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华:家长同样需要成长

2017-02-16 20:47
现代家长 2017年1期
关键词:调皮鬼调皮行为习惯

刘凤华教授长年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和普及工作,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广受欢迎,因而在家长群体中有很高的威望。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家长都需要学习

记者(以下简称记):刘教授,您是家庭教育专家,请先给家庭教育下个定义吧。

刘凤华(以下简称刘):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即家长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然后才谈得上教育自己的孩子。

记:为什么要强调家长自身教育素养的提高?难道成年人还教育不了小孩子吗?

刘:做家长不是那么简单的。比如,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但有多少家长了解、理解自己的孩子呢?事实上,倾听孩子的心声对许多家长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跟成年人不一样。

记:能举例说明吗?

刘:好的。我曾经做过一次调查,让家长从300多个问题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有趣的是,家长对其中一个问题感到最生气,就是有些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别的孩子不如我。”比如,当家长批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会顶一句:“还有同学不如我呢!”家长通常很生气,认为孩子不求上进,为什么不跟成绩更好的同学比较呢?

记:家长不该生气吗?

刘:表面上看,家长和孩子在就学习成绩进行正常的交流,其实双方聊得根本不是一回事。一方面,家长关注的是学习成绩,是在向孩子传达负面信息,是在指责孩子;另一方面,孩子是在维护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其心理是健康的、积极的。大多数孩子学习是努力的,在学校承受的压力已经很大了,需要找一找心理平衡。当孩子遇到挫折,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一定很难过。这时候,家长希望孩子一蹶不振还是希望孩子暂时跟不如自己的同学比一比,重拾信心,重整旗鼓呢?当然是后者。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却在做相反的事,孩子又怎么能听得进去呢?

记:原来如此。看来,家庭教育是一门大学问,家长不注重自我培养,连亲子沟通都会出现问题。不过话说回来,家长们的教育素养参差不齐,学历较高、工作中较有成就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一定会得心应手吧?他们的孩子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也应该是学业成功的孩子吧?

刘:这方面,我也做过调查。我采访社会上三类成功家长:社会地位很高的家长、在经济方面做出很大贡献的家长、学历很高的家长。我就是想知道,成功的家长是不是能够直接导致自己的孩子成功?结果令人沮丧,这三类成功家长的孩子,跟不成功家长的孩子没有差异。也就是说,家长个人的成功并不必然导致孩子学业上的成功。通过比对研究,我得出结论:影响孩子学业成功的因素不是家长有社会地位、有钱、有学问,而是家长能不能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这就是家长的教育素养。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学习家庭教育,每一个家长都要提高个人的教育素养。

记:看来,家长的教育素养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决定因素。

刘:没错。目前,国家对家庭教育很重视,而且非常注意家长教育素养的提高。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每一所中小学都要成立三个组织:一个是家庭教育咨询委员会,邀请专家为学校做出家庭教育活动设计和策划,提供专业咨询;第二个是学校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就是学校老师、领导、专家对家庭教育进行协调;第三个是家长委员会,通过这样的家长自治组织对家长实施教育和指导,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

调皮孩子有出息?

记: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流传已久:调皮的孩子长大了更成功。理由是,调皮的孩子思维活跃,鬼主意多,敢想敢干,而且敢于打破常规。您看,这样的素质简直是成功人士的标配。而那些听话的乖孩子,尽管学习成绩出色,不闖祸,可是长大后顶多是一个称职的员工。您认为这样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刘: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有以偏概全之嫌。

记:愿闻其详。

刘:调皮的孩子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喜欢玩耍,玩耍的游戏类型多,主意多,乐趣也多,显著特点是喜欢破坏规则,更喜欢尝试新的规则。这类调皮鬼会给家长和老师带来许多麻烦,但家长和老师说起他们,会一边数落一边笑,因为这类调皮鬼在制造麻烦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乐趣。我们称这类孩子为“受人喜欢的调皮鬼”。

第二类调皮孩子的乐趣在于破坏,破坏游戏规则,破坏玩耍秩序,破坏别人的乐趣,他们的调皮核心在于破坏,很少专注于建设,所以家长天天提心吊胆,生怕孩子再闯祸。这类调皮鬼的显著特点是挑战、反抗、破坏,并以此为乐,他们常常受到别人的厌烦,尽管感到委屈,却痴心不改。我们称这类孩子为“不受人喜欢的调皮鬼”。

不难看出,第一类调皮鬼的精力用在尝试和建设上,第二类调皮鬼的精力用在了尝试和破坏上,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思维敏捷、勇于实践、心地善良,更受人喜爱,所以更容易成功;而后者糟糕的人际关系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之路不会顺利,成功概率较低。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努力地满足调皮孩子的要求,扩大他的生活平台,让他的精力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同时,对第一类调皮鬼,家长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对第二类调皮鬼,家长要给予适当的约束。

记:一个类似的话题是:不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将来更有出息。这个说法当然是对“听话才是好孩子”的反驳。究竟怎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双方各执一词,都能举出响当当的例子。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刘:“不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将来更有出息”的判断肯定是偏颇的,事实上我也没有见过喜欢不听话孩子的家长。让我们来深入分析分析。

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因为孩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们要创新,要猎奇,要彰显自我,要独立。这是一个种族进化的动力,同时也是家长困惑的源头。孩子不听话,有如下两类表现:

一是在思维方面不听话。这类孩子不安于现状,头脑中没有条条框框,思维求异,不愿意按照老师和家长安排好的道路走,愿意自己尝试,自己体验,并乐此不疲。这类孩子往往思维灵活、办法多,即使捣乱,科技含量也较高。这类孩子无疑是高智商的,他们的思维是不能压抑的。老师和家长都有义务对他们进行引导,使他们的求异思维更好地表现在有价值的方面。这些不听话的孩子大家都喜欢,而且他们长大后成功的概率较大,甚至成为民族的中坚力量。

二是在行为方式上不听话。这类孩子蔑视社会行为规范,反抗现有道德规范,专门以反对公共行为规范为乐,思维方式是求新求异,以此为乐。我认为,不应该鼓励这类挑战社会规范的行为。孩子成长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就是接受当前的社会规范,有效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社会化程度的标准就是对当前社会的接受程度和遵守程度。社会化的历程伴随孩子整个成长期。哪一个孩子频频挑战社会规范,他就容易成为社会的另类,承受更多的挫折,丧失更多的机会,因为任何一个成熟的社会最需要的是稳定,挑战是不受欢迎的。

记:没有人挑战的社会能进步吗?难道孩子的个性不应该被尊重吗?

刘:请不要片面理解我的意思。挑战社会的旧秩序,推动社会进步,不是孩子的任务,也不是冲动的结果,而是理智的成人行为。孩子的成长,首要任务是社会化,然后才是个性化。我常说,超越社会的个性化是一种灾难。有些孩子不听从老师和家长的教导,我行我素,无法无天,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人适应他们,他们又不想对社会承担责任,做出自己的贡献,哪里还谈得上成功。

如何培养好习惯

记:无论孩子是否调皮,是否听话,家长通用的做法有哪些?

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主要责任是陪伴、支持、引领孩子。家庭的和谐氛围、家长的角色意识、父母的榜样示范都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孩子身上的问题,或多或少都是家长问题的体现。聪明的家长会鼓励孩子提问,引导孩子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我认为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关键。

记: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刘:当然是越早越好。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第一次自己穿鞋、第一次自己起床、第一次帮妈妈买东西等。这些第一次对孩子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对后来的行为习惯起着决定作用,但是这些第一次往往被家长忽略。我认为,这些第一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刻。

记: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

刘: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慣的时候,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某类行为的第一次,重点强化。任何行为习惯都是由重复得来的,所以,家长要抓住孩子行为中的细节,每天重复,不断强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必须持之以恒。

第二,家长对孩子行为训练的重点不是讲道理,而是做。比如:早晨起床时,孩子或许是自控能力不足,总是不太高兴,如果家长总是在旁边唠叨,对孩子养成好习惯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我提倡的模式是:家长先把孩子叫醒,然后把孩子拉起来,和孩子一起穿衣服,然后拉着他去卫生间,这个过程就结束了。要点是不给孩子磨蹭的机会,也就是说不给他养成不良习惯的机会。

第三,家长要赋予这些行为以乐趣。任何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乐趣,家长可以多动脑筋。比如,洗衣服的时候,肥皂或洗衣粉都会产生许多泡泡,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适当玩耍,那么洗衣服就不再是辛苦的劳作了。如果孩子不喜欢泡泡,那么家长可以在洗衣服的时候给孩子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让说笑内容与劳动产生某种联系。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进而能够独立地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第四,家长要善于等待。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长不要急。家长急,孩子就不急,家长不急,孩子就有压力了,他有压力时,一切事情就好办了。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调皮鬼调皮行为习惯
调皮鬼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谢思瀚:调皮鬼同桌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调皮的“手”字
找出调皮鬼
调皮的多多拉
调皮的汉字等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