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碣文》解读

2017-02-22 16:10陈颖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鲁迅

陈颖

摘 要:《墓碣文》仍然是写了一个梦境,描写了“我”见到墓碣上的文句以及与墓中死尸的对话。通过《墓碣文》,我们可以知晓鲁迅为什么写《野草》,为什么要这么不遗余力地进行自我解剖。

关键词:鲁迅;墓碣文;心灵世界;灰暗与虚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2

研究鲁迅《野草》的著作和论文不计其数,其中对《墓碣文》的解读,就有很多的角度,下面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1.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之间的“潜对话”

有研究者把《墓碣文》中的“我”解读为周作人,“死尸”解读为鲁迅。如此解读的缘由是,兄弟之间的冲突对鲁迅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使其产生了沉重的“苦闷情绪”。而《野草》的创作则是源于作者释放这种苦闷情绪的心理需要,换个角度说,也就是与“兄弟失和”当事双方的另一方——周作人进行某种意义上的“潜对话”。

2.国民灵魂和民族现状的忧患意识

五四运动退潮,北洋军阀统治黑暗,从颓败的旧文化以及由这种文化模式所塑造的国民灵魂,表达了鲁迅对民族现状深深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他对于民族命运和作为启蒙者的迷茫心态,从中也流露出鲁迅虚无与绝望的潜意识。这类研究者把“游魂”比作封建旧文化,把“死尸”隐喻为国民性。

3.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

这类研究者认为,《墓碣文》表现了鲁迅和许广平进入热恋以后,鲁迅向许广平所作的“更无情面的自我解剖”,卸掉了特地留在身上的铁甲,“全露出我的血肉来”,由此造成对许广平的心理冲击。

4.叙事学角度——独白和对话话语模式

有的研究者是从叙事学角度解读《墓碣文》,认为故事情节以话语形式展开,包含了“独白”和“对话”两种话语模式。在叙事学视野下,分析这两种具有不同表达效果的话语模式,是挖掘鲁迅精神世界和灵魂深处动态的两把铁铲。独白模式——个体对话,自剖灵魂;对话模式——颠覆绝望,重觅光明。

以上总结了前人对《墓碣文》的研究,现在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墓碣文》进行新的解读。《墓碣文》可以说是《野草》中最难理解的一篇,通过一个可怖的梦境,描写了“我”对墓中人的恐惧心理,以及见到墓碣文的疑惧心理以及不能理解。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残忍而痛苦地指向自身的決绝心态。

鲁迅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1]”《墓碣文》可以说写出了鲁迅当时整体性的心境,解释了作者为什么写作《野草》。从分段上来看,《墓碣文》可分为三个场景,即三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了“我”梦见墓碣,以及看到上面的刻辞。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

……离开!……[2]

“我梦见”是本诗的引子,由此引出奇幻而又令人恐怖的梦的内容。“梦”为虚,梦里的“墓碣”却是某种意义上的实,这“墓碣”可以说是鲁迅为自己当时整体的心灵状况而立的。《坟》题记中有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一部分的理解:“虽然明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

至于“剥落很多”,“苔藓丛生”,是为了说明鲁迅这种虚无、挣扎、痛苦、灰暗的心境已有了一些时间。同时,也会引起人们的猜测和好奇:孤坟里的死尸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死去的呢?

“浩歌”是大声歌唱的意思,“无所有”是不存在,空、虚的意思,“狂热”与“中寒”,“天上”与“深渊”,“一切眼中”与“无所有”,“无所希望”与“得救”,把这样四组截然不同的词意置于一起,而且四句并排,其所形成的巨大张力,达到一种摄人心魄的效果,同时,这四句分别写出了作者阴冷、黑暗、虚无、绝望的精神危机。

“游魂”,可以理解为鲁迅的自身,“毒牙”在这里象征鲁迅自身有害的情绪。鲁迅曾说:“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在《写在“坟”后面》一文中,他曾这样说:“我至于终于不明白我一向是在做什么。比方做土工罢,做着做着,而不明是在筑台呢还在掘坑。”“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3]”诗人痛苦到一定程度而最终丧失理智,以致 “自啮其身”,走向毁灭和死亡,可见痛苦之深!一声“离开”,警示了这走向内部的解剖之路的艰险和无奈。

第二部分写“我”看到孤坟里的死尸和墓碣阴面的文句。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4]

碣后的“孤坟”,显然是鲁迅埋葬的自己的过去,“孤坟”的意象也容易让人想起《药》中的革命者在群众中被孤立,凄凉、孤独的处境,暗示作者作为启蒙者、先觉者的孤独,将这种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和孤独和盘托出;“上无草木”,更衬出孤独荒凉之感;“且已颓坏”,象征内心经历了较长时间较多的锤炼和痛苦;“胸腹俱破,中无心肝”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暗示了一种虚空和虚无的情绪和氛围;“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脸上无悲也无喜的表情,恰似可以看出内心的虚无;“蒙蒙如烟然”,则表现出这种探索的无效,如竹篮打水毫无结果。

这一部分是全诗解读的关键,“我”在墓碣后面无心看到的死尸和墓碣阴面上的一段文字。这个“抉心自食”者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当痛苦到一定程度无法疏解,作者把这个矛头指向了自己,可以说达到了痛苦的顶峰和极致。尽管诗人把这痛苦的描写具体化,还是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也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和体会的痛苦。

“然其心已陈旧”写出诗人残忍、痛苦地指向自身的决绝,以及大痛苦、大分裂的心境;“本味又何知”采用反问的形式,暗示了认识自己的不可能性。“答我。否则,离开!”可看出诗人的纠结和自我拷问,在对自我残忍痛苦的诘问中,最终摆脱了负面情绪的影响,把这种虚无的心理状态一扫而空,从自我分裂走向自我聚合,重新实现对自我的肯定。

第三部分写死尸和“我”之间的对话。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5]

关于“本味”的问题,没有人可以做出解答,也包括自己。死尸的突然从坟中坐起,说明他的不甘。“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这是怎樣的微笑?是悲伤绝望还是欣慰?作为鲁迅自我解剖、自我认识,注定是没有也不可能有结果的,但是其实鲁迅已经从大悲戚、大痛苦中挣扎出来,在对自我的否定与扬弃中最终找到对自己的肯定,实际上是一种由死向生。“疾走”、“不敢”、“生怕”,这些词形象写出“我”逃离时的仓皇和狼狈。“我”逃离了以后怎样?“我”真的能逃离他吗?鲁迅在1924年《娜拉走后怎样》里曾写下“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毫不留情地对现实进行自我彻底否定的决绝态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墓碣文》是打开鲁迅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由此,我们才能窥见鲁迅痛苦挣扎的心理和他的灵魂的真实面貌。通过《墓碣文》,我们方能了解鲁迅对解剖自我的坚决态度和痛苦的心路历程。

注释:

[1]《鲁迅全集》.

[2]《野草·墓碣文》鲁迅著,译林出版社,第51页.

[3]《坟》鲁迅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4]《野草·墓碣文》鲁迅著,译林出版社,第52页.

[5][《野草·墓碣文》鲁迅著,译林出版社,第52页.

参考文献:

[1]“人之子”的绝叫:《野草》与鲁迅意识特征研究[M].李玉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2]耻辱与恢复——《呐喊》与《野草》[M].[日]丸尾常喜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3]独醒者与他的灯——鲁迅《野草》细读与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野草》研究[M].孙玉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猜你喜欢
鲁迅
鲁迅防窃
鲁迅,好可爱一爹
孔乙己
鲁迅虚拟(外一首)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阿迅一族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解读鲁迅《呐喊》内部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