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美文学的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7-02-23 13:21何九红
文教资料 2016年29期
关键词:劳伦斯现实意义文学

何九红

摘    要: 英美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个中心,至今影响很大。本文以D.H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为例,分析英美优秀文学的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探索其重要价值。

关键词: 文学    普遍意义    现实意义    劳伦斯    人性异化

1.引言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英美文学作为众多文学里的两个中心,在西方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至今仍保持着世界性影响。英国文学为读者输出了英文圣经、莎士比亚、弥尔顿、浪漫主义诗歌;十八世纪以来的现实小说历史性影响强大而深远;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出现了哈代,二十世纪有乔伊斯、劳伦斯、伍尔夫、格林等大家,现代小说在此发端;英国文学至今仍在发展,还富有创造力。美国文学走过了对欧洲主要是英国文学的模仿到创造独立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美国文学的阶段,历史虽然短暂,却出现了许多有世界影响的作家:爱默生、梭罗、惠特曼、杰克·伦敦、海明威等,尤其在二战之后,美国文学的崛起影响更广及全球。

2.英美文学的普遍意义

英美文学的魅力到底在哪里?让广大读者产生共鸣,为之倾倒,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直到今天?

其实从优秀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善、美,看见假、恶、丑;看见文学的教育作用;看见文学与真理总是休戚相关;看见美与道德息息相通;看见把自我从罪恶中抽出得到升华;看到英美文学能把人生中琐碎平凡之事与严肃崇高之事有机结合起来,使读者获得崇高感、归宿感,得到一种信仰;看到英美文学总在不断探索关怀人类整个命运和世界前途,体现了人文价值;还可以看到它所表现出来的终极关怀和世俗关怀。总之,通过英美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自我与文学的联系;感性与理性的联系;想象与现实的联系;瞬间与永恒的联系;中西文化的交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与神性的关系等。换言之,正是英美优秀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意义让他们永葆青春活力。

3.从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看英美优秀文学的普遍意义

以英国作家D.H劳伦斯早期的代表作《儿子与情人》为例,看看它是怎样具体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看看人性的荒原,看看它有着怎样的普遍意义。

戴.赫.劳伦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西方现代文学流派的先驱,伟大的英语作家之一。

写于1913年的《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小说创作史上第三部长篇小说。《兒子与情人》中最关注的并非某个人的故事,也非某个阶段的特点,更非某个母亲与其儿子畸恋的悲剧,而是整个人类的命运,这正体现了它的普遍意义。劳伦斯的时代是一个新旧更替的年代,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代替旧的农业国的时代,上升的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给大英帝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繁荣,也在英国人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那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是那么虚假伪善,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是那么尖锐剧烈,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和温暖,为现代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工业化是怎样产生出一批批没有感情,没有个性的人。《儿子与情人》正是劳伦斯细致观察和苦心思索的结果。通过莫瑞尔一家两代人的悲剧,作品充分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萎缩,以及灵魂和肉体的分裂,无情揭露了现代文明恶杀人性、异化人性的一面。这部作品中主要人物在精神上或在感情上要么残缺不全,要么扭曲变态,都是这个冷漠无情的现代社会的牺牲品。小说中父亲莫瑞尔年轻时对生活充满热情,可惜这份热情连同他对家人的一腔柔情很快被工业主义这部机器和理性主义这个魔鬼消耗殆尽。前者是他在煤矿的主子,即沉重地压在他背上的机械化世界,后者是他在家庭中的主子,即妻子对他在道德和精神上无休止的苛求,两者都不妥协,他们联手将莫瑞尔这个朝气蓬勃阳刚气十足的男子汉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变成了一部为资产家挖煤、为一家人挣钱的机器。莫瑞尔太太虽是个聪明自负的女人,却不是个幸福的妻子,更不是个成功的母亲,对丈夫失望之极,她力图从儿子们身上找到补偿。大儿子威廉,一个在伦敦工作努力向上的青年,表面上死于一场肺炎,实际上夭折于一场无能为力——无力使自己从母亲牢牢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无力适应外面纷繁复杂的成人世界,他在母亲为他精心设计的远大前程和自己对一个轻浮女人又爱又恨的关系之间进退维谷,无力自拔。保罗的肉体虽然没有死去,但其心灵却早已被母亲变态的爱扼杀于萌芽之中。他没有自我的存在,没有生存的欲望,无论他追求什么、向往什么或者要干什么,都是为了迎合母亲的种种愿望,满足母亲的种种要求。母亲的畸恋从小便在他心中插下了病态的种子,使他长大后无法真正爱上一个女人,就连莫瑞尔太太本人也在保罗身上看见了死亡的影子。她知道他将活不下去,他对自己的痛苦、对自己的生活及本身都是那样令人心碎地不以为然,这本身就是一种慢性自杀、小说中令人难忘的最后一幕,保罗被描写成一个被生活所抛弃的人,一个对死亡无限眷念、对生活充满彷徨的人。莫瑞尔太太在毁掉丈夫和儿子的同时也毁掉了自己,也许是出于报应,她最终死于癌症。整个小说充满着死亡的气息,弥漫着冬的寒冷和萧瑟。如果说艾略特的《荒原》反映了现代文明中西方社会文化和精神的颓废的话,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则揭示了现代文明中人性的荒芜。它为我们展示了另一个荒原——人性的荒原:这个荒原满是凄凉和衰败的景象,由于缺乏真情的阳光,人们的灵魂在这里扭曲、枯萎;因为缺乏爱、温暖,人性的花蕾不待开放便纷纷飘落。

面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化紧张进行的时刻,劳伦斯感到困惑,他通过保罗之口强调了这种思想,即只有完全地放松自己,遵循原始的本能,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下,人才能从现代文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本能恢复生命的活力,才能重新与太阳、地球、宇宙、人类、自然和家庭建立充满活力的有效联系。

4.从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看英美优秀文学的现实意义

如果说普遍意义是最吸引世界读者的原因之一的话,那么在当代,在中国有着怎样的作用呢?依旧以《儿子与情人》为例看看它能给当代世界读者以怎样的思想启迪,看看它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看看它能给中国当代社会、当代中国大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劳伦斯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过渡的转型期。一方面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的观念及道德为风尚日益衰落;一方面物资资料高度繁荣,另一方面精神生活极度空虚。西方社会可以说处于异化的时代,异化这一西方工业文明的伴侣渗透到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中。劳伦斯察觉到了社会的问题,因而在他的小说中给我们传达了这种无所不在的异化感。《儿子与情人》中保罗身心分裂,这个“英雄”是二十世纪初西方畸形社会里孕育出来的畸形儿,在他身上集中了从母体带来的种种病症:精神苦闷,神智失常;行为变态,心理病态。二十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至今许多根本矛盾没有解决,如今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科技发达、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感到困惑、焦灼、不安、浮躁,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形形色色的当代人都在拼命追逐金钱权力,追求物质享受,追求所谓的“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人们感到非常孤独。人格异化,精神残缺,自由、平等、博爱等传统观念淡化,人们普遍感到精神空虚,所以,劳伦斯当年揭示“异化”的系统性思维和宏观视野,直到今天也不失其认识西方社会的现实意义。其一,劳伦斯认真探索了让人性荒原重现生机的途径,他对生命本质的重现,对人类天性的强调毫无疑问将有助于當代读者对西方社会的思考,使读者从中能得到有意义的启示、鞭策。为此,劳伦斯开出了用柔情和性爱淑世救世的拯救之方。其二,我们解读《儿子与情人》,发现其具有很大的社会认识价值。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控制“异化”的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做保障,从而有效地剔除资本主义的一切消极影响。我们有理由自信在市场经济和建设工业文明进程中会把工作做得更好,认清西方所犯的错误。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恰恰为当代中国读者提供了了解西方世界曾经所做的错事一个窗口。当代如果我们能再读读劳伦斯的作品,就会从直观上加深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就能将自己的路走得更好。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全球化的影响,因此引导他们阅读世界名著,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还能增强学校的德育、智育教育的效果;加强制度自信,学会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甚至个人与自己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劳伦斯作品的现实意义。

5.结语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探索不仅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还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社会。总而言之,读者若能从英美文学作品中获得收获,便实现了它寓教于乐的作用,发挥了它的价值,体现了它的普遍意义与现实意义。这样的文学作品当然魅力不减,成为名著。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英国文学史[M].商务印书馆,1996.

[2]刘保瑞等.美国作家论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3]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M].北京:外语教学与出版社,1982.

[4]莫言.在法兰克福“感知中国”论坛上的演讲.2009.

[5]李晓霞.劳伦斯笔下的世界异化[J].唐都学刊,2005.

[6]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劳伦斯现实意义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我与文学三十年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