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推开另一扇窗

2017-02-26 08:49钱艺林
初中生世界 2017年36期
关键词:开朗围墙作文

■钱艺林

用文字推开另一扇窗

■钱艺林

2017年的中考落下了帷幕,但是,江苏省13个大市的作文题意味隽永、发人思考。纵观这13道作文题,笔者觉得有一个价值标准是始终贯穿其中的,那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力,在一个相对的格局中引发学生寻找思辨的路径。

其中,有显性的格局,即从题目字面就能发现相对格局的写作对象。如“无情岁月有味诗”中的“无情”→“有味”;“慢下来,会精彩”中的“慢”→“精彩”;“网里网外的世界”中的“网里”→“网外”等。

还有隐性的,就是从题目字面看并没有显性的相对性,但其中的逻辑指向具有相对性。如“平淡中也有诗”中的“平淡”→“也有”,照理“平淡”中是没有诗情画意的,却偏偏“也有”;“这里,也是我的舞台”中的“这里”→“也是”,“也是”隐藏并排除了另一个“理所当然是”,所以“这里可以不是”,但要求学生写“这里也是”,就进入了“相对论”的思考。

还有暗含的,就是从题目字面发现不了具有相对意义的词语,但作文的要求是暗含存在的。如“ 是人生的必修课”中暗含了“也许没认为是”→“是”;“向阳春常在”中暗含了“背阴”→“向阳”;“偏偏是 (你/我/他/她/它,选填一个)”中暗含了“本该不是”→“偏偏是”;“大声说‘不’”中暗含了“曾经(可能)说‘是’”→“说‘不’”;“围墙外边”暗含了“围墙之内”→“围墙之外”;“给予”暗含了“索取”→“给予”等。

由此可见,对立格局中的“此”是我们平时的生活状态、大众化的情感体验、惯有的思维模式;而“彼”呢,是要求我们跳出平庸的生活圈子,有个性化的体验,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思考,也就是要用文字推开生活和思考的另一扇窗。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指导侧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求生活圈子的突破

“这里,也是我的舞台”,要求学生走出狭窄的学习、生活圈,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必须站立过这样的“舞台”,而且在“舞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收获,这样,在作文里才能够跟读者分享。“围墙外边”里的“围墙”是个象征,无疑是要突破“围墙”去寻找和发现。“网里网外的世界”和“围墙外边”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对“里面的世界”也要具体描写。“给予”必须要有“对外的”思考,不管是“他给予我”还是“我给予他”,都有一个“他”,而这个“他”是要我们突破自我的圈子去发现和观察的。

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观察生活、社会。但这对于家校两点一线的大多数学生来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故而作文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设计,活动类别要多元化。可以分为生活类,如烹饪比赛;社会实践类,如志愿者活动;接触自然类,如郊游、踏青。这类活动的可操作性和相关性都要和作文产生密切联系。

其次是作文元素在活动中的融入。切忌只有活动没有作文。如果进行一次活动,然后让学生就这次活动完成作文,这就把作文和活动割裂了,难怪学生对活动后要写作文大呼不愿意。要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作文就“开始”了。比如“一次烹饪比赛”,赛前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比赛流程、规则,在全班进行讨论。这就是应用文写作的训练。还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我的佳肴”说明,这是说明文写作训练。最后是“记一次烹饪比赛”的作文,这是记叙文写作训练。这样就把一次活动融入了作文训练,贯穿始终,形成系统,提升兴趣。学生由“圈内”走向“圈外”,通过作文训练的桥梁,到达了收获的彼岸。

二、求思维方式的突破

“无情岁月有味诗”要在“无情”中发现“有味”;“平淡中也有诗”要在平淡中体会“诗意”;“慢下来,会精彩”要从“快速高效”的节奏中脱离出来,创造“慢生活的精彩”。这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出了要求,即能够从“习以为常”中发现“不平常”,要有“逆向思维”意识。

这给我们的作文指导提出了一个命题,那就是我们要训练学生作文的“逆向思维”意识。

作文来源于生活实际。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然后从生活的“对立面”去思考写作。学生的观察带有大众化特征,其实这个大众化特征是可以利用的,即利用它发现“对立面”,这样的指导理念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也给教师的操作带来了便利。比如写“开朗的妈妈”,学生的观察很仔细,写了妈妈吃、穿、住、行方面的开朗特征,但是这样写还没有层次感,人物形象也不丰富。于是,我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妈妈有没有不开朗过?这就是“逆向观察”引发的“逆向思维”。有学生后来写道:“当我生病发热的时候,妈妈整天乐呵呵的嘴再也不发出笑声,而是一直问我感觉怎么样,好点没有;当我犯了错误,妈妈一改往日的笑容,面孔严肃,好像换了一个人。哦,原来,开朗妈妈的晴雨表由我而定,我若安好,便是晴天!”这样的作文不仅仅写了妈妈的性格,还写了妈妈对“我”的关怀,把妈妈的开朗和对“我”的爱融合在一起,使得作文多了一份亲情,有了结构层次的变化,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富。

三、求自我成长的突破

“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向阳春常在”充满了青春成长气息和正能量的进行曲;“大声说‘不’”强调成长过程中个性化的表达和独立的思考;“给予”要思考青春岁月的付出和收获。要写好这些作文,除了体验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还要有从“本我”到“超我”的突破。“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中的“铺满”,“向阳春常在”中的“常在”,“大声说‘不’”中的“大声”,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突破本我是难以实现的。

文以载道。这给我们的作文指导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把崇高的理想、道德结合自我成长体现在作文中。弘扬主旋律,培育正能量,这既是写作的要求,也是育人的核心。

针对学生作文中对自我成长的突破,笔者曾指导学生通过情节的修改加以提升,也就是在“正常写作情节”之后进行“情节微调”,以达到主题提升的效果。如一学生写“我”特别喜欢吃葡萄,平常都是妈妈买葡萄给“我”吃,但是有段时间妈妈居然忘了买葡萄,“我”很不高兴。妈妈知道后,在百忙之中又给“我”买了,“我”觉得妈妈真好。如果文章就此结束,只是个普通的“亲情剧”。我和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让文章的主旨提升。我们修改了文章的结尾,学生加上了“妈妈,我要好好学习,等你老了,我买最好的葡萄给你吃”,这样由妈妈爱“我”“反向”提升到“我的感恩”,实现了自我成长的突破,把“亲情剧”改成了感恩励志的“青春成长剧”。

纵观江苏省13个大市的中考作文题,都表达了命题者立德树人,希望学生诗意栖居、多元发展的美好朝向,这也是整个教育的愿景。我们只有不断探究育人的价值,才能找到作文的价值所在。

(作者为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教科员、研训师)

猜你喜欢
开朗围墙作文
超越围墙
突然之间
俄罗斯留学生: 中国人的热情与开朗打动了我
围墙的信念
地名有关
夏天的围墙
相 思
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