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生活者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建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础研究

2017-02-23 20:12王书明
关键词:人类价值评估

王书明,黄 敏

·生态文明建设·

专家、生活者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建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础研究

王书明,黄 敏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给生态系统服务、产品,以及生物多样性确定经济价值,有助于引起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二是认为简单地估计生态系统服务和产品的价值是有误导的,会使人们忽视生态环境不可估量的非经济价值。从生活环境主义的视角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第一种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价值研究可以让人们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促进环保政策的制定;而第二种观点指出的价值研究技术视角和方法的局限也确实存在。从生活环境主义出发,可以将二者协调起来,以生活者视角弥补技术专家视角追求单一目的合理性的不足,谋求人类生活与自然生态的共生之路。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要树立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观;环境政策的制定要重视居民利益与居民选择;环境问题的解决要发挥生活智慧的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服务;生活环境主义;生活者视角;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是否应该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各种产品确定一个经济价值,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认为,估算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关注,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但是,技术专家视角下的价值研究存在明显的局限,对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和评估,还要从生活者视角出发,重视生态系统的非经济价值,重视居民利益和生活经验,以便于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理解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价值,以利于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协同进化。

一、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争论

对于是否应该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与产品定价,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认为应该对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依赖其的各种产品进行价值研究;第二,认为简单地估计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有误导的,会使人们仅关注经济价值的重要性,而无视生态环境其他不可估量的价值[1]39。本文从生活者视角肯定各自的合理性,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量化探索

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人类所依赖的生态服务,无数生物参与复杂的生态网络,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生态环境难以估值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得不到与其他更容易估价的项目的同等重视。为了使生态环境保护引起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和支持,一些学者积极探索生态系统服务和产品的价值研究。科斯坦萨等人根据土地覆被把全球生态系统划分为15类生物群落,把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划分为17种主要类型,并综合应用多种评估技术对每种生物群落单位面积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认为如果自然界免费益处的重要性能够以经济的方式被充分定量,那么政策的决定会更好地反映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2002年联合国发起组织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在全球典型区域调查和系统模型评估等基础上,从社会安全、物产服务、健康保障和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2]。张彪等人从人类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功能属性的差异,建立了基于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三类十二项,即物质产品、生态安全维护功能和景观文化承载功能三类[3],对于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或经济收入水平下,开展人类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这些思想理念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具体的生态服务系统的服务价值开展研究。薛达元等人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直接实物产品、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及非使用价值(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等的年总经济价值约为73亿元[4]。青海三江源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赖敏等人对其开展生态恢复过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在构建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择生态工程前后两个时间段(2000年和2008年),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和对比分析,得到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表明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有显著作用[5]。隋磊等人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建立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对近10年海南岛森林、湿地、淡水和草地四类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四大类共9项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全面的动态评估[6],认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不仅呈现了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而且对实现海南岛生态服务价值动态监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进行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对单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方面,程磊磊等人系统地梳理并评述了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相关研究,指出荒漠生态系统在防风固沙、保育土壤、调控水资源、固碳释氧、保育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认为科学评估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干旱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促进干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李京梅等人针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构建了海洋生态资本价值的结构要素及其评估指标体系。将海洋生态资本价值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存量价值和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通过进一步的细分找出对应的评估指标。他们认为开展海洋生态资本价值评估,才能定量地掌握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为海洋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海洋生态损害的补偿与赔偿提供技术支持[8]。赵海珍等人对拉萨市达孜县的山地灌丛草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在一个较小尺度上对其生产产品、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涵养水分、维持营养循环等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进行了评价,为拉萨河谷地区山地灌丛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及其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9]。在一个能源匮乏的未来,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将在支撑人类经济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作用,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对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区划分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的批判

随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在环境政策制定中的广泛应用,一些学者对此也发出了反对和质疑的声音。首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无法为很多环境影响估值,即使那些环境影响在定量形式上是可以预测的。比如,工程师可以计算由于建造大坝造成的下游洪水的减少,生物学家可以预测洪水减少可能造成的河水物种的灭绝,但是无法计算出灭绝物种不可量化的价值。不仅如此,生态系统服务和产品的价值研究鼓励了政策制定者关注可以被测量和量化的东西,尤其是金钱方面的东西,而没有注意到那些巨大的无法轻易评估的问题。马里诺·加托等人指出,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和产品价值的方法都是以经济价值为基础的,即基于当前世界市场的货物贸易价值的单一尺度,从而错误地表明了关于重要环境影响的复杂决策可以建立于单一的经济价值尺度[1]40。因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所估算出的价格不能反映出社会公正、环境服务、自然资产或者人类健康的真实价值。

其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存在着缺陷。一些经济学家指出条件价值评估法存在概念上的问题,并影响分析结果的有效性。第一,每个人对于“存在”价值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对有些人来说很珍贵的生物物种,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价值;第二,研究中所选参照组的成分不同,人们的经济水平和支付意愿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大不相同;第三,条件价值评估法所构建的模拟市场上的条件不是真实的,模拟一个生物多样性按单位买卖的市场则是不可能的。弗兰德认为,条件价值评估法试图创造一个“基于心理学(意愿)和意识论(支付需要)的虚幻的选项,来反映对环境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供应之间的平衡”[1]54。旅行费用法由于其使用的数据是研究者根据统计调查的数据构建和转换而得到的,此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主观任意性。旅行费用测度中的内生分层、抽样误差、时间机会成本的计算、多目的地之间的费用分成等问题,需求函数估算中的多重共线性、内生性、函数形式的选择等问题,旅行费用法各种模型的适用性及选择问题等,都是对该方法实践应用的争议焦点[10],故而应用旅行费用法对旅游资源价值进行评估需要特别谨慎。

最后,反对生态系统服务和产品定价研究的更本质的原因是,认为生态系统服务和产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是不能被合理定价的。对许多生态系统服务来说,根本没有技术替代的可能,而且许多生物物种的生态贡献是不为人知的,它可能一直不被人所知,直到物种灭绝。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服务,而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比如污染净化、水土保持、洪水控制、传粉等,是没办法用金钱衡量和购买的,它们是无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方法对于环境政策的制定是一种排他性的方法,没有考虑到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科技、文化等其他价值。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贴上先验价签的行为,会阻碍人们估计环境剥削开发的价值。

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但量化研究基于技术专家视角,存在着追求单一目的的局限性,需要从生活者视角进行补充,运用生活者的智慧来挖掘生态系统的更高价值。

(一)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交往互动存在着不同的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区分。生态中心主义把自然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不同于人类社会的自然系统,往往将二者分别看待,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偏向于将人类活动从“自然”中抽出,对自然实行严格或半严格的隔离保护。在这种类型中,为了保护自然,人类与自然的互动被严格限定,例如将某地区设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保护区内禁止人类居住生活,被圈围起来的自然环境基本上没有人类活动的干预,“纯粹的自然”得到了保护。第二种,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区分。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界限意识处在中等水平的类型,人们可以接近一些湖泊沼泽、田园地带、海岸线等公共领域,而这些公共领域是受国家委托管理的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而干预自然的做法[11]。第三种,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积极融合。这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界限最弱的类型,让自然嵌入到生活中来,积极地在加工利用自然的同时,维护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日本的城镇建设就呈现出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紧密关系,通过对居住地区的改造,不仅保留了良好的自然环境,还增加了地区发展的活力。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将自然生态系统排除在人类社会系统之外并不现实,特别是随着工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不断增大,所以要在理论思维中和实践上打破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做到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有机融合,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有机融合。

(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的合理性

运用价值评估模型等技术手段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对生态系统的各种服务功能进行价值估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条件评估法、内涵定价法、旅行费用法等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对于评估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确定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以及其与人类生活利益的紧密性具有较好的有效性。然而,普通民众没有专业科学知识去认识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需要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指导,环境政策的制定也离不开技术专家的参与。生态系统服务量化研究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和产品,以及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估算,得到一个确定的价格,即使它只是区域生态环境部分服务价值的保守估计。通过量化分析得到的研究结果以货币金额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生态系统服务的部分价值,也可以让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了解到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紧密联系,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和产品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研究有助于人们从直观的量化的方面认识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为人类更好地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类生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提供了直观的可理解性。

(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的局限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下,运用专业技术手段进行的研究。价值量化的局限不仅在于科学研究本身和研究方法的缺点和不足,比如研究对象的不可交易性与不可逆性、研究方法的准确性问题等,注重技术手段和科学程序的技术视角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通过量化评估得到的研究结果在应用于环境政策的时候,技术专家视角的不足便体现出来。以河流治理为例,为了确保河流顺畅泄洪,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将河道裁弯取直,或者对河床和河岸进行水泥加固,以便雨水可以及时流走。但是经过水泥化的河流阻隔了河流附近居民的接近,居民与河流的距离加大,居民对河流的关心、维修和养护就减少了,会出现将生活污水排入河流的行为。技术专家将河道裁弯取直或水泥加固的结果就是满足了排洪的目的,却导致了河流自然景观的破坏以及河水清洁度的下降[12]110-113。不仅如此,对河流的人工改造还会产生二次灾害,河道裁弯取直使得原本可以缓冲洪水的弯道消失了,改造后的河道会直接承受洪水的巨大冲击;河床、堤岸的水泥固化会阻碍水循环和土壤净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循环的不协调,出现种种生态问题。专家们考虑问题往往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基于科学技术的合理性,他们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确实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考察和处理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技术专家视角也存在局限,科学研究追求的单一目的性忽视了生活本身的多样性,科学技术立场忽视了生活者的立场,专业技术研究结果忽视了当地居民世代相传下来的对生活经验总结得出的生活智慧。人类生活与自然生态系统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不能只从技术专家的角度,不能只追求单一目的合理性,还要站在生活在环境中的人的视角,在治理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运用生活者的生活经验与智慧来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发展。

三、生活者视角下的环境治理

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环境治理保护的关系时,生活环境主义强调从生活者的角度出发,重视生活者的智慧,主张从当地居民的生活历史和生活取向中,寻找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对策。

(一)融入生活环境主义价值观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协调受制于经济发展阶段和人们对环境价值的认知程度[13]85-90。在工业社会早期,人们片面追求物质增长、科技发展和收入提高,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意识较弱,这一阶段的发展属于生活物质主义。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的意识不再热衷于单纯追求收入的增加,转而开始注意环境价值和生活质量。在对生态环境问题根源和解决对策的反思中,生活环境主义作为一种应对环境问题的思想出现在人们面前。在该理论提出之前,人们对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持两种观点:第一,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但环境问题最终是可以通过技术革新和国家制度来解决的,即“现代技术主义论”;第二,主张维持生态系统,保护环境,通过严格控制人类活动,减少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即“自然环境主义论”的观点[14]18-24。生活环境主义与“现代技术主义论”和“自然环境主义”不同,它强调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纳入生活中,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达到对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最终实现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该理论提出看待环境问题要从生活者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现状出发,提炼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答案。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妥善制定环境治理对策,用生活环境主义替代生活物质主义,成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将环境善治放到优先位置。

(二)从居民的利益出发制定环境政策

多个社会主体的利益权衡,影响着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的制定。政府、技术专家、项目专家、企业组织、当地居民等都可能成为利害相关者。从生活者视角看,政策制定者应将居民利益视为关键,考虑居民想要发展的愿望,尊重居民要求发展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应该如何进行环境保护[12]110-113。经济发展可以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进步。但是一些工厂的建立运行,往往又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环境政策的制定不能只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不能仅仅依靠科技专家的估算和考量,而是要更多地考虑当地生活者的意愿,尊重居民的选择权。居民可以先了解工厂及其产品的环境危害程度,并据此选择是否接纳工厂的建立;如果熟知当地自然和生活方式的居民没有选择权,或者不认同的话,即便制定出从自然科学方面来看是完美的生态系统保护政策,人们也不会由衷地支持政策的实施,结果这些政策只会成为空谈[15]。居民的生活与当地环境的状态紧密相连,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居民会主动、积极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一旦有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健康生活的事情,他们会主动采取行动保护自然生态,努力改善环境。居民自发选择环境保护行为所带来的效果要比政府强制执行和大力宣传教育的结果好得多。环境只有与生活相连、为生活所用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护[13]85-90,因此,环境政策的制定要重视居民的利益,尊重居民的选择。

(三)环境治理要重视生活智慧的应用

生活者视角主张在进行环境治理、解决环境问题时,要重视当地生活者的生活习惯、生活体系和生活实践,挖掘当地居民的生活智慧和生活经验,总结出适合当地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的方法。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主要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通过技术手段与创新,减少环境灾害,治理环境污染。事实上,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人类生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性[14]90,虽然科学技术确实为一些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专业的方法与对策,但环境的治理不是仅靠技术进步就能完全解决的。专家视角基于合理主义和机能主义,目标往往是单一的,技术专家为了单一目标采取的行动会影响生活者多种生活需求的满足,反而激起生活者的反感,起不到保护环境的良好效果。环境毕竟是当地生活者的环境,一切问题的解决处理应遵循当地居民的立场和看法。当地居民对当地环境情况的熟悉度最高,他们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紧密,生活者的生活智慧与经验可以为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保护提供更加贴合当地实际的支持。当地居民的生活智慧可以弥补自然科学方法的不足,从地方自然结构和生活结构相适应的角度,对环境进行更有效的治理。

结 论

通过量化估算生态系统各种服务和产品的价值,使得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可以更直观、更简单地了解生态系统的价值,以此制定政策更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基于技术专家视角的量化研究,忽视了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生活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在处理环境问题、制定环境政策的时候,不能只关注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量化结果,忽视在环境中生活的人的立场,还应该从生活者的立场出发,将自然纳入到生活中,运用生活者的经验和智慧来协调既要保护自然又要利用自然的矛盾。环境的治理要正确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生活者是环境保护的最高主体,生活是实现环境治理的重要机制,生活智慧是实现环境治理的重要社会支持。环境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重视生活者的智慧,从当地居民的生活历史经验中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答案,最终实现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1]THOMAS A.Easton.Clashing Views on Environmental Is⁃sues(14thed)[M].Dubuque:McGraw Hill,2012.

[2]李东.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9-64.

[3]张彪,等.基于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6):64-67.

[4]虞依娜,彭少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0,(9):2246-2252.

[5]赖敏,等.生态建设背景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J].山地学报,2013,(1):8-17.

[6]隋磊,等.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J].资源科学,2012,(3):572-580.

[7]程磊磊,郭浩,卢琦.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13,(1):281-287.

[8]李京梅,等.海洋生态资本价值结构要素与评估指标体系[J].生态学报,2010,(23):6331-6337.

[9]赵海珍,等.拉萨河谷山地灌丛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以拉萨达孜县为例[J].草业科学,2010,(12):27-31.

[10]董雪旺,张捷,章锦河.旅行费用法在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中的若干问题述评[J].自然资源学报,2011,(11):1983-1997.

[11][日]鸟越皓之.环境社会学: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M].宋金文,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6.

[12]王书明,张曦兮,[日]鸟越皓之.建构走向生活者的环境社会学——鸟越皓之教授访谈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13]包智明.环境问题研究的社会学理论——日本学者的研究[J].学海,2010,(2).

[14]宋金文.生活环境主义的社会学意义——生活环境主义中的“生活者视角”[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5][日]鸟越皓之,闰美芳.日本的环境社会学与生活环境主义[J].学海,2011,(3):42-54.

Research on th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the Sei-Katsu-Sha Perspective—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WANG Shu⁃ming,HUANG Min
(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There are two viewpoints on the value study of ecosystem service:First,pric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products,and biodiversity is considered to contribute to raise concern abou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policy-makers and general public;Second,it is assumed that simply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products is misleading and will make people ignore the immeasurable non-eco⁃nomic valu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is paper adopts the proposition of living environmentalism,con⁃sidering that,the first viewpoint of the value study of ecosystem service has a certain rationality,value re⁃search can make people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natural ecosystems and promote the form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while the limitaions of the perspective and method of value research what the second view pointed also exist.From the living environmentalism,we can make the two viewpoints coordinate,using the Sei-Katsu-Sha perspective to make up the deficiencies of pursuing the rationality of a single purpose from technical experts,and to seek the symbiosis road of human life and natural ecology.Th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ould establish the values of symbiosi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the form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 and choices of the residents.The s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hould adopt life wisdom.

ecosystem service;living environmentalism;Sei-Katsu-Sha perspectiv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C911

A

1009-1971(2017)04-0105-06

[责任编辑:王 春]

2017-04-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范式研究”(15BSH03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环渤海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路径研究”(13YJA840023);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山东半岛蓝黄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2BSHJ06)

王书明(1963—),男,山东蓬莱人,社会学所所长,教授,从事环境社会学与环境政策研究;黄敏(1990—),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环境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类价值评估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