一信息传达于日本。

1945年初,盟军对法西斯德国发起总攻击,在欧洲战场胜利在望情形下,美国开始将目光转向远东战场。当时,日本虽然遭到重创,但它的军事实力还是不可小视的。1945年初,日本总兵力尚有540万人,其中陆军410万人。海军总兵力126万,并拥有战列舰6艘,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22艘。日本陆海军航空兵还有10700架飞机。如何促使日本早日投降以减少美国对日作战损失便成为美国当局考虑的头等大事。为此,美国政府一方面在通过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争取到苏联在结束欧洲战争三个月后对日作战的承诺同时,还授予美国情报局在欧洲的间谍头目艾伦·杜勒斯为全权代表同日本方面进行秘密会谈,探寻日本投降的条件。[1]364

1945年春在大势已去的情形下,日本政府中的一些人开始考虑如何结束战争问题,而保留天皇制则是其与同盟国所谈条件的核心所在。在日本统治者看来,作为战败的国家,如果天皇制不能保留,战时的日本政府也因此不能存在,日本便不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对此,重光葵在其著作中称:“一旦组织机构完全垮台,日本人又如何能再次恢复自已的名誉和国家的地位呢?日本国在世界上怎样与其他民族处于平等地位呢?”[2]398

由于当时日本从有关方面了解到苏联已准备参加对日作战,因而决定将重点放在英美方面。1945年3月23日,重光葵在一次私人聚会上称:“苏联已经准备随时参加英美的阵营与日本开战,决不会代日本调停此事,日本所能做的是必须与英美直接接洽。”[2]400随后,日本政府专门成立了由日本驻瑞士伯尔尼大使馆海军武官、驻外间谍秘密负责人藤村义郎领导的关于结束战争研究小组。该小组经过一番研究后决定了“要在同美国进行单方面谈判中拯救日本”的方针,并得到了日本政府的首肯。[1]363这样以美国为主要谈判对象,以保留天皇制为主要任务,便成为战争后期日本政府的重要课题。

1945年4月,藤村义郎根据东京方面指示返回瑞士后通过德国人哈克与杜勒斯等会谈。会谈中,藤村在表明不接受无条件投降同时向美提出结束战争的和平条件,其中包括维护天皇特权、保持贸易船队以及台湾和朝鲜地位等。

美国方面对日本所提条件进行了研究,决定接受日方所提保有天皇制要求。在华盛顿看来,如果不答应日本关于保留天皇制的条件,日本的好战派军国主义分子必然会竭尽全力死战到底,美国将再付出10至20万人的代价才能攻占日本本土,而且即便攻占后也会在较长时期内遭受军事袭击。1945年5月28日美代理国务卿格鲁向杜鲁门总统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备忘录称:“在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方面的最大障碍,是他们相信无条件投降的结果是破坏或永远消灭天皇和天皇制。如果现在能以某种形式暗示日本人,使他们觉得即使彻底失败,处于将来不能再进行战争的状态,而仍容许他们自已决定未来的政治构造,他们就会有保住面子的手段。而如果不这样,投降的可能性就会极小。[3]815

杜鲁门批准了格鲁之备忘录,并授意艾伦·杜勒斯向日方暗示:美国有保持天皇制度和贸易船队的愿望,但完全排除日本对朝鲜和台湾控制的可能性。[1]364

然而,美国对日“保留天皇制”的暗示并没有得到日本方面的预期回应。为了确保“天皇制获得完满的保留”,并在可能情形下保有日本对朝鲜台湾以及满洲的控制,日本希望美国方有“正式”之表示,而非仅仅是暗示。1945年6月中旬,日本驻瑞士陆军武官冈本清豪和公使加赖俊一等通过瑞士进一步向杜勒斯提出:一修改无条件投降一词,二保证天皇安泰,三不变更宪法,四保持对台湾、朝鲜的统治,五对满洲国实施国际管理。[1]363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方面在此明确提出了“修改无条件投降一词”,因日本“无条件投降“是盟国经过开罗会议定下的原则,日本要求修改“无条件投降”一词显然是要美方通过“国际文件”形式确保战后天皇制的存在。

美国政府接到杜勒斯转达日本所提条件后再度就日本投降问题进行研究。1945年6月18日,在白宫举行的一次最高军事会议上,格鲁向杜鲁门建议发表包含保留日本天皇制内容在内的要求日本投降的宣言。这实际上是接受了日本关于公开承诺战后保持天皇制要求,但杜鲁门觉得这个问题应在即将召开的三国首脑会议上磋商一下,即要求日本投降的宣言不应由美国单独发表,而在波茨坦会议时以“盟国名义”发表,以“体现盟国的团结”。[3]815

实际上,杜鲁门在体现“盟国的团结”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用意,那就是他担心由美国单独发表包含承认日本天皇制的日本投降宣言会引起国际舆论包括本国舆论对美国政府的冲击,因而想借国际会议文件方式将美国的意见化为“盟国意见”加以缓和。

根据杜鲁门的意见,6月底,陆军部长史汀生、海军部长弗莱斯特弗莱斯特及代国务卿格鲁一致同意由美国搞个对日宣言以盟国名义发表。1945年6月,在史汀生指导下,美陆军部助理部长约翰·麦克洛伊等人起草了关于日本投降的宣言,其中第十二条中有下列一段话:“一旦根据日本人民自由表达的愿望建立起和平倾向和负责的政府,盟国占领军就从日本撤出。如果爱好和平的国家确信这样一个政府真正决心奉行和平政策,使日本将来不可能发展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这个政府可以包括现在天皇统治下的君主立宪制。”[3]815 7月2日,杜鲁门批准了这个宣言,并准备携往波茨坦公开发表。

然而,前国务卿赫尔却不同意宣言中明确保留天皇制的内容。他打电话给即将参加波茨坦会议的新任国务卿贝尔纳斯说:“以前要求无条件投降,而宣言草案似乎过于姑息了,这不僅允许保留天皇制,而且似乎也允许保留封建的特权了。”[3]816其实,赫尔不同意在宣言关于保留天皇制条款,并非真正反对战后保留天皇制,而是害怕此举会使日方受到鼓舞,更怕会引起国内民众的反对。他在16日致贝尔纳斯的电文中解释说:“为早日停战而提出保证保留天皇制,以挽救盟军官兵生命这个意图,不知能否如愿以偿,敌人也许反而会受到鼓舞,而且也许会受到来自美国国内的反对。”[3]816赫尔的意见引起了杜鲁门、贝尔纳斯的重视,17日贝尔纳斯回电称:“宣言延期,发表时不提天皇。”[3]816随后,杜鲁门在前往波茨坦途中将第十二项关于保持“现在天皇统治下的君主立宪制”一句话删去了。[1]363

其实,赫尔对于宣言中“保留天皇制”所引发民众反对的担心并非多余。美国对日秘密和谈违背了1942年1月1日二十六国《联合国家宣言》关于不单独同敌人媾和原则,同时也违背了开罗会议关于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则(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强调 “我三大盟国……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4]413尤其是美国想保留日本天皇制意图更是引起了公愤。美日秘谈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舆论大哗,苏联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纷纷提出质询,要求美国政府对此作出解释,并彻底根除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美国国内也是抗议连连。根据美国当时一次民意测意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人主张处决天皇,百分之三十七的人主张审判他,判处无期徒刑或处决,只有百分之七的人认为不必管他或留作傀儡。[5]1428为了消弥舆论对美国政府的质询与谴责,美代理国务卿格鲁于1945年7月10日否认了美日进行谈判的传闻,说这些传闻来自敌人方面的心理战。还以珍珠港事件为理由,说明美国不会与日和谈,并称美国政府的政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基于要求无条件投降的。”[1]365

1945年7月16日,由美英苏三国首脑杜鲁门、邱吉尔、斯大林参加的波茨坦会议开幕。在会前,美国将自已起草的波茨坦宣言交给苏方斯大林、莫洛托夫等传阅。虽然苏联对宣言中没有否定天皇制表示不满,且对战后日本“政体自决”表示“踌躇”,[2]417但美国在通过电信告知中国后,仍以中美英三国名义于7月26日发表了“波茨坦公告”,公告在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的同时,关于日本政体公告第十二项称:“依据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倾向和平及负责政府”。[5]1432

由美国草拟的“波茨坦公告”相比《开罗宣言》关于日本“无条件投降”条款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退步。因为它不仅没有提到国际社会强烈要求的废除日本天皇制,而“依据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实际上是依美国意志—引者)成立一倾向和平及负责政府”也为战后天皇制的保留埋下了伏笔。对此,一些敏感人士也看出了这一点,南京国民政府要员吴鼎昌指出:“天皇制度是一个罪大恶极的制度,天皇若不取消,威胁不能避免。但《波茨坦宣言》规定,日本政体由日本人自已决定,取消天皇已不可能……。”[6]664此外,波茨坦公告将开罗宣言之“日本无条件投降”变为“日武装部队无条件”显然也不是无意为之。实际上波茨坦公告关于“战后日本政体自决”也是美国通过“国际文件形式”向日本暗示其战后保留天皇制态度的一种体现。

原子弹试爆成功后,美国保留天皇制目的在于阻止苏联参战以便战后垄断对日处理权;苏联对日宣战后,“出于苏军打到日本本土前必须结束战争的考虑”,美国又迫不急待地以“盟国名义”在对日“八一一”复文中通过公开承诺战后保留日本天皇制的方式而终获日本“有条件投降”。

波茨坦公告关于“政体自决”原则对于一心想保持天皇制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安慰。天皇认为这个公告原则上可以接受,因为它没有提到铲除日本的君主制度(天皇制)。东乡外相认为波茨坦公告表明盟国已放弃以前“绝对无条件投降”主张,应不予拒绝,但应等苏联方面态度再作答复。显然随着战争临近尾声而日益加剧的美苏斗争使日本产生了利用美苏矛盾,通过苏联调停来而获取更优惠的投降条件的期望。东乡这一主张为天皇所接受。铃木首相根据东乡的意见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日本对波茨坦宣言采取“不予评论”态度(由于日语中无相应对等词,铃木遂用了“予以默杀”这个词)。[5]1432

波茨坦公告并没有达到使日本立即投降的效果,这使美国深感不安。此时,美国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如何减少美军对日作战的损失,而是如何阻止苏联参战了。

实际上,随着战争临近尾声及美军太平洋对日作战的顺利发展,美国白宫一些高级军事人员感到无须花费大的代价就可击败日本,因而提出应中止原先邀请苏联参战之主张。如金海军上将在6月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表示:他不认为苏联参战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必要强求苏联参战,而且这会在即将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加强总统的地位。[3]815 7月16日,也就是波茨坦会议开幕的同一天,杜鲁门得到了美国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后,兴奋异常。原子弹试爆成功最终打消了美国邀请苏联参战的主张。据17日从史汀生那里得到消息的邱吉尔给外交大臣艾登送交的一份备忘录中称:“非常清楚,美国现在已不希望俄国参加对日战争。”[3]816自此以后,如何阻止苏联参战便成为美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正因此,在波茨坦会议上,针对7月29日苏外长莫洛托夫向美国务卿贝尔纳斯提出的请美中及其他盟国正式邀请苏联对日参战要求,杜鲁门于31日向斯大林递交了关于美国在苏联就《雅尔塔协定》方面的问题同中国谈判达成妥协以后才能交给苏联《参战邀请书》的说明书,很显然美国欲借此拖延时间,阻止苏联参战。此种意图杜鲁门在其回忆录中也得到反映,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当我听到莫洛托夫要求后“我认为这里边包含着阴险的外交策略,想让人觉得俄国在这个时期参战是对日胜利的决定因素。”[7]284

由于暗示保持日本天皇制的波茨坦公告并没有换来日本的投降,美国为达到阻止苏联参战之目的,于8月6日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而苏联对美国的投弹意图洞若观火,为了取得战后对日处理发言权便于8月8日对日宣战。

美国使用原子弹,尤其是苏联对日宣战打破了日本利用苏联调停幻想后,8月9日上午日本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就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再次进行争论。尽管会议对于投降条件有意见分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无论如何必须以保持日本天皇制的存在作为日本投降之前提,并且这一条件须在盟国的文件中得到公开的体现。1945年8月10日,天皇在御前会议上作出决定:在“不包括改变天皇统治国家大权”的保留条件下接受中美英三国的《波茨坦公告》。随后,东乡外务大臣通过驻瑞士瑞典公使向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帝国政府在理解昭和二十年七月二十六日发表的美英中三国首脑共同决定,以后又有苏联政府参加的对我国的共同宣言所举出的条件中不包括改变天皇统治国家大权的要求之下,帝国政府接受此宣言。”[8]548随后,日方将电文发至了华盛顿。

美国方面在得悉日本关于投降态度后立即令驻苏大使哈里曼和英国驻苏大使一起去会见莫洛托夫时,就日本的附有条件投降问题探求苏联的态度。苏联认为,日本所提出的“保留天皇制”的条件有违“无条件投降”原则。莫洛托夫说,那个提案不能认为是无条件投降,因而苏联持怀疑态度。[1]818

尽管苏联不赞同保留天皇制,但美国却决定自行其是。苏联对日参战后的第三天,即8月10日上午10时许,杜鲁门总统在白宫召开政府首脑会议再度讨论日本所提出的条件。苏联参战前,美国最关心的是如何在苏联参战之前结束战争,苏联参战使美国此种意图化为泡影。此后,美国最担心的是战争若继续发展下去,苏联在东北的胜利会很快波及至朝鲜及日本,导致战后美苏乃至中国共同占领日本局面,“出于苏军打到日本本土前必须结束战争的考虑,最后决定以缓和波茨坦宣言第十二项的形式,接受日本的条件。”[9]230所谓对波茨坦宣言第十二项条件加以缓和实际上就是公开承认战后天皇制的存在。国务卿贝尔纳斯根据会议精神在事先没有与盟国(中英苏等)沟通的情形下抢先以中美英苏名义草拟了一份答复。[10]280该答复于8月11日由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送交瑞士公使馆代办葛拉斯理托转达日本政府(即中美英苏对日本乞降照会复文,简称“八一一”复文),答复如下:

“关于日本政府来电接受波茨坦公告之条款,然有下列一点‘附以一项谅解,上项宣言并不包含任何要求有损日本天皇陛下为至高统治者之皇权。吾人所采立场如下:自投降之时刻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统治国家之权力,即须听从盟国最高统帅之命令……按照波茨坦公告,日本政府之最后形式将依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愿确定之。”[4]624

这个复文在盟国关于日本投降条件中首次承认了战后“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统治国家之权力”(尽管附上了取听从盟国最高统帅命令一句),实际上是正式接受了日本保留天皇制的要求。就复文的“国际文件”身份而言,这个复文对波茨坦公告来说这无疑是对日本的又是一次重要让步:即从暗示战后保留天皇制的“政体自决”到公开承认天皇及其政府战后对日本的继续统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八一一”复文也没有象波茨坦公告中出现“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的字样。此外,为了彻底消除日方顾虑。13日凌晨,日驻瑞典公使冈本发来关于盟国复文说明报告,称该复文是美国排除苏联反对的结果,实质上等于承认了日方所提出的条件。[11]283

由于“八一一復文”将美国在波茨坦公告中没有公开的内容公开化,使日本方面对美国保留天皇制的意图更为明了。对此,重光葵在后来的回忆中称:“美国军部表示对天皇制的要求不妨接受,国务卿贝尔纳斯亲自执笔起草回答,再呈杜鲁门总统批准后发出,其内容为天皇的统治权必须置于占领军最高司令官之下,而且日本将来的统治形态须由日本国民自已来决定。在这些公函往返之间,渐渐明了实际上与《波茨坦宣言》的条件相同”[2]4218月14日上午,日本御前会议经天皇裁决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14日夜,日本政府通过瑞士向美英中苏发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通告。15日,天皇广播结束战争的诏书宣布投降。

天皇之所以接受复文,因为他认为盟国(美国)通过这种方式确已接受了日本关于保留天皇制的投降条件。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在讲到接受波茨坦公告之理由时称:“朕之想法与以前所言无变……朕以为已无法继续战争。同盟国方面之答复虽于国体问题上存各种疑问,然朕以为对方已基本接受我方之请求。”[9]232由此可见,美国起草的以盟国名义发表的关于保持日本天皇制的八一一复文对于日本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无疑起了很大作用。对此,日本历史学家信夫清三郎在其著作中这样评价道:“盟国的这一做法(指八一一复文)导致日本统治层发生分裂,使以东乡代表的和平派主张通过接受公告来维护国体,并促成天皇最后下定投降决心。[12]704

美国政府8月14日收到日本政府接受“八一一复文”后如获至宝,美国务卿立即象征性地安排了一次中英苏的电传打字会议,说美国政府认为这就等于日本完全接受了波茨坦宣言,然后,就不待其他国家提出异议,就关掉了电路。杜鲁门随后擅自代表“盟国”向全世界宣布了日本的电报,宣称日本政府完全接受了波茨坦宣言,同时任命麦克阿瑟为受降的盟军最高司令,盟军的武装部队被命令停止进攻。[13]391很显然,美国政府通过电传打字会议,使美日媾和变成了“国际媾和”。之所以不待其他国家提出异义就关掉电路,其原因与不征求盟国意见而向日本发出的“八一一复文”一样,也是担心其它国家提出异议而不能迅速结束战争,使“日本投降”脱离美国的所设计的运行轨道。

事实上,美国此种担心并非多余。正是由这个复文没有明确废除天皇及天皇制而且还承认战后天皇及政府对日本的继续管理,因而引起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反对。就在美国“代表”盟国答复日本的同一天,澳大利亚政府在致英美电文中表示:“我们反对在谅解日本人试图给《波茨坦公告》附加条件下(指8月10日日本向盟国所提出的“不包括改变天皇统治国家大权”的保留条件—引者)的情况下接受投降。”“我们坚持认为,天皇作为国家首脑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应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和战争罪行负责,因此要求废除他。”“明确废除天皇制,是破除日本人把天皇当神崇奉的根本办法。正是以天皇的名义,他们犯下了许多暴行。天皇制不废除,日本人就不会改变,还将发动对太平洋的侵略,只不过把时间推迟,由后继者来干罢了……很难找到理由说明裕仁及其同伙跟希特勒及其同伙有所区别……天皇本人在接受各盟国政府处理时,将跟投降的轴心国中的任何一员一样受到同等待遇。”[5]1450此外,还有许多人担心这种凭“政治交易”而获得的日本“有条件投降”的结果将不利于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算。英军司令蒙巴顿认为,美国此时不应宣布日本投降,盟国应该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他说:“如果对日本人手软,我们将会犯最严重的错误。我担心,如果我们不能使日本人遭受彻底失败的耻辱,即把他们打回老家去,日本领导人将会利用你没有给他们粉碎性的打击这一事实向他们的人民灌输下述思想:即日本是被科学而不是在战场上打败的。”[14]185

尽管美国自作自划引起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反对,但美国还是利用自已强势使自已的意志成为“国际主张”,在保留日本天皇制的同时达到了“在苏军进入日本本土前结束战争”之目的。此后,苏联在美国已将“生米煮成熟饭”的情形下只得退而求其次,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与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会晤时提出:苏方不反对在盟军最高司令的控制下保留天皇,同时提议由麦克阿瑟和苏军的华西列夫斯基同任SCAP(盟军最高司令),哈里曼对此断然拒绝,苏联只好作罢。[13]392

综上所述,保留天皇制是日本为结束战争对盟国所提出最关键的条件。原子弹试爆成功前,为使日本尽快投降以减少对日作战损失,美国决定在与日秘密媾和中接受日本保留天皇制的要求。只是顾虑到国内外舆论的反对,美国才未敢在波茨坦公告中对日公开承诺“保留天皇制”,而是以“战后日本政体自决”来掩人耳目。原子弹试爆成功后,美国为独霸战后对日处理,千方百计阻止苏联参战。在阻止苏联参战失败后,为使日本立即投降以便在苏军打到日本本土前结束战争,从而降低苏联对日处理发言权,美国迫不及待地在以中美英苏名义发出的对日“八一一”复文中以另类方式向日本政府公开承诺“保留天皇制”。也正是这个公开的承诺使天皇及日本高层政要进一步了解到《波茨坦公告》“政体自决”的真正涵义,并促使天皇在国内和战意见不统一时下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最后决心。正是根据《波茨坦公告》及盟国“八一一”复文,日本在战后保留了天皇制,其政府也因此被保留下来,从而使日本对盟国由原来的无条件投降变成了有条件的投降。对此,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称:“日本国家和日本人民是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盟国所提出的‘我们的条件而投降的,因而盟国方面也有遵守波茨坦公告的义务。”[15]703曾任日本外相的重光葵在其著作中也说:日本投降与崩溃的德国不同,日本是根据《波茨坦宣言》所提条件投降的,如果依据《波茨坦宣言》,军队被要求无条件投降,但在其它方面则承认日本政府的存在,《波茨坦宣言》明确地记载着这是相互的义务。[2]430

美国在二战末期违背二十六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而单独与日本秘密媾和,并不顾世界人民的反对,无视开罗会议关于日本无条件投降条款而决定战后保留日本天皇制,这是對国际正义与和平的破坏。天皇制的保留成为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未来远东及世界安全构成了威胁。从“波茨坦公告”至“八一一”复文,从 “战后日本政体自决”到公开承诺保留日本天皇制,美国想方设法将自已的主张“变脸”为“国际文件”,是二战时期继雅尔塔会议对中国问题处理之后“大国阴谋”的又一体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

参考文献:

[1](苏)活尔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幕[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2](日)重光葵.日本侵华内幕[M].解放军出版社,1987.

[3](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三册)[M].商务印书馆,1997.

[4]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M].中国人民大学,1989.

[5]汤重南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下)[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6]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美)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M].三联书店,1974.

[8]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9](日)江口圭一.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10]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M].时事出版社,2003.

[11]黄尊严,冯瑞云.日本皇宫一百年内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12] (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下册)[M].商务印务馆,1992.

[13]吴木生主编.东亚国际关系格局(1894-1945)[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4](英)齐格勒.蒙巴顿传[M].新华出版社,1989.

[15](日)井上清,铃木正四.日本近代史(下册)[M].商务印务馆,1972.

作者简介:袁成亮(1963-),男,江苏常州人,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日本侵华史研究。

(责任编辑:杨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