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真正下定决心治霾花了150年

2017-02-16 11:00嘉月
南方周末 2017-02-16
关键词:燃煤烟雾雾霾

直到1952年,1.2万人死于臭名昭著的“伦敦烟雾事件”,这才让英国人幡然醒悟。雾霾杀人时,伦敦人刚刚挺过二战中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终于熬来了和平,死亡却没有停止。英国人愤怒了:“我们坚守,我们忍耐,我们拼命,可不是为了过这样的日子!”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嘉月

1950年代末,美国著名喜剧演员鲍勃·霍普来伦敦表演,对“雾都”印象深刻。一次登台,他这样开场:

“对不起,我迟到了,因为我在这大雾天迷了路……我本想吹个口哨,叫辆出租车,但这雾太大,我连自己的嘴都找不到了。突然,我看见不远处有一点光亮,那光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最后我终于看清了——那是我自己嘴里叼着的烟。”

霍普看到伦敦大雾时,这种黄黑色的有毒烟雾已经出现了一百多年。工业革命将伦敦塑造成世界中心,也带来了工业化的烦恼,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和城市人对汽车的依赖性,也让伦敦在汽车尾气中窒息。气压高、风少和人口密度高这些不利于空气扩散的因素,都让伦敦成为雾霾滋扰的重灾区。

伦敦人曾偷偷为雾霾而骄傲

这是曾经大雾中的伦敦:工业革命中竖立起来的工厂大烟囱向天空吐出黑烟,家家户户的烟囱里也冒出取暖做饭产生的小烟柱;呛人的烟雾落在伦敦人的衣服上、脸上,钻进鼻孔里、眼睛里、肺里;伸出手来,连自己的手指也看不见……

1791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在到访伦敦时写道:“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雾霾天,交通事故多发,人们看不清前方来车,许多鸟也因为无法觅食从天上跌落下来,撞死在汽车上。

虽然从1840年起,雾霾就随着伦敦的迅速扩张成为一个公共问题,但英国最终下定决心严法治霾,其间经历了整整150年。英国人为何花了这么久才真正下决心?动力不足,阻力很大。

如果你采访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人,他们估计不会用“危险”一词来形容那呛人的雾,在他们看来,这雾最多只能算“恼人”。伦敦人会向你吐槽:在雾霾“浓得可以抹到面包上”的日子里,路看不清,衣服总得洗,呼吸也不顺畅。但有趣的是,他们用“豌豆汤”“黑肉汤”这样的英国日常美食名作为伦敦雾的昵称。

或许这雾就像不列颠岛上不期而至的一场暴雨、一个漫长难熬的冬夜或是英吉利海峡那头一群粗鲁的法国人,确实会让伦敦人心情不好,但没了它,似乎就少了些什么。伦敦人会在心里嘀咕:没有雾的伦敦,还是伦敦吗?

伦敦的工厂主会骄傲地告诉你,这些吐着浓烟的大烟囱,是英国“工业圣坛上的香火”,它们象征着伦敦的繁荣,象征着就业机会。正是在工业革命的末期,雾霾才开始包围伦敦,英帝国也在这烟雾中成为“日不落”。那些拖家带口而来的乡巴佬们抵达伦敦时,这些大烟囱在他们眼里分明就是哈德逊河口矗立的自由女神像。

政客们总在抱怨,说伦敦雾霾问题被人民夸大了。时任英国住房大臣(1951-1954)的麦克米伦就曾在国会批评主张治霾的议员,说“忽视更广阔的经济考量”是愚蠢的。麦克米伦在成为英国首相(1957-1963)后曾建议,用口罩和交通警示灯来解决雾霾问题。1950年代,英国内政大臣菲夫则呼吁,要区分工厂和家庭燃煤产生的霾和自然形成的雾,不要夸大雾霾对健康的影响。作为内政大臣,维持国内安全与秩序是菲夫的主要职责。

雾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阶层的差距。伦敦常年刮西风,因此住在伦敦东边的人更容易受到雾霾侵扰,一些工厂也因为东部地价便宜在这里开工建设。西伦敦对工业污染控制相对严格,成为富人的聚居地。这也是现在东伦敦相对贫困的原因。

治霾决心难下,还有一个原因:对伦敦工厂生产燃煤和家庭取暖燃煤的管控,涉及对资本主义两大基石(自由市场和私人财产)的挑战,没人敢轻易触碰。

《伦敦雾》的作者、剑桥大学学者克丽丝汀·科顿在查找大量史料后发现一个让人有些意外的事实——虽然伦敦人不愿承认,但他们曾偷偷为拥有雾霾而骄傲。

立法“组合拳”铁腕治霾

最有效的治霾办法是真正下定决心。

直到1952年,1.2万人死于臭名昭著的“伦敦烟雾事件”,这才让英国人幡然醒悟。雾霾杀人时,伦敦人刚刚挺过二战中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终于熬来了和平,死亡却没有停止。英国人愤怒了:“我们坚守,我们忍耐,我们拼命,可不是为了过这样的日子!”

随后几年,越来越多的关于空气污染足以致命的报告被验尸官、病理学家呈报给英国议会,除霾的重要性才真正凸显出来。195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1968年颁布新《空气清洁法案》、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立法“组合拳”规定工业染料含硫上限、提升烟囱高度、扩大了烟尘控制区范围。

以立法形式反对大气污染是伦敦治霾的主要措施。即使在1960年代伦敦雾霾基本消失后,英国从1970-1990年代,也相继出台70部相关法律,以适应治污新形势,防止雾霾再袭。这些法律规定之细、与时俱进,让人印象深刻。例如,1990年,英国通过《环境保护法》对不同污染分别提出控制办法:大型危险工业设施由国家环境局综合治污,小型低危的工业设施由伦敦行政区政府监管。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方面,英国1974年制定的《环境污染法》则规定“对于公害,任何人都有权起诉”,为公众对政府执法行为起到良好监督作用。

在立法的引领与严格的执法下,伦敦城内所有燃煤电厂和燃煤企业被关闭,市内设立控烟区,对家庭用炉进行改造,对其使用的煤量、煤种也进行限制。1989年,英国最大发电站、工业革命时代的象征巴特西电站被关闭,这座巅峰时期每周烧煤1万吨的重污染电站告别伦敦,成为伦敦治霾的标志性事件。另一方面,伦敦不断扩建城市绿地,并在城市外围兴建数千平方公里的环形绿化带。

幸运的是,能源革命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导致天然气成本的下降,也为煤炭的替代提供了可能。

《清洁空气法》推广后,煤炭逐步退出了伦敦居民的家庭,伦敦每年的烟雾减少了三分之一。1975年,伦敦每年雾霾天数减少到15天,1980年下降到5天。伦敦最终不再是“雾都”。

不可否认的是,伦敦雾霾治理成功也有其特殊性。有环保专家将伦敦的雾霾治理模式命名为“外部治理模式”,认为这是一种“先污染,后治理”、以关厂、裁员带来的高成本解决经济增长中形成污染的治理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文明病;伦敦治霾期间,英国利用处在高端产业链的优势、实现能源进口和污染转移,伦敦雾霾一定程度上随着英国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这在今天的治霾实践中无法复制。

今天,因为汽车尾气的排放,伦敦仍然是世界上污染最厉害的城市之一。虽然伦敦为解决汽车拥堵问题征收了拥堵费,但这仍是个大问题,伦敦到今天还是有污染问题,伦敦和雾霾的战斗还没有结束,只是现在的雾霾的颗粒和当时相比不再那么大,感受不再那么明显了。但正是因为这样,它变得更危险,因为它的危害很容易被忽视。新修的学校一般会建在便宜的地块上,而这些地块距离主要公路会很近,就让孩子成为汽车尾气的受害者。

猜你喜欢
燃煤烟雾雾霾
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新德里雾霾
应急逃生小型烟雾过滤器
华能电厂燃煤机组停机备用北京本地发电进入无煤时代
扫清“霾”伏
有些日子没被某编毒舌插刀了,雾霾都散了!
会下沉的烟雾
自除烟雾鞭炮燃放器
雾霾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