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培训基地建设探析

2017-02-21 21:02邹时敏吴静
职业·下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培训基地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邹时敏 吴静

摘要:本文以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与新余钢铁集团产教融合开展培训基地建设为例,阐述培训基地“四个对接”建设思路,从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建设措施,并就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进行反思。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培训基地

一、产教融合培训基地建设的背景

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2007年该公司提出跨入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行列发展目标。当时,企业高技能人才占员工总数29%,要实现该目标,必须加快培育高技能人才队伍,让新技术、新装备得到更快更好的应用。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是国家重点技工学校,与新钢公司同属江西省钢铁系统。为实现行业资源共享,2009年该校成为新钢公司员工培训基地。2010年,新钢公司推出高技能人才“十百千万”工程和员工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旨在为公司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2011年,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将“培训基地建设”作为“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的特色项目,重点探索产教融合培训基地建设模式。

二、产教融合培训基地建设思路

1.校长与厂长对接

校长与厂长是校企合作的决策者和“总工程师”,校企共同组建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确定双方在员工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规划和运作模式,签订校企合作纲领性文件和框架协议,为推进具体合作开山辟路。校长、副校长与企业总经理、人力资源处处长、厂长建立联系制度和议事制度。

2.课堂与基地对接

把课堂搬进基地,每年在新钢公司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并派遣教师在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还利用寒暑假批量安排教师下厂实践一个月,让学生、老师真枪实弹地当一回工人。同时,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成立工作室,开展科研技改项目。

3.培训与需求对接

学校每年组织工作组到企业下属各厂开展培训需求调研,了解员工培训需求。根据新钢公司员工岗位技能要求量身打造培训方案,确保课程设置、课时编排、师资选配、教材配备、培训形式、培训绩效考评等都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和员工个人期望。

4.教师与专家对接

新钢公司人才多,能工巧匠也多,学校通过引进新钢公司工程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培训讲师,与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方案,并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培训教材。

三、产教融合培训基地建设举措

1.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在新钢公司烧结厂、焦化厂、第二炼铁厂、第一炼钢厂等下属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为学员实习实训和教师挂职锻炼提供条件保障。投资560万元新建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培训大楼,显著改善了培训硬件条件。

2.开发教学资源

学校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体系,开发炼钢生产、炉外精炼等5门精品课程和《炼铁生产技术问答》《炼钢生产技术问答》《烧结球团生产技术问答》《轧钢生产技术问答》等八本實训教材,建设精品课程网、冶金专业资源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新钢公司、北京金博恒远冶金设备公司联合开发钢铁生产仿真系统。

3.打造优质的师资队伍

从新钢公司聘请21名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技师2人、高级工程师14人、工程师3人。派遣23名专业骨干教师到新钢公司进行了为期2~6个月的挂职锻炼,教师队伍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85%。

4.探索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底,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学校与新钢公司合作探索钢铁冶炼专业“新型学徒制”,组建了校企联合教研室,制定了新型学徒制专业课程标准,开设了钢铁冶炼专业新型学徒制“新钢班”,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并签订培养协议,学校10名教师与新钢公司12名技术人员担任学徒的“双师”。

四、产教融合培训基地建设反思

学校与新钢公司共建培训基地,是基于校企在行业内的“血缘”关系。这种靠“血缘”促成的合作显得比较脆弱,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合作的层面比较低,稳定性有待考验。比如企业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同时还要兼顾培训任务,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和投资风险;政府相关的激励措施、扶持资金是否落实到位,都将影响试点院校和企业的热情;企业、学校、学员的权责没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相关制度不完善……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不仅要两厢情愿,更需要凝聚行业共识,尤其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法规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行业、企业、学校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培训基地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国外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认证实践的特点与启示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证的启示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