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年味

2017-02-24 03:13
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 2017年1期
关键词:念佛米浆年味

你记忆中最浓的年味是怎么样的?是全家团圆的甜蜜,是准备年货的忙碌,是年夜饭浓郁的香气,又或是爆竹烟花声中的惊喜?

家乡:湖北武汉 讲述人:汪奶奶(60后)

老鼠嫁姑娘、糖粘菩萨嘴

我们家乡称腊月二十四为“小年”,传说中这一天也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以前的姑娘还要用红绿纸剪成嫁衣压在灯台下,为老鼠送上一份厚礼。之后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精心准备着大年三十的团年饭。我还记得那时候大人们会将插有纸花的饭碗放在神龛上,厨房也供上司命菩萨(俗称灶王爷),并用糯米糖粘上菩萨的嘴,长辈说是让菩萨吃多点甜食,自然说话也“甜”一点,避免他老人家到了天庭说坏话。

家乡:东北满族 講述人:那阿姨(70后)

“鱼、肉、菜、点”年夜饭

在我印象中,不论一年中的收益如何,年夜饭一定要准备得特别丰盛。在菜品上,必须要有“鱼、肉、菜、点”。其中鱼必为鲤鱼,通常用红烧的做法;肉包括猪肉、羊肉等,但是不能有鸡肉、狗肉;菜的种类受东北寒冷气候的影响很大,所以少有大量新鲜蔬菜;点则包括年糕、豆面卷儿和具有东北特色的糖稀粘豆包等。此外,满族人还喜欢带有芥末汁儿腌制的小菜作为凉菜。东北人家的年夜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饺子,其中满族人则更讲究饺子的包法。包饺子时,讲究饺子的形状、码放的顺序,且必须要刻意剩出一些饺子皮儿和馅料,寓意“年年有余”;包饺子时通常还会悄悄放一枚铜钱,寓意吃到的人会在来年“财运亨通”。

家乡:江西黎川 讲述人:杨颖(80后)

过年的三件“大事”

孩提时代,过年是我最期盼的日子。冬至一过,妈妈便已经给我买好了全套新衣。每天我都会忍不住把新衣新鞋拿出来试穿,但只有大年三十全家除尘之后,我才能正式地把它们穿出门去。第二件大事,便是大年初一,起个大早,跟着奶奶到念佛林烧头炷香、拜佛求平安。往日安静的念佛林,这一天却是人头攒动、鞭炮不绝,人们怀着对一年平安顺遂的期盼来到这里。从念佛林回来,便开启了我的第三件大事——去外婆家拜年。我并不是冲着压岁钱去的,而是因为这一天,所有的表兄妹、堂姐弟能全部聚在一起,让我对小伙伴的渴望得到最大的满足。

家乡:江西赣州 讲述人:赖亮(90后)

煮米粿迎新年

久已不用的石磨发出“叽咕叽咕”的声音,是大年将至的前奏。用碱水泡过的大米,一勺一勺地被舀进磨眼,不一会儿,就流出了白白的米浆。米浆在大锅里熬煮一番,冷却过后,成了比篮球还大的米团。力气最大的爷爷把它端上簸箩反复揉搓,绵软的黄米团变得越来越柔韧。之后,奶奶再把揉好的米团揪成小团团,做成一个个长条饼状的米粿。我们这帮孩子也来凑热闹,把米团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年味,也就在这忙碌和嬉闹中,渐渐浓郁了起来。大年夜,盛上一碗点缀着芹菜的劲道可口的煮米粿,吃上一口,年就算圆满了。

家乡:湖南益阳 讲述人:张佳晴(00后)

在糯米粑粑中迎接新年

过了小年,年味越来越浓了,我最喜欢的美食也将悉数登场。年前几天,村里的大人们开始宰猪,准备做烟熏肉。到了大年三十,家里就都忙活开了。爸爸负责做年夜饭,除了平时的鸡鸭鱼肉等大菜,腊鱼、腊鸭、炸藕丸、钵钵蒸菜等平时不易吃到的菜也一应齐全。妈妈则在一边忙着做糯米粑粑,妈妈每做好一个粑粑团,我就在旁边帮忙按成一个小圆饼。等到粑粑蒸出锅,雪白雪白的,咬上一口又香又糯,在香甜满足的味道中,新的一年到来了……

星星姐姐:那些藏于年味里的故事,是春节给予我们的别样的甜蜜,让人始终难以忘怀。每一种年味既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更是我们成长岁月里一枚特殊的标签。

猜你喜欢
念佛米浆年味
文字整容笔
宜帮菜的年味召唤
馒头里的年味
永远在路上
海坛年味
山陕:追溯黄土地上的年味
敦煌莫高窟第390窟绘塑题材初探
阿弥陀佛
米浆种类对传统灰浆性能的影响
吾饮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