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大二之惑”的透视与防治*

2017-02-18 13:37王秋芳王鹏
教书育人 2017年21期
关键词:寝室纪律大学

■王秋芳王鹏

(吉林师范大学,1博达学院;2教务处)

高校学生“大二之惑”的透视与防治*

■王秋芳1王鹏2

(吉林师范大学,1博达学院;2教务处)

大学四年就像一个生命周期,最初,小瑕疵因为兴奋而被忽略,当“蜜月”结束后,点滴细节开始困扰学生,高校“大二低潮”随之而来。透视大二学生“惑在何处”,分析“惑起何出”,给“中间孩子”更多的关注。高校应通过学业指导、精神引导、专业激导、心理疏导、纪律督导等有效措施为学生“解惑”,促进其持续健康成长。

大二;低潮;透视;防治

“大二之惑”即指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在转折过程中,相比大一年级,在学习热情、学习投入、学习方向、学习效果、情感体验等方面出现明显的滑坡现象,对校园生活逐渐失去兴趣,在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出现种种困惑,陷入发展障碍,对未来的发展预期出现迷茫。

一 “新鲜”后的迷茫之“惑”起何处?

1 临阵磨枪,仍能低空飞过:传统考核之弊

从当前的高校课程设置来看,大学一、二年级基本是通识类课程为主,大学英语、大学体育、“思政两课”占用了绝大部分学时,开设的专业类课程相比非常少,使得很多学生觉得“大学原来就学这些东西”,造成了对自己专业认同的模糊。而这些课程的考核也相对传统,其中的平时成绩多以学生课堂的出勤为准,因通识类课程多以“大班授课”形式进行,加之教师课堂监管的不足,最终造成了学生平时成绩的“大同小异”。平时成绩的“白给”加上卷面成绩的“扶贫”,最终可以使那些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因自己的“低空飞过”而沾沾自喜。

2 无知包办,基本难以改嫁:专业管理之痛

纵观各高校对转专业的态度,基本是“有条件的允许”,只是条件的高低不同,具体的时间不同。在大一下学期升大二前,一般学校都有一次公开转专业的机会,当然是有门槛的,往往要求学生大学一年级的量化总分、各科成绩排在整个专业的前列,并且组织单独的转专业笔试和面试,被学生称为“第二次高考”,加之受高校现有专业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制约,转专业的比例都有严格的控制。当然,受市场供需关系、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确实存在部分家长和学生的盲目行为,但是传统的制度化管理制约了不同学生的充分发展。

3 新鲜温暖,只是昙花一现:跟踪关注之薄

曾记得大一刚刚入校的时候,“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心理辅导”“新生老生交流会”“专业解读会”及各种校方和民间的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大学新生能够及早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开始新的征程。各类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大一新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感到既新鲜又温暖,心情激动,有了真想好好在大学中“大干一场”的奋斗激情。但是进入大二年级,随着课程任务的增加,学习压力增大,学生活动减少,自由空间的增大,情感需要的萌发,这个转折时期也正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科学学习方式、规范行为方式养成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困惑更多,情境更加复杂,而这个时期的“忽视”带来的后果很难补救。

4 自由自在,确是百无聊赖:自主管理之弱

从高中阶段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繁忙、压抑的学习阶段,到大学一年级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新鲜注入,加之学校和辅导员的高度关注,学生一直在忙忙碌碌中充实的生活着。进入大二以后,大学的“松散式”管理,原先的“马不停蹄”突然变成了现在的“自由自在”,长期的“被管制”使学生养成一种“被安排”的习惯,突然的“解放”让部分学生变得无所适从,大量自主支配的时间,反而不知“如何打发”。在教师监管下的空间更窄了,课程学习选择的余地更大了,面对日益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由于缺少系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使理想的“自主”变成了现实的“迷茫”。

二 “移情”后的彻悟之“惑”解何处?

1 拉近师生距离,开展学业“指导”

当前,虽然各高校都已经开展了所谓的“本科生导师制”,但是多流于形式,其中渐行渐远的师生关系真是让人堪忧。教育家马卡连科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化,然后才是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可见,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高校应进一步落实导师责任制度,在大学一年级为学生配备生活导师,主要帮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大学二年级,一定要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以保障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得到高水平的指导。严格控制导师指导的学生总数,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和考核机制,切实保障指导效果。考虑到部分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繁重,学校也可以在导师制的基础上,开展“导生制”作为补充,即将部分较优秀的高年级学生纳入到这一制度中来,通过在学习生活上对大二学生进行引导,缓解其学业和社交方面的压力,以弥补“导师制”的运行不足,最终以减轻大二时期学生的各种压力,改善其学习和生活状态。

2 营造文化情境,实施精神“引导”

笔者主要从大学生学习生活最微观的环境“寝室文化”进行点述。第一,开展目标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寝室成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在寝室内督促和带领学生学习。第二,开展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寝室内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和纪律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第三,开展学风教育。寝室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激发成员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通过评选“优良学风寝室”即按照寝室成员的成绩排名,并给予奖励。第四,开展集体教育,增强集体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是改善大二学生人际关系矛盾的有效手段。第五,开展虚拟社区教育,通过建立网上学习社区,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网上网下互动的活动,营造寝室文化氛围,利用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舆论声势,引导寝室文化向积极方向发展。

3 创设发展空间,增强专业“激导”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高校应进一步健全转专业管理办法,为更多的学生创设发展空间,致力于学生的兴趣起点,增强专业认同,提高学习效果。首先,高校应该逐步降低转专业门槛,给全体同学以平等的选择机会,其实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或许就是因为对本专业的不适应或不认同。第二,适当增加各专业的接收人数,既然转专业是要给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方式,那就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意愿,高校可以在办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量增加热门专业接收人数。第三,适当放开文理专业间的转换。考虑到专业学习的延续性和接受性,高校可以首选文理兼招的专业进行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第四,高校可以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不止一次的转专业机会,真正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最适宜的发展空间。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和家长的盲目,之前应对拟申请转专业学生进行认真访谈和详细专业介绍,真正为最适合学生和学生最适合的发展服务。

4 建立危机预警,帮助心理“疏导”

高校应该建立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心理安全“防护网”。[1]立体化构建心理预警管理体系、支持体系和防治体系。第一,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组织机构,从决策到执行,从信息提供到监督实施,提高组织级别,明确组织功能,将大二学生与新生、毕业生、贫困生等纳入重点预警对象,建立心理档案库,完善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心理危机评估系统。第二,高校应充分整合家庭、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形成合力,通过家庭和情人的情感关怀、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社会机构提供的心理援助等形成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支持系统。第三,高校应建立基于大学生自身心理调适为核心的预警防控体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先进典型教育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危机干预、调适和疏导能力。

5 严格过程管理,加强纪律“督导”

面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出现的新情况和高校学生的新特点,高校要及时调整纪律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树立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服务的新观念,采取针对性、多样化的方式进行纪律教育,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尊重,才能切实为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正向发展保驾护航。首先坚持人本性,即从学生的整体需要和利益出发,注重纪律规范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第二,坚持发展性,即纪律要求明确,具有发展导向,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第三,坚持层次性,即教育目标的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教育方法的层次性和教育环境的层次性。[2]第四,坚持整体性,即从时间、空间和人员等方面形成网络状纪律教育体系。高校在实施纪律教育的过程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需要是人一切行为的直接动力”,纪律教育存在的基础首先是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以纪律为规范,以要求为标尺,将纪律教育升华为自身内在的意志品质。

[1]李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N].光明日报2014-09-28.

[2]柳成超.纪律教育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D].中央民族大学,2013.

G647

A

1008-2549(2017)07-0006-02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地方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NFTE模式的独立学院‘层阶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GH150778);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以高考改革为契机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寝室纪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彭绍辉:违反群众纪律最可耻
《大学》
寝室闹鬼记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纪律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