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初中地理课堂

2017-02-18 07:18冯修发
中学政史地 2017年23期
关键词:课堂学生

冯修发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

试论如何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初中地理课堂

冯修发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

新课改要求已然深入人心,同时新的课堂变革也已在各地悄然进行。作为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地理课堂也必然要适应新的形势以寻求更好的未来需要。无论是从老师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的角度,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模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本文就地理课堂中以学生为本的部分教学思路作简单论述,以期引起共鸣。

2016年有幸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与实践,对其中的将生本教育运用于课堂中的理念很是感兴趣,也在思考如何把生本教育理念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进一步认为教育的基本动力是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教育的功能指向激扬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自身的成长,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人学习。

根据生本教育的一些理念以及地理与生活的联系,笔者在课堂上每时每刻无不渗透着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地理理念。如何将生本教育理念与地理课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结合使地理课堂更高效、更人文、更生活,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地理课堂的变革有一点帮助。

一、构建具有浓郁地理特色的教学观念

郭思乐教授指出“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感悟,认为感悟是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2011版地理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基于二者与生活生命的相似结合,地理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应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1.充分信任的学生观。

初中学生在地理知识上的起点非零,他们除了与生俱来的语言、思维、创造的本能,还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巨大,是教学中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这些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地理知识本身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每天感受到的白天黑夜交替以及太阳东升西落都源于地球运动的结果,他们来到学校就带着这些知识,所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述已有知识,从而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爱动爱玩,给他们一个乒乓球他们可以做一个地球,因此老师们要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信任学生,要信任学生能将获取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说出来,运用起来。

2.大胆放手的教师观。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讲解教材中的基础的知识,教材中图示内容。大胆放手,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还是要把必要的地理学习方法和地理思维方法渗透到学生心中。大胆放手是充分信任学生的表现,没有学生的表现,地理课堂就会失去生存的“黑土地”。

3.和谐、发展的评价观。

地理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人地和谐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最初应弱化考试,而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除了看重学生获取地理知识量的多少,更要看重学生是否主动学习地理,是否逐步形成地理学习的方法,是否逐步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和用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参与团队学习、是否比上一节课有所收获等上面去思考,要让学生的发展真正成为评价的核心。

二、构建开放、包容的地理课堂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决定了我们的课堂不可能一刀切。同时,与生活、时事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要求我们的课堂从一开始就必须开放、包容。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地理课堂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在当下无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在没有既定的格式下,我们可以做以下尝试。

1.课堂预热。

在荆志强老师的教学模式中,在正式教学前有一个前置学习。其实,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课堂预热,但绝不是以前所说的课前预习。这种课堂预热是以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课外见识为基础的提前预设,是对课堂的提前介入。结合地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倡导学生在学习前主动关注学习内容与生活、时事相关的事件、地理现象等。例如,在学习大洲、地区、国家等这些区域地理时,我们可以提前让学生去收集近期关于这个区域发生的各类事件、现象等,并试图用学过的地理知识或其他知识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总之,课堂预热就是要让学生提前去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联系,不是简单地预习,而是让学生必须带着一定的思考去理解、观察、发现。对于课堂预热的成果,学生必须在课堂上以不同的形式展现。

2.问题导学。

开放、包容的课堂首先要求课堂的形式不能故步自封。因为初中生好奇心强,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质疑,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步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地理课堂要让学生善于发现地理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要追求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安排学生课前预热时要观察白天黑夜的变化,观察有没有“太阳从西边升起”的现象,然后自己再提两个相关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先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己的提问并找解决办法,可以直接在图上找出也可以边演示边找出。学生讨论解决完自己的问题后,小组再综合提问题,全班一起解决问题。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巨大的变化,经过不断训练,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和形式不断创新。

问题导学中,因为学生自己在提问,在思考解决办法,所以能把课堂变得非常开放、包容,只有课堂的开放、包容,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体现明显,才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3.学生表现多元化。

课堂中学生真正得到发展了,学生才有收获,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老师要摈弃以前一讲到底、满堂灌的作风,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基于这种理念,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可以有很多形式,如小组交流自己的课堂预热内容,把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在小组中表现出来;可以在课堂根据别人的提问,主动运用各种资源(地理课本、地理图册等)思考解决方法;可以在班上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与全班同学分享;可以自己在图上寻找地理事物的位置并分享方法;总结地理规律并举例说明;学生用自己感悟的方式(画图表注释、表演等)呈现地理知识等。总之,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参与课堂并积极思考解决别人的问题是学生真正有效参与课堂的表现,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学生得到了收获,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与地理知识的共鸣,学生自己才得到真正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的地理课堂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版本,只有师生观念的转变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以学生为本的地理课堂才能散发出诱人的地理味道,希望借此抛砖引玉,能有更多的地理老师加入到以学生为本的地理课堂中来。

猜你喜欢
课堂学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