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初探

2017-02-22 19:47王举胡友彬汪晋
文教资料 2016年26期
关键词:机制构建

王举+胡友彬+汪晋

摘    要: 文章针对气象水文专业岗位任职能力的实际需求,分析了学员必备的创新素质基础、意识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教育教学、制度规范、平台建设和考核激励等方面的一整套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个性化人才培养    创新性人才    机制构建

一、引言

创新性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而科学合理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如何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科学评估人才培养的质量,一直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聚焦到通过个性化培养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上。哈佛大学竭力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战略,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地选择专业研究方向,甚至在老师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交叉学科—jointconcentration和尚未出现的新专业—specialconcentration。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缺乏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机制。我国于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三个注重”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新理念,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清华大学稳步推进因材施教,搭建多样化的成才平台,全面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全面成长;北京大学则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构建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转变,通过个性化培养提升军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赢得新一轮军事竞争主动的核心。本文针对气象水文专业学员岗位任职能力要求既要兼备共性与个性、技术与谋略、科学与艺术、精确与模糊、原则与灵活等复合素质,又要有应对和处理复杂战场环境“精、急、难、变”特点的卓越能力为实际案例,探索如何通过个性化人才培养手段,以造就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新型军事创新人才。

二、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军队院校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岗位教育三大板块构成,各板块再由若干核心课程与非核心课程组成。在课程体系设计规划上,目前还缺乏前瞻性,紧贴部队需求的针对创新能力素质养成、紧跟技术发展及以学员为中心的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还不够鲜明,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有效的制度和管用的抓手偏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课程设置“统一化”与“同一化”倾向突出。

不同专业的同类课程设置“统一化”要求,不但不能彰显专业的特色,反而难以满足不同学科专业的个性化要求;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的“同一化”则具体表现在不同培养层次的课程内容趋于一致,课程难度偏大或偏小,内容针对性不强。

2.缺乏与课程体系配套的体系化的创新能力拓展平台。

虽开展了零散的课外综合训练和自主实践环节,但形式、手段和内容均较为单一,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完备的个性化培养机制,缺乏行之有效的能够与课程体系配套的培养创新能力的个性化拓展平台。

3.构建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综合考核和评价体系,因材施教,增强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

目前虽在培养方案、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框架性地考虑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需求,但对气象水文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缺乏具体的适应性谋划和细节实施设计,需要突出对个性化和创新性能力素质的评估机制,构建有效、系统的和客观公正的质量评估体系。

三、构建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紧紧围绕强军目标,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及完成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为目标,迫切要求院校培养有特殊的体能、技能和智能的军事人才,适应非接触、非线式作战样式的需求,打破人才培养仅满足“第一任职”需要的育人观念,在实践中进行有益的探索,提出一些措施和方法。充实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力争在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走出一条路子,提高气象水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按照“一线两化”的思路展开个性化创新教育研究,其中“一线”是指将紧紧围绕提高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主线进行研究探索;“两化”是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平台和系统化的评估保证体系。以军队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为总目标,综合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和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理念,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质量评估体系等环节入手,通过调研、分析、综合、建模、论证、设计和应用实践等方法,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实施规范。

1.凝练个性化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以学员为本,面向军事斗争需求,对影响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平台、任职能力、竞争意识、身心素质、学习与创新能力等环节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分层次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搞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充分发挥教研团队的合力,因材施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设计与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实施规范。

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岗位教育三大板块相互融合和板块内核心与非核心课程相互支撑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按项目管理方式全面规划课程体系与实施规范。

在课程体系的内容配置上应增加专业导论、课程导学等指导性课程,从知识的整体性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员不仅掌握具体知识,更要了解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模式的选择直接决定教学效果,要发挥教学小组或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在深度和广度上审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营造第二课堂的育人氛围,构建个性化培养的创新拓展平台。

贴近学员,面向岗位任职和未来发展,努力增强第二课堂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有效固化课堂教学效果,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日常专业训练,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营造学员日常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浓厚氛围,常态化培养学员的专业素质。为进一步磨炼学员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员具有适应岗位任职和发展的专业素质,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一系列重点专项训练,建立与课程体系配套的系统化的个性化培养的创新拓展平台。课内教学活动和课外专业拓展活动两条线并发推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让学员根据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自主学习,自我提高。

4.面向过程,跟踪问效,建立全程业务指导机制。

在现有“导师制”的基础上,强化机关、教研室、学员旅(队)联动的育人机制,及时沟通学员学习情况,逐个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要求在教员和学员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将个性化培养过程分解为多个阶段性的目标,实施目标管理,发挥“导师组”的跨专业跨方向的优势,在严密有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合力,统筹监控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更好地适应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要求。

5.构建与个性化人才培养相配套的质量评估体系。

建立包含知识、能力、创新、成果和发展的五维综合测评体系,主要从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组织保障、资源配置、培养教育体系、过程控制、教育监督及质量文化等方面全面衡量个性化培养机制,建立长效的激励评估体系,全面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

四、结语

近几年的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均收获了成果。学员的创新意识、能力得到了彰显,教员的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提升,充分激发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突破课程体系相对封闭固化、系统性及引领性不足的藩篱,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質,规范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个性化培养方式及人才质量的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宝印,徐维清,张艳,郝彤亮.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

[2]王柯敏.当前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

[3]董泽芳,何青,等.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

[4]程翠玉.加强校园学术文化建设促进创新人才成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8).

猜你喜欢
机制构建
上海合作组织亟待完善贸易投资便利化机制
风险社会治理下网络理性参与机制构建
单位组织管理中激励机制探究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构建探究
江西城乡就业结构优化的机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