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即兴弹唱中演唱音准问题的解决策略探究

2017-02-23 11:54赵亚男
艺术评鉴 2016年23期
关键词:音准

赵亚男

摘要:音准是即兴弹唱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即兴弹唱能力来看,有很多学生在“唱”时不能保证音准正确,对“音准”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重视。本文从目前幼师弹唱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影响音准的要素,从音准感、歌唱状态、心理素质、弹唱协调四方面提出纠正音准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即兴弹唱 音准 音准感 弹唱协调

幼儿歌曲即兴弹唱是幼师必备的一项重要岗位技能。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即兴弹唱作为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技能课程,对学生“弹”“唱”技能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近几年学生就业入职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后,并不能充分的运用即兴弹唱完成所教的幼教音乐或游戏活动,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师资、教学模式、课程课时设置有着很大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最为普遍且亟需解决的应当是学生在弹唱中的音准问题。那么,如何在弹唱中将音高唱准,如何巧妙的将弹与唱的音准进行协调?下面笔者通过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拙见,仅供参考。

一、音准问题的界定及影响音准的因素

歌唱或乐器演奏中所发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称为音准,它是判断音乐作品最基本的要求。前苏联作曲家阿萨菲耶夫曾说过:“音乐作品的生命在于音准,音不准就会破坏音乐的内容和性质。”①故音高作为音乐最基本的物理要素,对整个音乐作品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演唱中有时会出现所唱的音高偏离乐曲规定音高的跑音现象,造成音准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仔细分析造成音准问题的具体原因,正确区分歌唱跑音的性质。

在实际演唱中,影响音准的因素有很多,从客观方面来说,乐曲的调式调性、和声构成、作品创作时的民族文化、风格特点等会引导人们形成一种固定的审美心理,这种心理定势自然会对音准产生影响;从主观方面来说,音准的辨别是由耳蜗来认知的,音高的发出是由喉内肌通过调整声带的长度、宽厚和张力来控制的。所以演唱中音准问题与演唱者自身视唱与歌唱能力有直接关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弹唱中出现音准问题无外乎有以下几方面:比如,同样的音准偏差,有的是由于先天五音不全导致音准直接偏离乐曲调式调性;有的是因为歌曲本身的临时变音记号复杂难度变化大;有的是缘于歌唱发声技术方法与驾御能力的欠缺;有的是因为歌唱心理因素或歌唱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干扰,在某个音高点突然有明显的变化或者从某个音开始逐渐缓慢发生的无明显痕迹的持续偏高或偏低。但不论到底是何种原因影响了演唱者的音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提高演唱音准的正确度。

二、解决音准问题的有效策略

1.建立正确音准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平时所说的音准大多是指相对音准。在视唱练耳音准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听觉训练和视谱即唱来培养学生内心听觉和音准感。音准感其实是对音高一种“度”的界定,建立正确的音准感是学习音乐的必要前提。

我们在教学时经常能够看到这种现象,很多学生在弹唱过程中,演唱的音高已经与钢琴的弹奏音高相隔甚远,但学生自己却并未意识到,仍然沉浸在自己的“黄腔黄调”中,这充分说明学生的音准感是非常迟钝的,甚至对音准概念是完全不清楚的。要解决此类学生的音准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多听。但是“听”并非漫无目的地无效率的听,而是要循序渐进有目的地听,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反复倾听。弹唱教师除了可以沿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音高听记训练外,最好对学生阶段内要弹唱的曲子按风格、调式进行归类,让学生按类别大量倾听。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集中把握住对某种调式或某种风格歌曲的正确音准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切勿边听边做其他事,尤其是边听边唱。很多学生音准不好也是由于在训练听觉的过程中,总是忍不住跟着钢琴或音乐轻声哼唱。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得不到该有的效果,反而会降低训练效率。道理很简单,因为大脑的分配精力是有限的,当所有的感官都关闭,只开启听觉功能时,大脑会全心全意将所有精力放在听觉上,这时一旦你开口唱,大脑势必又会调动其他器官去工作,自然就影响耳朵的辨别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一般盲人的听觉总比正常人的听觉灵敏太多的原因。所以,要想充分发挥耳朵的听辨能力,建立正确的音准感,一定要全心全意认真倾听。

2.培养良好的歌唱状态

所谓良好的歌唱状态不仅是指演唱者外观、情绪保持积极的状态,而且主要是指其歌唱的呼吸、喉头、咬字吐字等方面在演唱中要基本保持正确状态。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经常在弹唱時出现其演唱受到声乐技巧限制的现象,音准便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当弹唱幼儿歌曲时,由于学生没有扎实的声乐演唱技巧,大部分学生会很自然地将歌唱演变成“大白嗓”演唱。我们知道在人声的有效音域中每个声部都有它特定的音域范围,每个音域范围都可将其分为三个声区,即:低声区、中声区(含过渡声区)、高声区。对于幼儿歌曲来说,它的音域范围一般在a-e2之间,学生如果正确演唱就会用到低声区、中声区和过渡声区。但是,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嗓音情况并不了解,对声区及换声区的知识也了解甚少,“只习惯使用一种声区,他的环甲肌对于发生任何音高都限制于一定的紧张度。因此,一旦他使用不习惯的声区时,就会错误地估计所需要的紧张度,从而使用音唱不准。”②另外,我们要求演唱者从低音到高音要完全统一,既不能虚,也不能有明显的“坎儿”。在演唱幼儿歌曲时,我们常听到,当学生从真声过渡到假声时,会一下子变虚,造成音偏高。而在唱高音需要用换假声调节时,学生仍旧用真声使劲演唱,但是实际音域早已超出真声的演唱范围,所以导致音偏低。学生的真假声不能灵活融合,声区不能自然转换,这也成了音唱不准的主要原因。虽然幼师在今后的幼教歌唱教学活动中不需要特别专业的美声或民族唱法,但是正确的音准,悦耳动听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均匀柔和的气息确是幼师学习歌唱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只有掌握住科学的发声方法,才是确保音准准确的关键。

故在弹唱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声乐技巧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在弹唱课时也有所练习巩固。但需要注意的是,与声乐站立演唱不同,弹唱时演唱需要坐着唱,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醒调整学生的坐姿,做到“头如顶碗坐如钟,直背收臀要展胸”。在呼吸的训练时,教师可借鉴声乐教学的“闻花法”“吐丝法”等,让学生注意坐着吸气时腰部的感觉。针对上面所述“换声区”的问题,前提是要保证学生有正确的呼吸,用深呼吸打开共鸣腔体,声区便会转换的自然。在声音位置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喊嗓法”“哼鸣法”“打嘟法”等,与恰当的练声曲结合,帮助学生找到声音的高位置,在這里不再赘述。

3.提高心理素质

音准除了受歌唱者本身的演唱技巧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歌者心理素质的制约。这里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歌者在演唱时的紧张心理和情绪变化两方面。

首先,关于“紧张心理”。在实践中,学生不管上台还是在面对老师检查作业时,总会听到一句“我太紧张了。”潜在意思或许是“我可能会唱不准。”学生自身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不可避免的会越来越“怯场”。在弹唱时,过于紧张的状态,会导致学生的听觉对音高判断失准,不能够认真听好钢琴伴奏的和弦,而且一紧张容易提气,气息不稳定,歌唱方法也会出错,音准自然难以保证。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了解“紧张”主要是由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造成的,告诉学生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疏导。在弹唱前,学生如果有紧张情绪,最好进行数次有规律的深呼吸平复心情,弹唱时“将注意力放在演唱歌曲的意境、曲调、歌词上,排除环境、观众等其他外在因素,全身心的投入到歌曲表达这一单纯性注意中,会对于音准的把握有良好的效果。”③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多给学生弹唱展示的机会,多参加演出实践,提高适应能力,尽可能减少由于心理紧张而导致的音准问题。

再者就是学生演唱时的情绪变化问题。当学生在演唱时情绪比较高涨时,这种情绪会积极地带动身体的各器官积极工作。当歌唱的气息、力度超出自身控制的范围时,所唱的音常常会越来越高;反之,当学生心情低落或没有自信时,便“会引起身体各个部分器官、肌肉的懈怠,气息也会不主动参与歌唱活动,而导致音准偏低。”④所以,在弹唱时,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唱不准的原因,不要轻易地指责学生,如果是由于以上两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音准问题,要积极调整学生的情绪,耐心疏导,直至将音唱准。

4.协调“弹”“唱”分配

“弹唱是多声部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于多声部音乐来说,音准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做到弹与唱两声部的音准在横向与纵向上的统一,才能构成音乐的和谐。”⑤就目前幼儿园常用的幼儿歌曲而言,在横向旋律音准方面,如果调式为西洋大小调,那么学生在弹唱时要尽可能控制音准使作品弹唱得“入调”,演唱与钢琴弹奏的音高尽可能保持一致;如果歌曲为民族五声调式,那么唱就要结合作品的风格,演唱者要仔细分析各音级之间的关系,需要时,为了使民族风格更加浓郁可以摆脱钢琴音高的固定限制,将某个音高唱的稍微偏高或偏低,使音准、音色与作品风格达到高度的融合。从纵向和声配置方面来说,和声的排列布局、低音流动、和弦色彩等都会对演唱者的音准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无旋律伴奏中,学生往往找不到音而跑调。幼儿歌曲的和声配置一般以协和的和声色彩为主,这要求弹的和声与唱的音高要相互融合,强调旋律音的声部进行,弱化不协和音程的音响,尽可能将唱贴近钢琴伴奏的和弦音。但毕竟人声不是精密的仪器,所以在演唱时,不可过分强调人声与钢琴的高度统一,保证音准的相对准确即可。当然,弹唱中音准的协调,除了要融合还需要唱与弹的音高进行比较,通过“避让”的方法进行协调,但是这里所说的“让”并不是无理由的乱让,如,唱不对的用弹,弹不对的用唱,而是根据作品的风格对弹和唱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更贴近作品的音乐风格。在实际教学中,幼师还是需要以“唱”为主,“弹”为辅,清晰的旋律线条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从小建立正确的音准感,合理的伴奏织体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修养。所以幼师在学习弹唱时不仅要加强自身“唱”的基本功,而且要合理对弹与唱进行协调分配。

三、结语

幼儿时期是个人培养正确音准感的关键时期,幼师音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幼儿音准的形成发展。故期望更多的教师不要忽视幼师演唱中的音准问题,及早研究出解决之策,提高幼师的弹唱能力和水平。

注释:

①[苏] 包弗阿萨菲耶夫:《论音调》,张洪模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②[美]威廉·文纳德:《歌唱中的音准问题》,武联珠译,《音乐译文》,1982。

③④孙颖:《歌唱中音准问题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音乐学院,2013年。

⑤蔡洁:《钢琴弹唱在音准和节奏方面的协调》,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 2014。

猜你喜欢
音准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音准的培养路径
通过陶笛提高小学中段学生音准有效性的探究
论左手手型的定位对大提琴音准的影响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浅谈视唱的音准训练
关于大提琴音准的教学研究
关于大提琴音准的教学研究
浅谈合唱中的音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