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2017-02-20 15:03张媛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优化升级低碳经济产业结构

[提要] 发展低碳经济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针对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这一使命和任务,立足于河南省三次产业仍存在结构性矛盾以及层次偏低这一现实状况,设计产业升级模式和产业低碳化实现路径,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河南

本论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原崛起背景下我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设计”(2015-ZC-03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8日

一、中原崛起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以低碳经济助推中原地区经济发展。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赶上或超越全国平均水平的过程,即所谓的中原崛起。“中原崛起”计划是河南省在2003年提出的经济发展计划。胡锦涛在视察河南时,对河南省委提出了“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的目标,因此河南省委于2003年7月召开的七届五次全会做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河南的发展要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发展低碳经济,实质就是通过提高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长久稳定持续增长,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来保护生态环境。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低碳经济是时代的选择。

由于河南的能源和资源相对匮乏,环境容量局限,进一步发展面临很大的能源资源与环境压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目前与今后的发展,必须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探索并率先走出一条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二)产业结构升级是低碳经济实现的必经途径。低碳经济的实现实际上必须一方面降低各个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另一方面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加大低碳产业所占的比重,从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真正有效地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通常而言,第一、第三产业碳排放量较低,第二产业通常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因此,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已经实现低碳经济国家的经验来看,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和优化是走向低碳经济的必经之路。

没有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特别是以低碳经济为目标的产业结构升级,低碳经济只能是一种理念和构想,而不可能在现实中真正的出现。通过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减少资源消耗固然可以在数量上减少碳排放,但是本质上来说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依然存在,并不能算作是低碳经济。事实上这种方式在人口激增的今天也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一方面要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关注气候环境问题,合理地、可持续的利用人类可以获取的资源,就必须走低碳经济的道路,而低碳经济的真正实现不得不依靠产业结构的有效改变。

随着国家经济运行逐步稳定,“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会逐步加大,河南由于固有的经济结构难以短时间内得到调整,一些落后的产能将逐步被淘汰,河南经济运行回落压力将逐步增大,河南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耕地面积和主要农产品均居全国前列,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总量中一产份额超过60%,在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绝对地位,而二三产业尤其是工业十分薄弱,产业结构呈现“一二三”分布格局。到了1978年,第一产业份额下降为39.8%,二三产业比重合计为60.2%,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与建国初期相比,农业的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弱化,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于非农产业,产业结构呈现“二一三”特征。之后,随着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变化更为剧烈。2014年时,一产份额为5.3%,二三产业分别为62.4%、32.3%,两者合计达到94.7%,产业分布呈现“二三一”特征,非农产业发挥了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与全国相比,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依然偏慢。

三、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大合理。在一产中农业比重过大,农业中粮食种植比重过大。二产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所占比重大,单位工业能耗降幅减少。轻工业多而不强,消费品工业发展相对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增需求的需要。轻工产品除了食品工业相对较强外,其他行业竞争力更小,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同构化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工业中加工工业比重较低,矿产和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重工业中的原材料和采掘业多处在初级加工状态,产业链条短,产品技术水平含量较低。

(二)产业专业化程度较低。产业专业化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快慢程度,因为产业专业化程度实际是各个产业内部技术分工精细化的状况,它推动、甚至决定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和速度。随着产业分工的加深,河南省制造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其技术进步增长率都在逐渐升高,但工业总体水平、专业化产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省内部产业布局不合理。河南省的大部分城市與周边省市类似规模的城市相比,中小城市比较多,经济实力比较弱,综合实力比较差,整体城市功能不强。缺乏以各个城市的资源、基础设施、交通便利情况为基础系统考虑各个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布局,出现了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

(四)产业之间经济联系较少。河南省的各个城市产业结构同构化,产业关联度小。各城市的支柱产业多是自成一体,相互之间经济联系十分松散,产业结构整体趋于同化,主导产业产品链条短,支柱产业中缺乏跨市发展的企业。

(五)各产业对外开放度较低。在2014年内,全省利用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年末实有企业投资)金额149.268亿美元,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99.43亿美元。这种较低的对外开放度难以较快提升或较接近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难以有效促进各个产业加快发展、增强竞争力,更不利于河南全省的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

四、河南省产业升级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河南省郑州市要建设现代商贸城、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等,但其第三产业总体水平较低,增加值在2014年为12,961亿元,与同年上海、北京、天津相差较大。河南省产业经济总体实力较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河南省产业升级中的交通运输条件、市场因素、生产基础、劳动力状况、现有企业的布局现状等因素,虽然正在不断改善,但依然是制约产业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因而集群升级的各种形式,即产品、效率、生产环节等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市场化程度发育不够。河南省部分行业存在着政府垄断,市场竞争不充分,行业进入成本及企业生存成本过高,投资环境较差。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说明河南省在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两个方面与发达经济地区有较大差距。

(四)经济融合机制缺乏。河南省市场分割仍然较为严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经济信息和产业发展的微观联系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交通、通讯、人才、金融、物流运输等经济融合机制缺失,这严重影响了资源在区内的有效配置,降低了产业分工和升级能力。

(五)政府间协作程度低。河南省各地方政府协作的程度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作方式单一,具体实施缺乏协调力度,不能形成稳定的体制结构;第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第三,政策的执行能力弱。

五、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设计

根据河南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和产业经济发展阶段和态势及内在规律,笔者认为,目前河南產业升级模式适合采取“创新网络”模式。该具体框架就是提升“一核”(郑州)的中心城市综合集聚能力,打造“两轴”(郑-汴-洛陇海轴、新-郑-许-漯京广轴)产业集聚主干区,促进以创新为中心的“三类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构建“网络”(城市主网与县级城镇次网)激励互通机制,使创新的技术和成果能在网络间快速流动,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提升产业水平。

(一)提升“一核”实力,打造“两轴”产业集聚主干区。“一核”即以郑州为核心城市及其边缘区,包括附近几个城市组成的郑州都市圈,其功能是集中全省人力、财力、物力,辐射引导经济区边缘带和外部区域的发展。核心城市要在经济区的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在这方面郑州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二轴”为沿京广线纵轴(安阳-新乡-郑州-平顶山-周口)和沿陇海线横轴(洛阳-郑州-开封-商丘),以“二轴”作为河南省空间发展的骨架。横轴沿陇海铁路走向,以郑州为中心,以堰师、洛阳、开封、商丘、巩义为重要节点的中心产业发展轴。此轴重点打造机械制造、装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这个产业发展轴带每年创造的工业产值相当于长株湘三个城市的130%,比关中地区四城市西安、铜川、咸阳、渭南要多出20%,达到武汉市的3/4左右,是省内的第一发展轴带。纵轴沿京广铁路走向,以平顶山、安阳、周口、新乡、郑州为重要节点的河南省联南贯北的产业集聚重要轴线,发展电子、纺织、食品等轻工产业集聚区和农业产业集聚区。在各个城市已有的经济聚集区建设基础上,着力打造河南省沿陇海线与沿京广线这两个地理轴线上的产业集聚区,使其连接成片,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产业集聚主干区。主干区中的各个城市发挥在当地的经济聚集作用,带动其他城镇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产业关联效应的产业经济发展带。

(二)以“三类产业升级”为基本内容,全面保障河南产业升级。河南产业升级既要注重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也要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培育,同时也要注重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这是全面保障河南省产业升级的“三驾马车”,也是实施河南省产业升级的基本内容。即对传统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壮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对于落后产能坚决淘汰,加强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使得传统产业迅速、有机、高效地与高新技术逐步融合,相互促进;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力度,结合现实条件和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专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研发和创新;对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规划专门的集聚园区,或在已有的相关产业集聚区预留东部产业落脚地,通过总结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措施,制定出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提高政府和产业集聚区的服务水平。

(三)强化创新能力,构建网络激励互通机制。河南省产业升级的核心在于强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孤立的,需要多种相关联的产业、多个产业集聚区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产业创新能力的发散效应。因此,在河南省产业升级和产业经济发展中,还必须构建灵活高效的网络辐射互通机制,即以郑州为中枢,以河南省省辖城市为主网络节点、各县级城镇为次网络节点形成产业升级互通网络,鼓励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网络中心和重要的网络节点对产业关联数据收集、整理和反馈,从而构建促进河南省产业全面升级的运行机制。

六、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动省内政府合作。当前,河南省内政府合作的不足,是影响河南省内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的重要原因。需要进一步明确省内政府的角色定位,构建省内政府有效的合作机制。首先,进行合理的机构设置。有效的政府合作组织使区域利益主体的获利空间得以扩大或延伸,能将原来对立的利益转化为一致利益;其次,鼓励区域内民间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健康发展。跨地市的民间组织的建立将有助于推进区域政府的合作,实现河南省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大力鼓励民间组织建立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组建以各地经济专家为主体的政府咨询参谋机构,为河南省内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最后,要加强和完善政府内部的体制建设。可以从信息资源共享体制、监督体制、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制定合作规则四个方面来完善政府内部体制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区域政府之间的合作。

(二)加速区域市场整合,协调省内产业分工与合作。河南省是一个经济区域和系统的范畴,要更好地发挥1+l>2的功能,需要有整体意识和系统意识,打破地区间产业结构高度同构化、竞争过度、合作不足等问题,形成河南省内产业的合理分工,在尽可能充分发挥各地优势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升级,形成河南省的整体优势。

(三)统筹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实现产城联动。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同时,需要以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为抓手,实现产业集聚与城市的发展相呼应,做到产城联动。首先,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工作,要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招商引资步伐,要坚持把产城融合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其次,以特色产业集聚区协调省内城市发展。特色产业集聚区是省内产业形成的重要途径。特色产业集聚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但是其集聚经济的本质又加强和放大了城市的特色和优势,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四)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发挥省内地方特色。河南省政府在产业承接转移过程中,对产业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倾向性,使各地区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河南省各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有策略性、指导性地选择相关产业,促使河南省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河南省各地区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时,各地区应该统一考虑,使产业合理分工,资源优化配置。严禁各城市之间相互恶性竞争,使得河南省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不能统一协调地发展。河南省各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为外来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和硬件设施,彻底打消投资者对投资地区的种种疑虑,使企业安心扎根地方,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媛媛.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升级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3.

[2]范况生.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1.2.

[3]徐丽娜.低碳经济的国内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0.12.

[4]李健,周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

[5]王蒙燕.河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市场研究,2014.11.

猜你喜欢
优化升级低碳经济产业结构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