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民间花会的传承与区域特色研究

2017-02-22 16:12吴艳辉
艺术评鉴 2016年18期
关键词:传承

吴艳辉

摘要:保定地处京畿,是冀中地区的核心区域,民间花会的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特色鲜明。通过对保定民间花会进行调研与梳理,摸清其传承概况,并进一步理清其区域特色,为保定民间花会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保定;民間花会;传承;区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048-03

民间花会,是指在传统节日或者庙祭等场合进行表演的民间音乐、舞蹈、武术等会社组织。追溯花会起源,可至先秦时期的乐舞,经历过汉代“百戏”、宋元“社火”、明清“香会”的发展及变容,到建国后才正式定名。传统农耕社会,人们为了祈福保安,会在春节或各种庙会期间进行花会表演,以求得神灵庇护。同时,花会表演又被称为“过会”“走会”“闹会”等,花会的表演者与观摩者也通过过会、闹会得到身心的愉悦。因此,可以说,民间信仰崇拜与群众娱乐性,即人神同乐是花会表演自其盛兴伊始即具有的双重性质。

保定的民间花会,历史悠久,形式和种类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从形式与种类上,有音乐类的音乐会、吹歌会等,舞蹈类的高跷会、矮跷会、太平车等,花灯类的定州鳌山灯、定兴金台陈村的九曲黄河阵灯会等,还有杂耍竞技类的杠箱会、叉会等。除了这些华北地区较为常见的花会,还有体现淀上水乡特色的蚌壳舞、放荷灯、采莲船等,也有体现清廷皇室风范的十番会、摆字龙灯等。

2000年前后相继出版的保定各县县志,对当地的民间花会都有较为概括的记录。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其他文化艺术类型的强烈冲击与影响,传统民间花会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一些花会已逐渐势微甚至是消亡,而一些新的形式已经浩浩荡荡地加入到了花会表演的队伍中来。

本文将对保定民间花会进行系统调研与梳理,尝试摸清保定民间花会的传承概况,并进一步理清保定民间花会的区域特色,为民间花会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发展提供参考。

一、保定民间花会的传承概况

(一)保定民间花会的传承历史

保定民间花会的发足,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河北不少村庄兴集立庙,届时花会表演助兴,每值春节活动更为普遍”。更多的民间花会则是自明末清初时期日盛,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保定各地民间花会已较为普遍,春节节庆、朝山进香、求雨、祭祀等活动中都有各种花会活跃的身影,花会的种类和数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建国前由于时局混乱,导致保定民间花会的活动场合减少。

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的元宵节期间,保定市、县级主管部门都会组织调动辖区内的花会在城中主要街道、广场进行汇演。此外,每年春节期间邻近村落之间自发相互拜年时,也会出动花会进行“出会”“走会”。当然,花会还会受邀或者自发在一些大型庙会上进行表演,比如易县后山庙会、唐县青虚盛会、涿州通会灯市等。由于时局稳定、政府重视、民众积极参与,这一时期保定民间花会迅速得到复苏和发展,花会表演活动十分活跃,花会的数量增多。

1960-1970年代,受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天灾人祸的影响,传统民间庙会遭禁、调演汇演停办,保定民间花会基本停止了活动。将近二十年的停滞,使得花会种类的保持、后续力量的培养等方面均受到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之初,摆脱单一文艺生活束缚的人民群众对于恢复并丰富各自的民间花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保定市各县大都于1980年代开始逐渐恢复了春节期间的花会调演汇演活动,而庙会上的花会表演也日渐恢复了往日的繁盛热闹。但是随着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新的艺术形态的传入及迅速普及,民间花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对花会活动的参与和观摩热情大不如前。1990年代以来,西洋军乐队、健身操、广场舞等艺术形态成为了花会表演的新成员,其形式新颖、表演现代,从人员规模、所占比例等方面对于传统民间花会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二)保定民间花会的种类

民间花会的形式与种类,传统上被分为“文会”与“武会”。其中文会指的是茶棚会、粥棚会等为庙会等活动服务类的组织,而武会则指的是通常意义上具有表演性质的花会,本文中所论及的花会皆属于后者范畴。

根据摸底调研的结果,可以将保定民间花会分为传统的音乐类、舞蹈类、花灯类、杂耍竞技类等,以及新兴类花会。

1、音乐类:架(大)鼓会、腰鼓会、十番、吵子、音乐会、南乐会、吹歌、礼佛会(唱经)、小唱、十不闲等;

2、舞蹈类:秧歌、高跷、矮跷、地平跷、寸跷、竹马、大头舞、老背少、蚌壳舞、狮子、旱船、采莲船、小车、太平车、跑驴、霸王鞭等;

3、花灯类:龙灯、摆字龙灯、七巧灯会、云片灯、荷花灯(放河灯、渔灯会)、水兽灯、鳌山灯等;

4、杂耍竞技(体育·杂技·武术)类:武术会、擎阁、背阁、抬阁、二贵(也作二贵或鞑子)摔跤、少林会、虎斗牛、炮打五只船、鱼跳龙门、压杆、杠箱、杠铃、挑骄、叉会、太极、坛子、中幡、耍流星、旗会等;

5、新兴类:军乐、健身操、广场舞等。

调查发现,京津冀一带较为常见的秧歌会尤其是跷类会,还有吹歌会、音乐会、吵子会、龙灯会、舞狮会、船车会在保定各地分布较为普遍。其中,定州的子位吹歌,涞水、雄县等地的冀中音乐会,易县、高碑店等地的吵子会,徐水县的舞狮等较为著名。此外,体现白洋淀一带淀上水乡特色的蚌壳舞、放荷灯、采莲船,体现清廷皇家风范的十番会、摆字龙灯等则属于较为独特的花会种类。

(三)保定民间花会的传承来源

风韵各异的民间花会从京师以及保定周边地域,甚至是跨越千山万水的阻隔,在保定的乡野落地扎根、萌发新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过程。花会在保定各地的传承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

1、来自于同一地域的某村落的技艺较高、种类独特的花会

徐水舞狮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尤以北里狮舞技艺高超、名闻遐迩,有“无狮不北里”之称。究其来源,乃学自邻县的定兴北迎邱村,且北里村学到狮舞后,附近的胡木、广门、屯里、谢坊营等十几个村落也纷纷办起狮子会,形成了徐水狮舞颇具规模的传承模式。

保定民间花会的传承来源,大多数属于此类模式,村落与村落之间通过花会的交流互通有无、增进联系。至今,一些花会在春节期间仍会自发赴“师傅村”“师傅会”拜年演出,师傅村、师傅会也会回拜演出。花会成为血缘、亲族、婚嫁等之外,聯络村落间民众关系的另一条纽带。

2、受历史、政治、人文等因素影响来自于跨地域地区的花会

易县因清朝帝妃陵寝群落之一——清西陵位于境内,历史上满族军民的不断迁入,据传有流自清朝宫廷的十番会、摆字龙灯等乐、舞传承。

东韩村十番会(也作“拾幡会”)是易县、涞水一带独有的音乐类民间花会,究其来源,虽仍有迁入满族官兵中“奏乐祀皇陵”之人所授与传自承德离宫两种说法,但不管是内廷供奉乐官鞠某的个人传习行为,还是以营房为单位进行传习后又散布于陵区周围村镇,尊贵的皇家宫廷音乐从北京城传出,或经由承德,在易县的小山村里奏响。

清乾隆年间,守护西陵的王公府邸均有舞龙灯之习俗。至光绪年间,驻于西陵镇忠义村的太妃衙门官员将普通龙灯改成十三节,以象征雍正帝在位十三年(雍正陵寝泰陵距离忠义村最近)。花会表演时,在锣鼓铙钹的伴奏下,十三节龙灯盘旋腾飞,时而又摆出“天下太平”及近年的“中国梦”“龙文化”等字样,在众多民间花会中确属十分独特的存在。

腰鼓会,也称花鼓会,表演时边敲边舞、务求整齐,亦有兼唱流行歌曲者。腰鼓原是盛行于陕北地区的民间传统音乐舞蹈形式,具有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的艺术特征。后因1940年代的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发展成为“胜利腰鼓”,并随着革命胜利的脚步遍布全国。腰鼓非保定本地花会种类,据传系建国初年自京津传入易县县城等地,属于跨地域传播的花会种类。

3、受地理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独特花会

安新县域内有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沿岸也形成了独特的淀上水乡风貌。因此,安新的采莲船,其性质虽属旱船小车类花会,但是其优美的小船与莲花造型,以及设计的采莲戏水等舞蹈动作,风格新颖,在众多车、船类花会中独树一帜。

4、其他因素影响传入的花会

此外,还有一些花会,为彰显其“善会”的性质,口头传承的会史中就有其花会技艺习自寺院僧人之说。比如,“清初,高昌灵源寺一僧病重,唐县北放水村善施者医好,僧人遂将自己所会之高跷、地平跷、跑驴、旱船等花会以及拳术悉数教授给村民”等。此外,保定地区较为多见的音乐会,其传承之乐与北京智化寺京音乐有密切关系,也客观说明了花会技艺的源流。

二、保定民间花会的区域特色

(一)种类繁多,村落各异

保定地处京畿,为冀中核心地区,既是京师所传花会的流布辐射区域,同时也是外来花会传播的必经之地。因此保定的民间花会种类繁多,可以说是村村有会,许多村落还会出现多种花会集于一村的盛况。

(二)同类花会,多样呈现

保定地貌复杂,虽平原面积广阔,也有太行山北部东麓的涞源、易县、阜平等山地区域,水系发达,白洋淀周边又有雄县、容城、安新等地。复杂多样的地貌,使得同一类的花会会在不同村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比如平原或山区、丘陵地区的跑旱船,白洋淀则为采莲船,或者平原地区多见的高跷秧歌,在山地区域则地平跷更为多见。

(三) 历史厚重,内涵丰富

对于花会的兴起以及花会表演内容的渊源,受当地流传的传说故事以及村民的文化自觉影响,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和丰富的内涵。

比如,常见的太平车多为老汉接闺女回娘家的故事,涞水则有柴王爷推着满载五岳大山的独轮车轧赵州桥的版本,刘秀男扮女装坐上太平车扮作闺女回娘家逃过追赶的故事则出自顺平等等。

(四)人神共享,功能强大

保定的民间花会,主要在春节期间闹会以及年中各类庙会中表演,正如本文开头提及的“人神同乐”,既表达了祈福保安的美好愿景,也体验了狂欢的愉悦。有些花会,比如音乐会、冰雹会等,还在各自的社区承担着祭祀、丧葬、祈雨等功能,而有些花会,比如南乐会、吹歌会、吵子会等则会为婚礼等活动演出,承担祝福、娱乐的功能。民间花会功能多样,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新老和谐,共谱新篇

前文提到的西洋军乐队、健身操、广场舞等新兴花会,多数单成一会,为花会表演队列添色增光,更有的与同类的传统花会同为一会,虽有竞争,却是和谐共处。比如,高碑店的孤株村秧歌会就是融跑驴、小车等传统秧歌与现代健身秧歌于一体的花会。

结语

民间花会在保定的传播,其历史可谓漫长而曲折。而通过对其传承来源以及区域特色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民间花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决定了她顽强的生命力。新的时期,活态传承于民间的各种花会一定还会有新的变化,进一步关注其发展,为基层民众文艺生活把脉、护航,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定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定兴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第597页.

[2]崔晓娜.河北保定易县十番会现状的考察与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02,第25-38页.

[3]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易县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第991页.

[4]河北省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唐县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第630页.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