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以汉阳铁厂为例

2017-02-25 02:45李首龙李志坚
关键词:遗产工业

李首龙,李志坚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以汉阳铁厂为例

李首龙,李志坚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汉阳铁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家钢铁企业,在中国钢铁冶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珍贵的钢铁工业遗产。目前,针对该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已经基于政府层面上开始启动,但就保护与开发的成果来讲,并没有充分挖掘和创新汉阳铁厂的工业价值与开发模式。如何全面认识汉阳铁厂的价值,并创新其开发模式,这对曾经拥有辉煌工业历史并且现今重提“工业复兴”的武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工业遗产;汉阳铁厂;历史沿革;保护与开发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开展,很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面临着被废弃和拆除的困境,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逐步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钢铁企业,也是反映中国近代早期重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其遗址遗迹遍布汉阳、重庆、大冶等多个地区,是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钢铁工业遗产。目前,学术界对汉阳铁厂的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钢铁冶金史、经济史等领域,而对汉阳铁厂作为工业遗产的价值方面缺乏更多系统的梳理,对汉阳铁厂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见。当前,汉阳铁厂的保护和开发已经在武汉市政府的主导下得以展开,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遗产的工业价值和保护利用并没有紧密的结合起来,仍然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笔者不揣冒昧,就汉阳铁厂的保护和开发方面提出一孔之见,仅为抛砖引玉。

一、汉阳铁厂的遗产价值

汉阳铁厂创办于1893年,是近代中国的第一家钢铁企业,也是张之洞在湖北二十余年“新政”的代表产物。

汉阳铁厂曾是是远东最大、最具潜力的钢铁冶炼企业。美国驻汉口领事查尔德称“这企业是迄今日为止,中国以制造武器、钢轨、机器为目的的最进步的运动,因为这个工厂是完善无疵的,而且规模宏大,所以就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也要几个钟头。”[1]《东方杂志》后来也刊登了西方人士的报道:“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证诸领事之报告,吾人预知其不可量矣。中华铁市,将不胫而走各洋面,必与英美两邦,角胜于世界之商场,其关系非同毫发,英美当道,幸匆以幺幺视之。……呜呼!中国醒矣,此种种费祸,较之强兵劲旅,蹂躏老羸之军队尤可虑也。”[2]汉阳铁厂历经百余年,历史积淀丰厚,保留了珍贵的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1.为近代中国冶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汉阳铁厂是推进近代中国冶金技术发展的基本力量,在中国冶金技术发展史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汉阳铁厂创办学堂和派遣学生出国留学、汉阳铁厂促进近代冶金学术团体兴起等方面。

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冶金人才培养的基地,通过多种方式先后培养了大批的各种冶金人才。一是派工徒赴欧日钢厂学习。在1890年汉阳铁厂创办之初,张之洞就电告薛福成、许景澄称“熔炼钢铁,工程繁重,拟遣精壮工徒五十人到英厂练习”,[3]“请派粗工四十人赴比郭格里尔厂学炼钢铁。”[3]1902年,张之洞又派翻译俞忠沅率领十名工匠赴比利时;同年又派31人赴日。二是开办化学堂和矿物学堂,培养化学和矿学技术人员。三是生产实践中,通过招收工徒的方式培养操作工人和检验工人。1909年,赴英学习的卢成章编写的《钢轨制造实验法》填补了当时中国在钢轨制造方面技术的空白。

成立于1913年的中华工程师学会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冶金学术团体。第一届中华工程师会的矿冶科成员当中,有一半都来自汉阳铁厂,汉阳铁厂工程师吴健担任第二届副会长,并多次担任理事。

2.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由于传统的土铁冶炼技术比较落后,从质量和产量上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长时间国内的钢铁市场被洋铁所占领。汉阳铁厂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钢铁市场被洋商垄断的局面,抵御了外来经济的侵略,其主要体现在:为清政府修建铁路提供钢轨和对外销售钢铁原料等两个方面。

就铁路建设而言,从1895年至1927年国内钢轨及其附属品的需求量就高达115.18万吨。[4]而汉阳铁厂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截至1922年底,达到全国铁路的33.5%,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1/3强。1919年国内的《新闻报》就报道称:“汉阳铁厂自改设新钢炉之后,各省所用钢轨及其附属各件,争向汉厂订购,即有应接不暇之势。”[5]一战爆发前后是汉阳铁厂对外销售的黄金时期,且主要集中在日、美等国。1910年汉冶萍公司与美国西亚杜地方之美商西方炼钢公司签订合同称“钢厂(美国西亚杜地方之美商西方炼钢公司)愿向公司(汉冶萍公司)购买所出之西门士马丁炉炼钢生铁每年至少三万六千吨,至多七万两千吨”。在与日本若松制铁所的合同中,汉阳铁厂则从1911年开始每年出售一万五千吨左右,到1915年以后每年出售八万吨左右的生铁,[3]由此可见,汉阳铁厂的钢铁质量已经得到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的认可,并且通过对外的倾销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汉阳铁厂在抵御外来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捍卫民族企业发展方面具备了实际的能力。

(2)促进了近代湖北重工业体系的构建

19世纪末,武汉初步建立了近代的工业体系,建成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以及配套的大冶铁矿、湖北水泥厂、大冶铁路、江西萍乡煤矿、机器厂、官砖厂等,从1890年到1911年湖北的重、轻工业已经初成体系,尤其是芦汉、粤汉铁路的通车,由此奠定了湖北工业和铁路交通的基本格局。[6]而汉阳铁厂在湖北近代工业体系的构建当中充当了一个核心的作用,由于汉阳铁厂引进的是西方的钢铁冶炼技术,这就需要对开采、加工的上游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了工矿业、开采业的升级调整;同时由于汉阳铁厂产品质量、种类的提高和多样,也提高了对产业链下游的交通、建材、机械等企业的要求,因此核心制造的需要就推动了整个上下产业链的升级换代,从而直接推动了湖北重工业的缘起。

以汉阳铁厂为核心的湖北重工业体系,弥补了近代湖北新式工业的空白,而且也刺激了一批民营工业的产生;使之出现了近代工业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培养了湖北第一批近代工人群体,从而促进了湖北近代化的进程。

三、汉阳铁厂工业遗产现状

由于汉阳铁厂在1908年与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为汉冶萍公司,所以在1908年以前所保留的遗产资源主要分为器物和文献等两类,就目前来讲主要分布在武汉、重庆等地。

在器物方面,汉阳铁厂主要保留着机器设备和钢轨。由于汉阳铁厂是当时指定的唯一国内钢轨供应商,所以钢轨成为汉阳铁厂的典型产品,目前挖掘保留下来的主要有散存在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大冶铁矿博物馆、云南铁路博物馆、中国铁道博物馆等。[7]汉阳铁厂当时所采用的机器设备曾代表着19世纪钢铁冶炼领域的主流,但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大部分已经无法搜集,现存的主要分布在重庆钢铁厂。

在文献方面,主要是湖北省档案馆编写的的汉冶萍公司史料,保留了一些公司合同、财税报表、人事档案等价值颇高的信息;另外一些曾经的参与者留下来的手稿也是具有工业遗产价值的,例如:张之洞、盛宣怀、吕柏等人的手稿;还有一些当时的矿学家对汉阳铁厂调查所形成的文章,例如1916年出版的《十大厂矿调查记》等。

四、汉阳铁厂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

由于汉阳铁厂规模宏大和经历战火洗礼,现存的遗存分散全国各地,造成保护和利用方面面临困境,武汉市政府长期以来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

1.汉阳铁厂的保护与开发成果

(1)修建历史博物馆

1994年,卢森堡在武汉举办《武汉—卢森堡卓有成效之百年合作纪念展》,以此来庆祝汉阳铁厂投产100周年。并向汉阳钢厂赠送了一批早期汉阳铁厂的照片资料,汉阳钢厂通过此契机在武汉市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搜集整理早期汉阳铁厂的照片和机器设备等工业遗存,在2002年建成了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该馆占地700平方米,是国内纪念张之洞在武汉筹办重工业的专题博物馆。该馆有三大镇馆之宝,其一:汉阳铁厂在民国三年制造的铁轨。在晚清时期,汉阳铁厂是全国唯一生产钢轨的企业,粤汉铁路、津浦铁路等都使用过汉阳铁厂生产的钢件。其二:木匾“德高梁孟”,此匾长约3.1米,宽约1.05米。是张之洞为梅卿夫妇祝寿所赠。张之洞是晚清重臣,又是汉阳铁厂的缔造者,这份手迹则是他在武汉任职投身于重工业的见证。其三:铁厂界碑,这块碑用楷体镌刻“铁厂界”现已证实为汉阳铁厂碑界,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对典型遗产建立保护名录

建于1952年的汉阳钢厂(汉钢转炉车间)是汉阳铁厂的薪火传承者,在建国初期曾是国内最先进的炼钢工艺厂房。2007年拆迁之后,被列入武汉市首批27处保护名录。于1893年投产使用的汉阳铁厂矿砂码头,是汉阳铁厂遗迹的典型代表,在汉阳铁厂生产的高峰期,每年年产量在20万吨左右,而货物的运出均通过砂矿码头。当时,100吨级的“大型”货轮没有办法在汉江的小码头上装卸货物,需要全部到矿砂码头集散转运,因此每天会有无数的货轮在此地上下货物,可谓“当时国内最繁忙的港口之一”[8]此遗迹也纳入到了武汉市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管理。

(3)保护与商业开发相结合

武汉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汉阳铁厂的遗址遗迹以及建国后汉阳钢厂的遗址遗迹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2007年在汉阳钢厂整体拆迁至江夏区之后, 武汉市政府与万科集团合作,在原有的400亩遗址上整体改造为工业遗产文化园,包括“一馆两园”即博物馆、创意产业园、电子商务总部园,总面积约700亩。另外,汉阳钢厂其中重点的4座生产车间也将改造为工业博物馆,面积约1万平方米。[8]

2.保护和开发存在不足

武汉市政府在保护和开发汉阳铁厂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就保护和开发方面和该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并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学术参与有限

充分挖掘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是对其进行充分开发的前提。目前,在对汉阳铁厂价值方面的研究并不存在专门的学术文献,只少见于对汉阳铁厂相关方面研究的一些评价,所以关于汉阳铁厂价值方面的研究存在数量少、不系统的特点。另外,在对该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中,专业学术团体的参与有限,学术参与的程度普遍较低,保护和开发的工作多局限于遗产的收集和展示,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例如: 在2008年,张之洞和汉阳铁厂博物馆发起举办的纪念“汉冶萍公司”创建100周年暨保护利用“汉阳造”近代工业遗产研讨会。但更具实际意义的合作形式还没有实现。

(2)工业遗存考古与保护力度不够

一些散存汉阳铁厂遗址的遗迹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及时的挖掘。在汉阳区龟山北路,现存有一个被称作为“定汉神铁”的工业遗存,是抗战时期汉阳铁厂高炉发生的一次生产事故,由最后一炉铁水凝结而成。该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证明汉阳铁厂在此地生产炼钢的有效证据。但由于该文物体积较大,重量超过200吨,难以运输。武汉市相关部门并没有给予合理的保护。2015年10月,在武汉汉口黄浦路轻轨站附近一处工地上挖掘出了刻有“鐵廠地界”四个字的石碑,经武汉博物馆工作人员考察之后认定为汉阳铁厂碑界,此现象就暴露出关于汉阳铁厂工业考古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的问题。

(3)旅游资源有待整体性开发

汉阳铁厂在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存在片面开发的问题。虽然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将改造为更大的工业博物馆,原汉阳钢厂遗址上也将打造“一馆两园”,但对该遗产进行整体的旅游资源开发仍然存在不足。就现有的规划来看,武汉市政府在2010年承诺的“一馆两园”由于资金问题,至今距离建成遥遥无期。而就现有的国内外工业遗产成功开发的案例来讲,武汉市政府的规划方案存在规模较小、形式单一、开发片面等问题。

五、关于汉阳铁厂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汉阳铁厂是珍贵的工业遗产,武汉又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尤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详实又珍贵的工业遗产。因此,汉阳铁厂的开发有很好的开发基础和广阔的市场需要,非常值得大力挖掘和利用。现提出汉阳铁厂的保护与开发的若干建议,以供参考。

1.对相关的工业遗存进行系统的挖掘和保护

由于系统的挖掘工业遗存,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能够为工业遗产价值的深入挖掘提供有效的依据。[7]因此,要对汉阳铁厂相关方面的遗存进行系统的挖掘和保护。首先要加强工业考古和冶金技术史研究的密切结合;加大工业考古力度,深入挖掘器物、文献等遗存。由于汉阳铁厂几经战火洗礼,大部分遗存或散落各地或毁于一旦,因此应该加强对散落至全国各地的器物遗存进行系统的挖掘。汉阳铁厂有着极多的文献资料,由于大多数建筑遗迹和实物的缺失,文献作为该遗产的价值就更加显现出来。因此需要对汉阳铁厂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合理的保护。

在挖掘的同时,也应该对现有的遗存进行系统的普查,可以根据冶金技术史相关方面的研究,对其价值进行合理的鉴定,然后依次编排形成保护名录,予以保护。

2.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如何更好地挖掘汉阳铁厂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是做好对其保护和开发的前提。开展广泛的汉阳铁厂工业保护学术研究,召开多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加强学界关于近代工业遗产的交流探讨,能够让汉阳铁厂的工业遗产得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在国外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英国的铁桥峡遗址。该遗址的博物馆与伯明翰大学合作,成立了铁桥峡研究所。该研究所不仅开展专业的工业考古工作和学术研究,而且还开设了关于工业考古学的学位教育,形成了保护、研究、教育的三位一体格局。负责汉阳铁厂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的相关部门,可以以此为借鉴,凭借地缘优势,学术优势,与武汉的各大高校合作,促进汉阳铁厂工业遗产的进一步保护和开发。

3.转换原有资源利用模式

汉阳钢厂原遗址不远处的“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立就属于转换型开发模式,其坚持保留了老“824”工厂基地风貌、对独特的红砖瓦墙旧式厂房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既保护工业遗产,又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共赢的理想追求,将老工业基地打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区、知名企业聚集区和特色文化包容区,实现从“汉阳制造”向“汉阳创造”华丽转身的理想目标。[9]与之同样较为成功的案例还有北京的798艺术区,原来巨大破败的厂房在艺术家的眼里成为了宝物,很多知名艺术家纷纷租用厂房作为工作室,使一度废旧的厂区,成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和思想交流的圣地,其结果是:工业遗产的价值得到了提升和保留,周边地区的消费和地价得到了可喜的增长。实际上,转换型开发模式在我国目前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面对工业遗产分布不均、知名度不高、保护意识不强的困境下,转换型开发模式似乎有着见效快、收益多、成本低的优势。汉阳钢厂在整体搬迁至江夏区之后,除了一部分商业开发之外,还剩余约400亩土地尚未开发。所以,对于汉阳铁厂的遗产——汉阳钢厂的老厂区开发,可以从开发文化观光旅游入手,通过对其仔细甄别、翻新、包装、重组等模式,将旧的工业建筑保存于新的环境当中,并按照当代的功能需求进行再设计,创造和设计出既属于现在和未来、同时也记录和体现过去工业成就的空间形态使其成为一种历史的片断和记录载体,并借助原有的空间形成可为新功能所利用的新空间。

4.丰富和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随着人们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逐步深入,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将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汉阳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家钢铁冶炼企业,而建国以后的武钢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特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是能够年生产4000万吨钢铁,位居世界钢铁行业第四的现代大型钢铁集团,因此两者在钢铁冶金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汉阳铁厂的旅游开发即可打造——“近现代中国冶铁文化发展历程”的相关旅游路线图。可以让游客走进汉阳铁厂博物馆和武钢博物馆,去了解这些企业的发展历程;然后,再让游客走进武钢现代的钢铁生产车间,观看钢铁冶炼成品和生产面貌,从而去品味冶铁文化的魅力和了解工业技术的发展历程。这样不仅扩大了旅游空间的范围,也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涵;同时,对于武钢来讲,现在拥有武钢博物馆、黄石矿山公园、红钢城等多个旅游资源,通过对汉阳铁厂与武钢旅游资源的整合,可以实现资源利用多元化的目的,带来经济价值,提高文化影响力。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汉阳铁厂是近代湖北工业体系的核心,武汉目前保留了诸多的工业遗产,比如:湖北织布局、湖北纺纱局、杨子机器厂、南洋大楼与南洋烟厂等。因此可以以汉阳铁厂为核心,设计“武汉近代工业”的旅游路线图,打造“武汉工业遗产”的文化品牌,从而使武汉工业遗产资源充分整合,形成合力,既提高了整体竞争力,又实现资源互补和市场共享。

5.创新媒体传播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带来的全媒体时代将为工业遗产的文化传播,带来新的契机。首先,要大力挖掘汉阳铁厂价值资源,以协同创新的视角,创作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文化品牌;其次,再将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全媒体的传播优势,积极推介其文化资源,提升文化的影响力。

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北京故宫打造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和利用全媒体时代下多种方式的传播。比如:2013年苹果官网推出了两款名为《胤祯美人图》《紫禁城祥瑞》的app软件,这些意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做法,既能传播故宫特色的传统文化,又能符合当前大众的娱乐诉求,下载软件总量很快就超过了百万次。另外,故宫博物院还研发了大量的文化产品以塑造故宫文化品牌,比如:木制微缩家具、玩偶、琉璃等喜闻乐见的大众消费品。截止目前,故宫已开发了约6000多种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还收获了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在多媒体传播方面上,故宫博物院打造中文版、英文版、青少年版等多样丰富的网站,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力图拓宽故宫文化宣传的空间范围。

汉阳铁厂是近代中国“钢铁兴国”的开端,期间经历的挫折与辉煌,在那一时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近代中国早期工业的发展历程。因此,作为宝贵的工业遗产,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有着紧迫性和必要性。汉阳铁厂保留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珍贵文物,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在保护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开发,努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汉阳铁厂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这不仅对于武汉市当地乃至全国都具有现实意义。

[1]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2]冯天瑜,张之洞.评传近代史人物评传[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3]湖北省档案馆.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方一兵,潜伟.汉阳铁厂与中国早期铁路建设—兼论中国钢铁工业化早期的若干特征[J].中国科技杂志史,2005(4).

[5]汉冶萍.煤铁厂矿记略[J].东方杂志,1910(7).

[6]罗福惠.湖北通史:晚清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方一兵.汉冶萍公司及其工业遗产及其保护与利用现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3).

[8]彭小华.品读武汉工业遗产[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

[9]湖北省文化厅.“汉阳造”精彩蝶变—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EB/OL].2015-7-31/2015-10-23.http://www.huaxia.com/whtb/kfyq/2012/02/2756415.html.

Class No.:K878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Protection System for Industrial Heritage-A Case Study of Hanyang Iron Works

Li Shoulong,Li Zhijian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China)

Hanyang Iron Works, as China's first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in modern times, with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ron and steel metallurgy,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s a precious heritage. Currently,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has been started based on the government level, but on the outcome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s concerned, and not fully tapped and innovation Hanyang ironworks industrial value and development model. How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 Hanyang ironworks and i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once had glorious industrial past and now revert to the “industrial renaissance” of Wuhan,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dustrial heritage; Hanyang iron works; history;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李首龙,在读硕士,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李志坚,副教授,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资助(重点)(NO.:2016-DXS-108)。

1672-6758(2017)03-0014-6

K878

A

猜你喜欢
遗产工业
笑的遗产
遗产怎么分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工业人
千万遗产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遗产
爱情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