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教育的一种定义

2017-02-25 18:54陈跃红
江苏教育 2016年20期

【摘 要】成长,是儿童自己的事;成全,就是帮助儿童自觉地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儿童的天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成全儿童,我们就得顺应其天性,让他们能够自然生长;成全儿童,学校就应建构文化,让他们获得公平生活;成全儿童,教师就须躬身帮助,让他们得到自觉发展。

【关键词】文化构建;教育情怀;自然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5-0032-03

【作者简介】陈跃红,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江苏丹阳,2123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成长,是儿童他们自己的事;成全,就是帮助儿童自觉地做好自己的事。教育不是外部的强制,也不是机械的给予;教育不是知识的生硬灌输,也不是观念和能力的简单传递。脱离了自我培养,缺少了主动性的激发,人的精神生长或将停滞,教育也就丧失了应有的理想与荣耀,所以,教育需要成全。成全,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儿童的天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成全:顺应天性,自然生长

健全的人必然是保全天性的人。我们认为,人的天性是不能改变的,而且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以人的天性为根基为前提的。教育的出发点应当是人的天性,教育应当尊重天性。教育应因人的天性而改变自身,其实就是在顺应儿童天性中成全学生,让学生自然生长。

1.与儿童的天性建立真切的联系。儿童是未成熟的,因而是朝向成熟不断成长的。而教育在人的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是极端重要的,是人成长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然而不应理解为教育可以随意塑造人,或者人应当接受任何形式的自命教育的东西。正确的观念应当是:教育应遵循人的天性,不断改变教育的自身功能,而不是人因教育而改变本性。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儿童的天性保持一种敬畏,在实施教育行为的过程中顺应天性,尊重天性,帮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本能、兴趣和理想而主动发展。

2.与自然的属性建立相融的联系。园丁说认为:儿童教育应当是培育!培育,就是顺应儿童生长的自然属性,提供适度的外部条件。没有谁能代替别人的成长,也没有谁有资格指挥别人成长的方向!儿童教育便是栽培儿童,顺应儿童的自然属性,尊重儿童的自然差异,培育出能够适应社会、能够自立社会的人!“园丁说”有顺应儿童自然属性的培土、施肥、浇水等教育行为,也有移植、修正的行为,但那也还是基于儿童生长的自然属性的前提施行的。教育也离不开惩戒,对于那些善恶、是非不分的儿童施于适当的惩戒,从而引导他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扶他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成全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成长规律,要因势利导,与他们生长的自然属性建立相融相通的联系。

3.与教育的理性建立本真的联系。教育的出发点是教书育人,现在提倡“以德树人”。学校的校训是“以爱蒙真”,其本质也是追求這一境界,爱以求真童心也,蒙以养正圣功也。“以爱蒙真”,就是以真诚的符合规律的育人方法蒙发学生的“童真”,教师的“本真”,课堂的“归真”。它有四个生长点:感恩——做人之根;快乐——养心之本;自主——为学之方;创造——成才之源。基于以上观点,学校积极“传承民间文化,实施本真教育”,把对民间技艺学习转化为对民间文化的浸润,变民间艺术兴趣活动为民间文化整体课程开发,这正是与教育的理性建立本真的联系。

二、成全:建构文化,公平生活

成全儿童的发展,就必须建构文化环境,拓宽文化领域,丰厚文化内涵,夯实传统文化。构建学校文化环境,践行文化教育,那就要建构与儿童的天性相符合的文化环境。

1.场所文化:校园里公平而自由地呼吸。学校场所是育人空间,其规划与设计必须满足“形式追随功能”这一基本原则,使校园空间富有文化的张力,赋予文化灵性和育人诗性。(1)校园建筑,要植入文化的灵魂。“先有教育,再有课程,后有建筑。”学校充分利用校安工程建设,整体规划,植入学校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建筑整体采用青砖、白墙、花格的中国元素,围成三合院,并以廊桥相连,运用青、白颜色表现书院气,运用橘红色表现凤凰意境,体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雅致与活泼相协调”的建筑理念。(2)学校场馆,要融入文化的经脉。学校场馆建设应有学校办学特色和儿童活动规律的眼光。学校的“蒙真园、国学园、民俗园”融入传统文化的经脉。绿化设计上:栽梧桐引凤,植合欢树突出快乐童年,“桃李园”喻桃李满天下,“杏树林”比拟杏坛讲学,“桂花园”形容书香校园,“听凤池”引申雏凤诵读。季子书院、课间活动回廊,融合音乐厅、图书馆和游戏空间,让读、演、玩、学有足够的儿童喜爱、通畅的空间。书法室、剪纸室、丹剧排练室、丹凤民俗馆等馆室可让儿童写、剪、唱、做,服务儿童个性发展。(3)延伸社区,嵌入文化的细胞。学校空间不仅在校园,还应延伸到社区,学校文化应与社区文化,相互影响。我们到迈村吟春碧芽茶场读茶文化,到万善园社区访邻里文化,到丹北金桥村学新农村文化,到鱼跃集团看现代科技文化。这些文化细胞的嵌入让学生在校园内外公平而自由地呼吸。

2.课程文化:课堂上公平而自主地生长。课程的开足开好是校内教育公平的关键,多元的课程带给儿童多元的生活,公平分享学校资源带给儿童公平的生活。(1)国家课程的本土化开发。学校把小学民间文化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本土化开发结合起来,语文课上《丹凤乡韵》,数学课上《民间数学》,英语课上《外国民间故事》……通过全员参与,立足本土化开发,让学生知家乡名人、读乡土故事、诵英语童谣、研民间数学、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并对国家课程中体现民间文化的教材进行整合教学。(2)校本课程的儿童化开发。学校课程应为了儿童,发展儿童,使校本课程有意义、有意思、有意韵。我们编写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小人书《少年汤展文》。通过读、演、讲、学、比,让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学习家乡名人的生活结合起来。目前,我们正着手编写三册《家乡民俗插画本》和《来自丹阳的成语100例》,让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学习日常生活结合。同时学校开设了书法、象棋、足球、舞龙舞狮、武术、丹剧、剪纸、农民画等多元化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逐步在学习中发现自己成长的可能性。

3.行为文化:心灵中公平而自觉地植根。如果说,前两种文化是对儿童内心的熏陶,是儿童内在素养的积淀,行为文化就应是儿童心灵外化的显现。我们学校围绕“节”、“礼”、“学”三个主题开发。学校举办“少儿民间艺术节”,展演师生创编的民间文化节目;举办“儿童作文节”,学生自我组织采访、竞赛、演讲。另外,学校每年举办“趣味体育节”,玩民间游戏,比民间技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年级举办“开笔礼”,三年级举办“成童礼”,六年级举办“毕业礼”,诵读经典,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学校还规划了六年的游学课程,在六年中学生要游历周边的名胜古迹。这样,我们的课堂在校园、在田间、在工厂、在乡村,人人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

三、成全:躬身帮助,展现情怀

人,生而继承着可以生发出灵性的生命潜能和精神倾向,而灵性的提升和发展必须经由教育才能从可能走向现实。“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说:躬身帮助儿童,成全儿童的自觉发展,才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1.体现境界:让儿童有差异成长。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教授统一的教学内容、使用统一的教学方式、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全体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许多教师也同样喜欢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名学生,总希望他们能统一行动,对于那些有自己思想、有独特行为的学生总是严加呵斥,疏忽了学生的思想差异、性格差异,不可避免地抹杀了学生的天性。

吕凤子先生的“尊己成己,尊异成异”,就是警示我们要充分认识自我和每一名学生,要教师心有教育大情怀,尊重儿童有差异地成长。在分班上,可以考虑进行差异化分班,这样可以解决教学进度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在課堂教学中,要注意分层教学,两眼不能总盯着优秀学生,还要兼顾中等以及偏下学生,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布置作业,要注意分层布置,既要让优等生吃得饱,也得让后进生够得着,消化得了……

2.彰显眼界:让学科有教育价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大语文观,跳出语文看语文、教语文;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大数学观,结合生活,联系科学前沿教数学……孤立的学习是很难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的,而整体性的学习才会使儿童的潜能像雨后竹笋蓬勃、迅速地发展壮大。

我校实施全面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进基础学力、道德力和创造力的三力齐进,编制了语、数、外三门基础学科的校本学业质检标准,倡导本真德育,塑造艺术气质,培养创造力。每学期对教学认真进行跟踪调研和实绩展示,利用“本土德育班级身份证”的形式进行班级管理研究。对音体美教师推行“一师一特长”机制,引导教师站在全面育人的角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社会对我校品牌和教师形象的认可度较高。

3.凸显教界:让自身有人文情怀。为人之师,必须有为师大智慧,大情怀!因为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教育智慧之于教育,同样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境界。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

教育的智慧哪里来?老子认为,最有智慧的圣人的心灵状态宛若儿童!当我们怀着一颗童心陪伴着儿童们去读儿童读物,当我们怀着一颗童心陪伴着儿童周围,去研究他们、读懂他们,真正意义上做到教学、生活、儿童三者合一,那么,我们何愁没有教育大智慧,教育大情怀?

教育不仅是传递文化,更是要把人教育和培养成富有德才爱,真善美的人,通过教育,让学校、教师、学生都得到发展。“成全”,是一种帮助,是帮助学生自觉地自然地自主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