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2017-02-22 18:22郁万文郑尔宁
文教资料 2016年25期
关键词:行业标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郁万文+郑尔宁

摘    要: 文章针对目前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初步构建出了与行业标准衔接的开放式公共气象服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个层次课程体系;探索了气象服务行业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核心环节,为与行业标准无缝对接的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支撑。

关键词: 课程体系    行业标准    高等教育

1.行业背景

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今后的工作重心将转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把优势学科建设同战略优先行业特色建设(2011计划)相衔接。“强调传统,强调特色”就是指行业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建设、教学体系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随着很多部属院校的下放及“大而全”的综合性办学,行业人才培养的属性逐渐减弱。当务之急是结合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所以,作为我国气象行业知名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必须在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强化行业特色,即强化气象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气象人才工作正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如人才总量与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矛盾日益加剧、气象基础教育与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要脱节、人才结构单一和布局不合理、基层人才队伍素质低、高层次人才和关键领域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队伍专业性差且地域分布不均,尤其是人才服务水平和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包括信息处理、产品制作、效益评估、用户需求分析等在内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能力相对薄弱等[1,2]。同时,就业市场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员工,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尴尬局面[3],如最新的国考50个冷门专业,大部分都是气象和地震局之类。究其原因是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这是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众多问题所致,归纳如下:(1)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不统一,忽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与企业需求错位;(2)所设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的对应性不明晰,不同培养层次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雷同,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衔接度不够;(3)行业标准与教学实践脱节,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实践则仅仅停留在案例分析阶段。研究表明,行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在课程,而课程体系或课程设置是提高学生业务能力的关键。目前行业院校现行课程体系缺乏应有的学术性、职业性和灵活性,不适应行业型人才培养要求。由此可见,改革、优化或重构基于气象行业标准的服务性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刻不容缓。在总结和提炼一线教师、专家、学者有关课程设置改革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公共气象服务)专业的具体实情,借鉴其他院校应用气象专业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调整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探索适合公共气象服务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调整、革新课程体系,构建具有气象特色的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2.基于行业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行业标准是连接专业课程内容与用人单位需要的能力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市场和行业企业对职业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有利于毕业生掌握專业核心知识和技能。把行业标准内容渗透到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和课程体系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满足社会、行业或企业对行业型人才的能力需求。基于行业标准构建的课程体系整合了行业标准中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兼顾了职业的实用性和职业发展性。融入了行业标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推动了课程体系的优化,让技能练习贯穿整个在校学习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在实践中加强业务能力的培养。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由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参与完成,尤其是校企合作[4]。同时,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构建能有效地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科研、实践能力,并能建立过硬的、开放的和敏捷的师资队伍。

3.公共气象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基于气象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与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流程:(1)通过对用人单位岗位的调研、毕业生的跟踪信息分析和论证,确定公共气象服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群;(2)对公共气象服务基础业务、公众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御、专业气象服务、应用气象教学科研等岗位分析,提取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主要工作内容;(3)选择与气象服务发展要求匹配的行业职业标准,确定各岗位的行动领域能力及要求;(4)明确自身在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确定适合区域行业发展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5)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及业务流程,把行业标准中的知识、技能要求融入教学任务中,转化设计学习领域的教学项目和任务,开发项目式专业课程;(6)由学校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制定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最后,值得强调的是构建过程要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而实施过程要保持人才需求调研的常态化,持续关注新的行业标准的出台和修订,及时优化课程配置及更新教学内容。

3.2基于气象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行业型高校课程体系应遵循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定位,这种能力体现在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能有效对接职业岗位的实践要求;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运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可见行业型高等教育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专业教育,因此课程体系应有自身特色。下面将重点介绍基于行业标准的公共气象服务专业教育体系构建中涉及的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

3.2.1课程设计

首先,针对气象服务人才职业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中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应渗透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每一个模块中。近年来,围绕气象业务、服务、科研和管理需要,气象部门及行业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气象标准化工作,初步建成了覆盖气象防灾减灾、气候与气候变化、农业气象、雷电灾害防御等13个气象业务服务主要领域的气象标准体系框架。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了市场和行业、企业对职业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有利于毕业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以“项目—任务—过程”的实施方法组织教学,创设形象的职业情境,使学生真正经历气象项目式工作模式。另外,邀请行业、企业的一线专家研讨公共气象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及实训基地规划建设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再者,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更新,且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基于行业标准的动态性,抓住气象服务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增设新专业新内容;摒弃过时或不实用的技术和教学内容,增补以往教学中反映不够或未涉及又实用的技术和内容,吸收气象服务学科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在保持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凸显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養,以适应科技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3.2.2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气象公共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全部开设课程的分工与配合及其之间的协调和补充。公共气象服务专业涉及多学科的课程领域,可采用如下思路构建基于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一线企业专家访谈确立基于气象行业标准的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进程等转化成学习领域,针对合并后的学习领域按照教学目标、实施序列、教学情境等内容划分学习单元,再划分成若干个学习情境,构建有利于学生核心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借鉴实训基地的教学经验,综合教学团队的教学成果、实训团队的实训成果和科研团队的开发成果,集思广益,形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要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统合,综合核心课程要系统,理论课与实践课并举,必修课与选修课平衡并有机联系。另外,为了更好地与行业人才需求接轨,学校还要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过程性课程,同时进一步优化目前已有专业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是为学生构建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拓宽应有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及基础应用工具的能力,涉及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体现气象服务交叉学科的特色,涉及气象、管理、法律、新闻等知识,主要包括微气象学、应用气象学、气象服务学基础、天气学原理、公共管理学、法学基础、新闻学等课程。专业课程主要由学科平台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等构成,培养学生从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业务和管理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包括应用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气象统计学、现代气象服务、生态环境气象学、统计天气预报、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公共气象服务概论、城市气象学、气象防灾减灾、污染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军事气象学、雷电监测与预防、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气象业务与方法、气象设备维护、市场营销学、客户关系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及图形处理等课程。实践课程要针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业务,通过实验、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全方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①“公共气象服务基础”业务实训使学生了解气象服务信息采集、发布的流程和平台,数据库的开发等;②“气象灾害防御业务”使学生了解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信息业务平台及气象服务效益的评估方法;③“决策气象服务”实践课使学生了解该环节中的产品特性、业务流程、工作机制、业务平台等;④“公众气象服务”实践课使学生掌握服务的分类、产品、业务流程、产品的加工制作方法等;⑤“专业气象服务”实训使学生熟悉农林牧渔、水文、海洋、交通、旅游、航空、卫生、能源等气象服务及其流程等。整个公共气象服务专业课程的课时分配比例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为3∶4∶8∶5为宜,也可适当增加设计类或实训课的比例[1]。

公共基础课程是在低年级主修的学位必修课程,以模块化的方式构建,强调专业的宽泛范畴。专业(或基础)课程是针对已经有初步职业取向的二、三年级学生而设计,在支撑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必修(或基础)课程基础上,分别为不同职业取向的学生制定该方向的专业选修(或基础)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宽地了解专业基础,结合职业取向灵活选择专业方向和特色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设计类(综合)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比重,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操作技能。实践课程是为高年级学生定制的以就业目的为导向的课程组,不仅培养天气会商、信息技术应用、设备运维等保障性能力,还培养业务开拓、产品策划及开发、情报处理等岗位生产性能力,可按13个气象业务服务主要领域进行“分流”培养,或者采取课程置换的方式选修培养。根据社会的需要,将学生分流到13个气象业务服务主要领域及继续攻读研究生等方向,各自学习一些较适用的课程,并安排从事相关的毕业课程实训。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高要求及气象业务部门气象现代化的需要,将气象专业从最初唯一的“天气动力”专业方向,扩大增加“自动化与信息处理”方向,将课程结构中的计算机系列课程做出进一步整合和更新,增加“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计算机接口与编程”、“气象数据处理与自动化”及“系统工程与决策”等[5]。同时,削减原天气动力方向的一些选修课程。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扩大应用或技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

3.2.3师资队伍

与气象服务标准相衔接的公共气象服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的新课程体系需要过硬的、开放的和敏捷的师资队伍做支撑。因此,打造一支既满足行业标准中的知识要求,又满足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刻不容缓。①鼓励教师“走出去”,采用公共气象服务部门对调岗位、基础气象站挂职、产学研合作、企业实践等形式,利用寒暑假进行短期培训、工作,体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实施和管理流程;鼓励教师开展教改科研活动,并在学生职业方向选修课程中体现。②通过“引进来”的方式,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的专职或兼职教师。这些企业专家把行业发展前沿、新技术新理论、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对员工综合能力的要求及职业核心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3.2.4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已从仅注重对理论教学的终结性评价转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评价,显著提高实践教学地位,以培养高素質技能型行业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特色得以充分体现。①基于“必需、够用”原则压缩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强调课程设计和模拟实训,强化实践教学[6,7]。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真实或模拟性实践情境,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②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侧重对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把学生的技能培养分配到各个学习情境中,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适应能力。③建立多方参与、多元考核机制。除了专家教授以外,用人单位、师生、家长等都可参加评价。考核对象由传统的知识考核转向实际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的考核。通过终结性、过程性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综合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交能力。校企共同管理顶岗实习工作,制订详细的顶岗实习计划和考核办法,按照行业标准进行考核评价。

基于“课内系统综合的实践技能训练和课外自助式开放实验”与“校内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拓展训练和校外实训”的有效结合,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创新实践”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让技能练习贯穿整个在校学习过程[8]。基于对气象服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要求,整合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构建起逐步培养各阶段对应能力的由必修实验(实践)和选做实验(实践)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岗位技能,设置6-9个训练项目,穿插在整个理论教学中,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为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按照工作任务,设置若干囊括多个工作学习领域和业务环节的典型项目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从行业标准的视角设计若干指导性选题或操作性强的实训项目,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多方共赢。

4.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初步构建出与行业标准衔接的开放式公共气象服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个层次课程体系,实现与岗位的紧密对接。同时,探索了气象服务行业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核心环节,为与行业标准无缝对接的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提供支撑。本研究所构建的公共气象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开发的、动态的教学体系,其中“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的课内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定岗实习实践体系,注重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并可随时按照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调整或重建。

参考文献:

[1]周显信,卢愿清.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培养与发展体系研究[J].阅江学刊,2012(2):56-60.

[2]王海君.我国高层次气象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2,104(4):5-8.

[3]杨艳.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嵌入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软件,2014,35(1):159-160.

[4]杨家鹏,阮富坚,黄海滨.高职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与行业标准衔接问题研究[J].广西教育,2011(9):47-48.

[5]谢应齐.面向21世纪努力探索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云南大学地球科学系气象专业教改实践初步小结[J].高等理科教育,1996,13(3):46-50.

[6]傅宁.航空气象实践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8(6):37-39.

[7]杨亚新.航海气象课程体系改革与立体化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17-19,47,94.

[8]朱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建筑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菏泽学院学报,2014,36(5):124-127,131.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考试招生课题(K-d/2015/01);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课题(CJY-20)。

猜你喜欢
行业标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近期发布的相关行业标准(2020年3月01日)摘选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关于《腹腔镜用穿刺器》行业标准的若干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16项新的涂料行业标准将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
钒钛磁铁矿行业标准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