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展望行业六大热点

2017-02-22 04:07董笑妍,刘嘉,郭春花
纺织服装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纺织文化

权威展望行业六大热点

国际布局势头不减,优质平台将助力企业拓展

2016年,纺织行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布局总体上呈现稳中求进态势,且不乏亮点。从生产力布局看,我国纺织行业在以越南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产能布局节奏保持平稳,以埃塞俄比亚为代表的非洲地区也吸引了众多企业目光。其中,阳光集团已确定在埃塞大手笔投资建设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此后,江苏联发、华芳集团也纷纷跟进。

同时,苏州天源服装在美国阿肯色州也投资了智能生产线项目,如意集团完成了对SMCP集团的控股收购,展现了我国纺织企业以全球资源对接全球市场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走出去”总体形势稳定向好

展望2017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预测,中国纺织业“走出去”仍将保持强劲势头。他分析,积极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决心没有变;二是我国纺织产业进行跨国布局的内生动力和内在需求没有变;三是行业积极通过国际产能合作进行全球生产力布局和优势资源配置,并与国内产业转移升级产生良性互动的路径没有变。

与此同时,徐迎新提醒,有些风险需要企业特别警惕。一是2017年海外项目的融资可能会产生一定困难;二是2017年国际政治风险集聚,不确定性不断上升。

此外,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和行业实际需要,中纺联将牵头发起成立中国纺织国际产能企业联盟,为中国纺织业国际产能布局合作、全球优质资源利用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的服务协调功能。2017年,联盟将着力建设三大服务平台,分别是政企金融桥梁平台、综合信息平台以及交流活动平台,努力使全行业的境外投资合作更加有序、健康和可持续,着力促进企业海外投资能力提升,以及提高企业对外投资的规范性。

大联展再助力产业升级

2016年行业出口形势严峻。形势越严峻,就越需要优质展会平台,更好发挥经贸促进作用。近几年来,中纺联展会的全产业链大联展模式愈加成熟,展会规模稳步增长,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展会的品牌影响力和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

2017年,中纺联展会将延续春秋“联展”模式,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和精品化特质。按照计划,2017年中纺联将举办12个精品展、12个境外展,参加9个海外专业展,尽最大努力为全行业企业提供更有效服务。

行业办展为行业,中纺联旗下展会将坚守服务于中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使命,在贸易开拓、组织优质展商、创新技术和时尚设计等层面下大力气,为增加国内外市场机遇、提升全产业链协同效应、提高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和助力“三品”战略发挥更加有效的平台服务作用。

文化创造力,制造业通往时尚产业的密钥

从行业属性来看,纺织服装制造业从来都是时尚产业的重要支撑,但实际上,制造业并不等同于时尚产业,这其中重要差别,或者说制造业重要的转变方向是什么?

以文化创造激发品牌活力

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前,不妨参考行业中转型升级的典型范例——以加工制造为根基的汉帛集团向时尚化转型。“西方的流行趋势只是参考,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有自己的中国心。”在汉帛集团总裁高敏看来,现今服装企业发展中最应重视的问题是文化传承。

曾以代工为主业的汉帛集团在继续保持生产加工能力良好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产业延伸和拓展,代理极具设计风格的la fee maraboutee等多个国际品牌,并推出NANCY K等自主品牌,还进军百货业,打造艺术化生活的多品牌集合店ARRTCO collection,这些延伸与拓展无一不是围绕创意与文化展开的。

此外,高敏时常向设计师强调:“回顾过去,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美好的传统记忆,并没有被挖掘,也没有与他人分享。一代又一代,我们逐渐远离了自己的文化。”

而在“例外”创始人毛继鸿看来,“以前,中国服装品牌只是在学做衣服,而今,我们要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

正如毛继鸿创立“例外”品牌的初衷——希望创造一个独特风格、与国际时尚接轨,同时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品牌,因此,例外在学习西方技术和审美规律的同时,也在探索中国文化根源和现代思潮的有机结合点,既保持了品牌该有的活力,也适应了社会的发展。

由传统而创意,走上强国路

“文化、文化创意、文化引领力,这三方面决定着中国纺织服装业究竟是制造业还是时尚产业,决定着传统产业的转型进度。”在近日的行业活动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指出,“实际上,提升文化创造力这一课题不只存在于服装、家纺等终端产业,而应贯穿至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之中,应成为整个行业在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先导。”

在上游环节,也同样不乏转型升级典范,例如丝绸古镇、纺织名城江苏省盛泽镇。过去,盛泽基本上生产纺织丝,丝绸的白厂丝、化纤丝,白坯布,服装里料等。近十年来,盛泽企业界开始转型生产时尚面料、流行面料。在历年来的全国时尚面料评比中,盛泽获奖的时尚面料最多,累计已有1000多块时尚面料获奖,被业界称为“时尚面料之都”。如今,研发时尚新型面料在盛泽已成潮流。时尚面料企业越来越多,诞生了桑罗、上久楷、罗曼罗兰、如意屋等数十个丝绸服装和家纺品牌。

在“十三五”时期建设纺织强国的征程中,中国纺织服装业正在奋力从传统产业向科技驱动的创意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发展的绿色产业去转变。这其中的关键点——文化创造力,值得全行业瞩目。

文化、文化创意、文化引领力,这三方面决定着中国纺织服装业究竟是制造业还是时尚产业,决定着传统产业的转型进度。

七个领域全面推动智能制造

尽管全球经济在放缓,但科技创新步伐从未停止,伴随着化工、机械、电子、现代材料、生命科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新型纤维材料、高新技术纺织品、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不断涌现,大大丰富了全球纺织产业的发展资源。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由于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装备受制于人。

对于纺织行业的智能制造,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表示智能制造车间、数字化智能装备、智能材料等是重点,并着重提到了华兴、康平纳等企业的项目研究呈现出了一些亮点。

据了解,由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环锭纺纱智能化关键技术开发和集成”项目通过对国内外不同供应商的设备和系统全流程综合集成,建成了从原料投入到成品入库的全自动生产线。开发了在线监测信息系统、条筒AGV输送系统、细纱接头智能导航系统、筒纱智能包装与输送系统等。其主要创新点在全集成自动化纺纱生产线、环锭智能纺纱管理系统和多维纺织质量数据关联分析、逆向动态追踪系统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年可生产高档混纺纱6000吨,有效提高生产效率30%,企业万锭用工数量下降75%,能源利用率提高12%,企业综合运营成本降低25%。

康平纳则凭借自身多年来对生产工艺的深刻理解,历经8年合作研发,研制出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并在山东鲁泰股份有限公司首家进行应用运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斩获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绿色制造科技进步一等奖,最终荣获国家2014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据李陵申介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制定的“十三五”科技发展纲要提出要在纺纱、长丝、印染、针织、非织造、服装和家纺七个领域全面推动智能制造的进展。他表示,我国纺织行业智能制造需要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性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路径实现。

“十三五”期间,纺织行业要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成为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在科技与环境保护方面,目前纺织行业已制定了绿色制造的重点任务和推进清洁生产的政策建议,为“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指明方向。

未来,智能制造车间、数字化智能装备、智能材料等,将成为纺织行业智能化的发展重点。

高精尖必然“有所为”

当今的中国纺织业,已不仅仅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线上与线下的份额之争,也不单单是传统加工制造与现代智能制造的工具之争。透过表象看本质,恰恰是科学发展与路径依赖之争,是有序发展与无序竞争之争,是赢在未来还是活在当下的格局之争。

将工作重点放到供给侧改革上

那么如何实现有序发展?如何利用高科技赢取未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认为,要实现有序发展,需要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供给侧改革上来。引导企业加强开发新产品,最终把行业和企业的工作重心从简单的追求价值增长转移到追求品种、品质和品牌上来。

以已举办过五届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为例,该活动开创了原料端趋势研究的先河,成为新时期“三品”战略中引导行业品牌建设及新品开发的重要内容。参与活动的企业平均研发投资比例从2011年的2.5%提高到2015年的3.8%。五年来,入选的纤维品牌达94个,其中有约50%的企业在企业品牌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产品品牌,并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如盛虹集团的异彩纱,宜宾丝丽雅的丽雅蓝,山东英利的瑛赛尔,新会美达的达丽纶等。

有所为,树立先进典型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少经济学家提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点,而对于高科技、高性能、高附加值等高精尖产品来说,端小平提出要“有所为”。一是要大力宣传“三高”产品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二是要争取产业政策的支持;三是要推动产业链的合作、跨领域的合作、产学研的合作、同行业的合作;四是推动产融创新合作;五是推动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六是实时启动反倾销调查,保护国家新型产业;七是为优秀的高精尖企业争取荣誉。

比如,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去年实现了由百吨级T800原丝线向千吨级T800原丝线跨越,实现了T800原丝的产业化,填补了我国行业空白,成为国内首家实现T800原丝产业化的企业,使得我国由过去的碳纤维引进国变身为输出国。目前国内还有很多类似中复神鹰这样为我国高精尖行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为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企业。“这样的企业理应受到表彰。”端小平强调。

“三品”战略的行业实践

2016年,“三品”战略的出台,为纺织业“十三五”期间的实践指明了方向,也为纺织业由大变强增添动力。纵观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品种方面,新型纤维不断涌现,仿棉、仿毛、仿丝纤维大量进入市场。品质方面,在纺织国际标准组织中,中国具有很高的话语权,纺织业已经基本完成国际对标工作。品牌方面,纺织业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完善和实施品牌建设工作将成为行业2017年的重点课题。

发挥完整产业链优势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指出:“目前,市场中涌现了一批终端品牌,形成了良性发展状态。我们需要不断观察并总结这些优秀品牌,的发展经验,并给予行业品牌具有指导和建设意义的指引;还要去发现、推荐、做强一批品牌,实现品牌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看到,山东康平纳开发全自动筒子纱染色系统,经纬纺机覆盖从开清棉到并条、粗纱、细纱、络筒的纺纱生产全过程的E系统,上海和鹰开发了从人体三维测量到服装CAD、三维虚拟试衣、自动剪裁、吊挂缝纫的服装全过程生产系统。一批企业开始探索智能化生产运营,如宁波慈星的针织品柔性定制平台,红领打造的“魔幻工厂”。

在区域品牌建设工作方面,不可忽视平台建设与产业集群的孵化器作用。在一些特色集群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区域品牌。“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平台建设,如人才培养、供应链合作等方式,真正起到品牌孵化器的作用,带动区域品牌由大做强。”杨兆华说道。

提升品牌时尚创意

在推进品牌建设工作中,创意和文化两方面内容对于提升品牌软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面料、服装、家纺等设计大赛的水平与影响力在逐步提升。这些大赛的举办有效地凝聚了行业的优秀人才。从纱线、面料、服装、家纺等多个行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趋势研究,每次展会中的趋势研究展区都吸引了很多设计者的关注。

近几年,国内一些原创设计类集成平台相继出现,包括广州T.I.T创意园、北服中关村创意园、751D·PARK时尚创意园、上海尚街LOFT等时尚创意园区以及D2C等创意设计类虚拟平台。

杨兆华表示,在推进行业品牌发展的过程中,应引导品牌输出文化创意,形成独特深化的文化内涵,并以礼仪服饰为文化载体,培育弘扬民族传统、承接中国元素、代表国家形象的代表性品牌。通过这些方面的内涵呈现对品牌文化进行深刻地开拓与尝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优化品牌生态环境。其中,知识产权保护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仍需加大力度进行品牌保护。

他还表示,品牌建设仍有很多细节的工作需要完善。“2017年是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时期。我们坚信纺织人将努力实现‘三品’战略,为纺织强国梦做出贡献。”杨兆华说。

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有机结合,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传承过去与开拓未来

中国纺织行业只有在全面了解过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引导未来。回顾2016年,纺织行业在平稳运行中蕴含契机,只有通过全面的经济运行分析,才能发掘根源,促进发展;而更加长远的过去则一直伴随着中国纺织业的发展,那就是传统文化,只有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拓中国纺织业的未来。

真正把握行业话语权

“在总结中发展,在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方面,我们还有需要完善提高的方面。呈现数据固然重要,但它只是结果,而产生这种结果背后的原因,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说,只有真正掌握行业发展脉络,才能提升中纺联的行业话语权。“比如,在进行经济运行分析时,我们往往要加入对国际国内大环境的阐述,但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介绍这些情况,而是要落实到行业上,阐明这些环境变化究竟会带来哪些机会、影响、制约。”

“在产业政策研究方面,首先,我们要具备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高度敏感性,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两会工作报告,都是我们了解国家经济方针的良好窗口,政府出台的各种指导性意见也需要及时了解;同时,我们要主动根据行业运营的重大突出问题、倾向性问题进行政策研究,只有掌握了这些问题,我们的行业方针才有分量;此外,还要积极承接政府下达的各种深度研究课题,上报有关部门引起关注,从而使我们的政策研究能为国家决策助力。”孙淮滨强调说,争取行业话语权不是一句口号,只有切实掌握问题与解决方法才能真正引起重视,这是我们2017年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

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法

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着设计的潮流与方向,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在相互交织。“在传统文化呈现方面,当代中国纺织企业需要通过非遗传承强化行业自信,开发市场需求。”孙淮滨说。

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多年来以“复活”宋锦为己任,研发出了可以按照宋锦传统工艺织造的现代织机,拓宽了传统宋锦的幅宽和画幅表现力,将宋锦创造性地应用在箱包上,以现代化的生产手段演绎出了宋锦产业化发展之路。与宋锦有着相同经历的还有苏绣、云锦等大量传统工艺。

“在不久前,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还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对有关部门、企业、高校进行调查研究,着手制定纺织非遗规划,并将建立全国性纺织非遗交流平台,将全国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孙淮滨说。

“在助力非遗投产的同时,2017年我们还要加强研究宣传,对非遗纺织工艺进行标准化研究,为现代化的传承提供依据,并对纺织非遗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宣传,对非遗的市场化、产业化、商业化进行探索,使其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最终让非遗成为本土设计不可缺乏的元素之一。”孙淮滨强调说,“最后,中纺联将与相关院校建立纺织非遗的人才体系,这其中不仅包括设计类人才还包括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这是现阶段行业亟待提升的薄弱环节。”

猜你喜欢
纺织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纺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1-6月纺织服装出口保持稳健增长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RX-润轩纺织办公室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