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背景下电大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应然与实然

2017-02-23 03:48陈艳莉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职业培训

陈艳莉

(常德广播电视大学,湖南常德 415000)

终身教育背景下电大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应然与实然

陈艳莉

(常德广播电视大学,湖南常德 415000)

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践行者,电大教师的主体性发展水平是影响终身教育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终身教育背景下电大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应然与实然,并就如何从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推动力两个方面入手,探究将实然转变为应然的具体策略。

终身教育;电大教师;主体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电大教师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践行者,其自身发展水平成为终身教育事业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以往我们往往将教师的发展狭义地理解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发展,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主要指教师在其职业发展中,主动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探究和自我修正,实现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获得职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教师的主体性发展强调教师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觉性、能动性和主动性,是教师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当前大力发展终身教育的背景下,电大教师如何培养持续学习、不断提升的能力,自觉实现个体人格与精神品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核心所在。

一、终身教育背景下电大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应然

(一)具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

从哲学角度来说,人的主体性发展主要是指人的自我理解、自我认同、自我相信和自我超越的生命过程。教师的主体性发展应该建立在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之上。电大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终身教育事业,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知识经济时代下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是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电大教师应该自觉强化职业认同感,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是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值得自豪的职业。

(二)培养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效果的主观判断和感受,是教师信念的核心,也是影响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关键因素。电大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这一认知和信念对其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其对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克服困难的坚韧程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电大正处于从成人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许多复杂情况和棘手问题,电大教师必须培养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

(三)树立发展终身教育的个人使命感

教师的个人使命感是教师主动承担教学任务、担当历史责任、促进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是教师从“小我”转变为“大我”的重要表现,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电大教师应当自觉承担起发展终身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主动从舞台边缘走到舞台中央,成为推进终身教育发展的重要角色,自觉提高创新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在发展终身教育事业的实践中贡献力量,实现自我价值。

二、终身教育背景下电大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实然

(一)职业身份迷茫

由于近年来招生规模迅速扩张,再加上成人学历教育市场的不良竞争,电大的办学声誉和教师的职业认同度陷入低谷。电大教师觉得自己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不高,没有获得作为高校教师应有的尊重,容易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对自己的职业身份感到迷茫,缺乏职业自信,无法从职业生活中获得安全感和愉悦感。

(二)追求主体价值的意愿消退

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主体价值,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基本需求。但电大教师由于工作内容的行政化成分偏多,教学的主体地位无法凸显,加上自我效能感低下,因而对个人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怀疑,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无用功”,对学生的成长、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甚微,在工作中很难产生成就感和获得感等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因而对主体价值的追求意愿逐渐消退,积极投身工作的热情与动力也随之消弱。

(三)自我成长意识缺失

由于工作内容繁琐,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电大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许多电大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淡薄,满足于按部就班的完成日常工作,有的甚至存在“混日子”的心理,对自我成长和职业发展毫无规划,缺乏终身学习理念,改革和创新意识不强,职业和专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三、终身教育背景下电大教师主体性发展实然向应然转变的策略

教师的主体性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的主体性要想保持持续稳健的发展,既需要自身强劲的内部驱动力,又需要环境的外部推动力,内外结合,才能构成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培养电大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内驱力

1.引导电大教师重塑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理想。电大教师首先要理性地分析自己的终身教育使命,正确认识终身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看到终身教育事业发展的光明未来,重新树立起对职业的认同和热爱,才能充满激情、自信和活力。其次要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作出科学的规划,才能保持较高的职业发展热情,在困难面前过滤掉消极情绪,坚守职业发展信念,激发主体发展的内在潜力。

2.鼓励电大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电大教师要结合终身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学校发展需要和个人的实际状况,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制定阶段性发展计划及具体的发展策略和方案。教师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二是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三是目标的制定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又要考虑到现实的可行性,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四是实施的步骤一定要具体、细化,并且要分阶段,既要有近期目标,又要有长远目标,既要有短期计划,又要有长远规划。

(二)构建适应电大教师主体性发展的环境

1.建立终身学习机制。各级电大要建立教师终身学习和培训体系,倡导终身学习理念。要保障教师培训经费,将培训经费预算单列,实行专款专用,并确保每年不低于一定比例的增长。

教师的培训工作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要有整体性、全程性和阶段性的培训规划。对教师培训阶段可按时间顺序分为入职前、新入职期和后续发展期三个阶段,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阶段的培训目标和培训方案。入职前的岗前培训以职业生涯教育和教师基础教育为主;新入职期以教育教学技巧和学校文化认同为主;后续发展期以专业提升、教学和科研的融合为主。不同阶段的培训既要各有侧重,又要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统一整体;既要大力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又要避免学历和职称的获得成为教师学习教育的终点。

教师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主体性发展为本,突出受训者的主体地位。多采用研讨沙龙、工作坊等任务驱动的项目研修式学习,让教师从“被动受训”到“主动研修”,着眼于强化教师的自我探究、自我反思和自我反馈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自我成长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将培训效果转化为促进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2.完善评价激励机制。首先,要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要综合学生、同行、学校领导、上级组织等评价主体的意见,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每个教师的教育背景和气质特点决定其会在不同领域发挥各自的专长,如果将评价内容局限于某一方面,必然会挫伤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评价内容应尽量涵盖教师的品德素养、学习能力、教学工作、科研水平、创新意识、招生情况、服务态度、工作纪律、信息化应用水平等各个方面。三是评价方式多样化。要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以及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合理确定不同的评价方式。既要有形成性评价,又要有终结性评价。既要反映教师的工作成果和工作实效,又要突出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努力程度,客观评价教师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成长和不足,唤醒教师的自我成长意识。四是评价结果多元化。评价结果既要有表彰奖励,又要注意发现问题。对于教师的付出和成果,要通过评奖评优的方式给予肯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与教师沟通,帮助教师更好地反省自我,从而促进教师的主体性发展。

其次,要引入良性竞争的激励机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通过竞争实现进化,教师成长也需要竞争。目前电大教师大多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因此学校要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人的需求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将教师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非物质需求。一方面,要通过薪酬激励来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学校要进一步完善薪酬分配制度,通过可量化的货币或物质性奖励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激励。要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制度, 制定“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办法, 使教职工的收入曲线与能力、贡献曲线相符,从而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另一方面,要通过精神激励满足教师的非物质需求。教师的非物质需求包括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主要通过奖励、荣誉、机会的获得等不可量化的精神激励来满足。精神激励可为教师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薪酬激励所不能给予的自我认同感,从而激励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1]季晓华.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部困境及其策略[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3):140-142.

[2]岳格妮.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青年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2):145-147.

[3]伍叶琴.成人教育视域下教师发展的结构表征——基于教师叙事的视角[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

[4]杨泉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责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3).

[5]程革.基于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的教师角色转换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6]焦彩珍.论基于主体性建构的教师发展[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TheIdealityandtheRealityoftheTeacher'sSubjectivityDevelopmentin
Radio&TVUniversitiesintheBackgroundofLifelongEducation

CHEN Yan-li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subjectivity is the core and the source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While life-long education is becoming the trend of the modern education, the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in the Radio & TV Universities become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uccess of life-long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deality and reality of the teacher's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in Radio & TV universities in the background of lifetime education. And it explores how to transform reality to ideality through internal driving force and external driving force.

life-long education; teachers in Radio & TV Universities; subjectivity

2017-05-08

陈艳莉(1981— ),女,常德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G728

:A

:1009-5152(2017)03-0008-03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职业培训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职业写作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我爱的职业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