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你的镜头,重新认识这座暖心之城

2017-02-17 02:35陶瑾
现代苏州 2017年3期
关键词:苏州志愿者作文

记者 陶瑾

打开你的镜头,重新认识这座暖心之城

记者 陶瑾

志愿者温暖了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有一种工作,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就不会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如果你没有体会过,就不会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如果你没有拥有过,就不会知道其中的纯粹……

好像在不经意间,苏州城市里开始活跃着一群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甚至还有不少外籍人士,他们热心地参与引导、讲解、组织社教活动、送“戏”到校园、社区等志愿服务,从志愿者个体到志愿服务团队,他们用行动,用付出,用爱心,温暖了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苏州历来重视文化志愿服务。早在2014年苏州成立了文化志愿者总队。这几年,苏州组建了近两百支专业的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全市文化志愿者人数超过1.5万,设立了多个文化阵地,开展有文艺演出、阅读推广、艺术培训、文化惠民等各类主题活动万余场次,让传统文化一点点滋养着新老苏州人。

说真的,与志愿者接触多了,你就会深受濡染,言行与价值观也在时时变化着。开始关心身边的平凡小事,进而抽出时间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习惯将志愿服务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吃饭、喝水、走路一样稀松平常,“哦!原来公益并不是个需要下定决心才能做的事儿。”

下边的暖心相册,是由苏州市文广新局提供的去年开展的“首届苏州文化志愿者摄影故事大赛”中的部分作品。用心看一看,你会发现每一张都不简单,背后都蕴含着感人的故事和人生的启迪。

◆ 风采篇 ◆定一个小目标,比如从做志愿者开始……

【镜头回味】

这是一群可爱的志愿者,端午节之际,志愿者来到社区教居民包粽子,教小朋友们绘彩蛋。活动中,青年志愿者在鸭蛋上画脸谱、动漫、花朵等图案,寄托美好心愿。“第一次参加绘彩蛋活动,感受了一回吴地习俗,唤起了文化记忆。”志愿者们笑着说。

到了中秋、重阳节,志愿者们去敬老院献爱心。陪老人聊天,话家常,还与爷爷奶奶相约下次打乒乓球。小朋友和爱心妈妈为老人们带来了精心安排的文艺节目,让这里的老人感受到难得的快乐和温暖。

而有的志愿者很有心,比如《情定韩山》这张照片,“小马哥帮帮团”的志愿者为张家港市塘桥镇韩山老年公寓的老人送去之前为他们拍摄的婚纱照。老人满怀感激地说:“这是一生中收到的最棒的礼物。”

再说送戏下乡活动,接地气,节目多,深得老年人喜爱。每场演出结束,都会有人问下次什么时候再来呀!比如在阳澄湖畔开展文艺下乡巡演,演出节目主要以锦溪的传统丝弦宣卷、传统戏曲折子戏为主,还特邀了上海沪剧名家汪华忠老师,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戏曲名家的表演。

文明是一种城市精神,文明是一种生活品质。文明,托起了每一个张家港人心中温暖的幸福之光。20多年来,张家港人用文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在这里,走出了多位星光闪耀的“中国好人”、“张闻明”、“平民英雄”,他们用爱传播爱、用心温暖心。

文化志愿者走进敬老院献爱心

2016年7月9日,张闻明志愿者艺术团送文化下乡,走进凤凰。在新落成的凤凰文化中心演艺大厅的舞台,小小志愿者们个个像灵动的天鹅。据了解,“张闻明”是“张家港文明市民”的谐音,这支志愿者团队自200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捐款、环保、义务献血等各类公益活动,传播着社会正能量。

◆ 人物篇 ◆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只为实现文化公益梦

【镜头回味】

志愿者艺术团走进江帆社区“送戏”

碑拓文化的志愿传播者

一群小朋友在技术指导老师潘金杰的帮助下,抓起拓包,蘸上墨,照着教材有模有样地学起了拓碑,品尝非遗的魅力。“苏州碑刻技艺”以历史悠久、精巧细致、底蕴深厚而著称,2007年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遗保护名录。为更好地传承这一技艺,2012年苏州碑刻博物馆开出了碑刻技艺体验中心。

马觐伯为保洁人员免费摄影

市名人馆外语志愿者徐聪羽作为翻译,陪同肖特侄女杰奎琳女士接受采访

据潘金杰介绍,拓片看似容易,却很有讲究,拓制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小心翼翼不能出错。拓碑的整个过程需要把握好节奏和力道,更需要耐心。整个拓碑分成七个步骤,包括裁纸、浸纸、上纸、拍包上墨、揭拓片等。去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碑博开展了拓碑技艺全过程与拓碑体验活动,提供了3个版本的《兰亭集序》一套共7方,唐寅书《落花诗》碑2方,以及沈周书《行书五律诗轴》1方等,共计11方碑刻,通过专家示范、互动展示、亲手拓碑等方式向市民和游客展示拓碑技艺的独特魅力。

在小荷的作文王国里,冯斌外号“河马”。冯斌是一个有着二十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经历的儿童文学作家,对作文教学有着独到的实践和心得。早在2004年,他发起成立了“作文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个以作文教学为主题的博物馆。走进院子,浓浓的书香与怀旧情愫,直抵你的内心。作文陈列馆内,满是冯斌老师的收藏,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的各种作文,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明显特征。把玩语言和文字艺术的,尤其再传授给孩子们的人,大体都这么亲切而逗趣。谈及小荷作文之未来,冯斌胸有成竹地说道,“做儿童最喜欢的作文老师,做中国最先锋的母语文化。小荷要带着汉语文化走向世界。”

再看一位七旬老人的文化公益心。年过七旬的马觐伯,是文化站的退休人员。他虽已经退休十多年,却经常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热心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他注册成立的浪花文艺社,是一个致力文化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他带着志愿者开展免费摄影服务活动,为青少年拍摄专题片,为居民免费开办摄影、戏曲等文化艺术培训等。马老还收集整理民间文化,走进社区、学校宣传胜浦传统文化,为“胜浦三宝”申报成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付出了不少心力。

一片片普通的银杏叶,在一位老人的手中,“幻化”作一只只翩翩起舞的彩蝶,再配上四季的花卉和美景,形成了一幅幅千姿百态、色彩绚丽的艺术品。这是杨光明老师的杰作,退休后他才正式学习书画,2008年暑假开始,他开始义务在社区教小朋友用树叶画蝴蝶,后来得知有些贫困孩子上学有困难,他就通过社区将自己的树叶蝴蝶画作品拿出来进行义卖,所得善款全部捐给这些贫困学子。他的善举也引来其他居民的响应。

可能很多人的印象里,文化场馆志愿者的工作无非是维持馆内秩序、向观众讲解等。其实不然,比如苏州市名人馆的文化交流“暖心使者”,名人史料展上,外语志愿者展示了他们最专业的知识、最美的微笑和最周到的服务。还有去年名人馆推出的“听老苏州讲苏州名人故事”活动,深受大家欢迎。第一期,四位“老苏州”志愿者——王凤芝、张林萍、周国珍、徐筱玲担任主讲人,用苏州话讲述苏州历史名人的逸闻趣事,让孩子们听小故事明大道理。第二期活动,主讲团队再添两员大将,一位是金牌导游顾凤娟,另一位是文史专家徐文高。顾凤娟擅长在讲述名人故事的同时介绍与之相关的风景知识,带大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徐文高被称为“山塘活地图”,收集大量方言儿歌进行苏州话教学。

“故事义工”卜凡

◆ 故事篇 ◆对于苏州的理解,也许你忘了关注这些美好瞬间

【镜头回味】

这是一段关于大别山的故事,九个人,来到这个被大山环绕的世界,和一群孩子一块唱歌、跳舞、折纸、排话剧……他们想告诉孩子,“你们是最天真最可爱的,要努力学习无所畏惧,山外面那个广阔的世界正等着你们。”他们带孩子们参加红军长征活动,体验徒步行走山路的艰难。无论是一开始的不熟悉,到最后的泪水洒落,他们看到孩子们的真诚与可爱。那天清晨,他们默默的离开,伴随清晨的雾霭渐渐散去,孩子们的身影却愈行愈远……

去年7月的一天,就读于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卜凡冒着酷暑,和几位“故事姐姐”,一起在苏州图书馆少儿馆里为孩子们讲故事。卜凡,是一个文化志愿者,也是苏州“故事姐姐”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那天讲的故事是法国西尔维娜·多尼的《我想吃一个小孩》,书名虽吓人,内容却是一种三到八岁孩子都能欣赏的黑色幽默。“故事并不是简单哄孩子玩,它会直抵孩子的内心。”他为了挖掘孩子的各种能力,每次都会针对性地选择故事。

每年寒暑假是图书馆接待读者最多的时候,也是一年当中最忙碌的时刻。当你走进阅览室,会发现馆内除了图书馆管理员之外,身边出现了身着蓝色马甲的年轻志愿者们,他们是由一群平均年龄15—18岁的在校高中生自发组织结伴而来的,有的辅助馆员整理书架,有的为读者提供查询服务,他们的辛勤付出让读者享受到更方便舒心的阅读服务。

“与你瞳乐”,用心聆听

昆曲传播志愿服务队让大家感受昆曲之美

雪莲花助学联合会夏令营活动

2016年的腊八节,在姑苏区文化馆一楼的小剧场,来了一批特殊的观众,他们是姑苏区“同心结”文艺志愿者服务队和“小红帽”义工协会组织的“与你瞳乐”活动请来的嘉宾。这是一个失明的人群,志愿者们早早来到车站迎接他们的到来,安排好每个人的位置,并送上一碗暖暖的腊八粥。“同心结”文艺志愿者服务队还准备了精彩演出,尽管面对的是一批特殊的观众,她们还是和往常一样在后台认真细致地包头化妆排演。越剧票友还幸运地走上台和演员同台合唱。那天,现场所有人都沉浸在温馨快乐的气氛中,观众用心聆听,享受着音乐的美妙。

猜你喜欢
苏州志愿者作文
志愿者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