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视域下的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

2017-02-26 08:53夏汉宁
江西社会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进士江西家族

■夏汉宁 黎 清

文化地理视域下的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

■夏汉宁 黎 清

宋代;江西;进士家族

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说:“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1](P20)这种“学术中心移于家族”“家族复限于地域”的现象,对江西来说,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终于在两宋时期得以“喷发”。其突出表现就是,宋代江西出现了数量庞大的进士家族。据统计,在今江西范围内,两宋共出现进士家族547家,含进士1667人,占整个宋代江西籍6458位进士的25.81%。李道传尝云:“窃观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如欧阳文忠公、王文公、集贤学士刘公兄弟、中书舍人曾公兄弟、李公泰伯、刘公恕、黄公庭坚。其大者,古文经术,足以名世。其余则博学多识,见于议论,溢于词章者,亦皆各自名家。求之他方,未有若是其众者。”[2](卷一三三,P5149-5150)“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求之他方,未有若是其众者”,这代表了时人对宋代江西人才现象的基本认识。而李文中所提到的欧阳修、王安石、刘敞兄弟、曾巩兄弟、李觏、刘恕、黄庭坚等人,除李觏外,其他几人均为进士家族成员,此足见进士家族在宋代江西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和影响。

一、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的地理分布

在宋代江西547个进士家族中,北宋进士家族有99家,含进士274人;跨南北宋进士家族有127家,含进士568人,其中北宋321人,南宋247人;南宋进士家族有321家,含进士825人。根据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的这一具体情况,我们将分别对北宋、跨南北宋和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的地理分布情况展开论述。

(一)北宋时期

在北宋江西的14个州军(含徽州婺源)中,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分布于13个州军,仅南安军未出现进士家族。按各州军进士家族数排序为:吉州20家;饶州16家;抚州14家;洪州10家;建昌军8家;徽州婺源、袁州均6家;信州、临江军均5家;虔州4家;南康军3家;江州、瑞州均1家。从各州军的分布来看,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主要集中分布于排前四位的吉州、饶州、抚州和洪州,共有进士家族60家,约占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总数99家的60.6%,含进士175人,约占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所含进士274人的63.9%。

再看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在江西各辖县的分布情况(因有4个进士家族,含进士11人,不详其在宋时所属何县,所以我们只统计了95个进士家族在37个县的分布情况):临川10家;南城、婺源均6家;浮梁5家;贵溪、德兴、吉水、庐陵、太和均4家;奉新、宜黄、永丰(吉州)、新喻、安仁、龙泉、宁都均3家;建昌、鄱阳、新建、永新、南昌、南丰均2家;星子、德化、分宁、丰城、高安、金溪、乐平、萍乡、清江、武宁、新淦、兴国、宜春、弋阳、余干均1家。北宋江西共有65个县,加上婺源县,共66个县,因而,尚有29个县未出现进士家族,约占北宋江西辖县总数的43.9%。另外,出现1个进士家族的县比较多,共15县,约占37县的40.5%。排在前四的临川、南城、婺源、浮梁,共有进士家族27家,约占北宋江西进士家族总数99家的27.3%;含进士81人,约占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所含进士274人的29.6%。

(二)跨南北宋时期

跨南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在各州军均有分布,按各州军进士家族数排序,依次为:抚州25家;建昌军23家;吉州17家;临江军15家;饶州13家;洪州9家;徽州婺源8家;信州、南康军、虔州均4家;瑞州2家;南安军、江州、袁州均1家。从上面的分布来看,跨南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前四的抚州、建昌军、吉州和临江军,共有进士家族80家,约占跨南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总数的63%;含进士366人,约占跨南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所含进士568人的64.4%。

以辖县来看,跨南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主要分布于38个县,按各县进士家族数排序为:南城14家;临川11家;南丰、婺源均8家;新喻、庐陵、宜黄均7家;清江5家;分宁、崇仁、德兴、乐平、浮梁均4家;永丰(吉州)、都昌、金溪、丰城、新淦均3家;贵溪、吉水、赣县、太和、新昌均2家;南康、鄱阳、玉山、南昌、兴国、德安、新城、安福、奉新、龙泉、万安、星子、宜春、弋阳、雩都均1家。

两宋江西共有69个县(含婺源),有31个县未出现跨南北宋进士家族,约占宋代江西69个辖县的44.9%。出现1个进士家族的县也比较多,亦为15县,约占38县的39.5%。排在前四的南城、临川、南丰、婺源,共有进士家族41家,约占跨南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总数127家的32.3%;含进士191人,约占跨南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所含进士总数568人的33.6%。

(三)南宋时期

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在当时各州军中均有分布,因有1个进士家族(含进士2人)不详其州军,所以这里我们只统计了320个进士家族的分布情况,按各州军进士家族数排序为:吉州75家;抚州61家;建昌军46家;临江军28家;洪州21家;饶州19家;信州17家;徽州婺源、瑞州均16家;南安军8家;南康军7家;袁州3家;虔州2家;江州1家。由以上分布来看,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主要集中分布于排前四的吉州、抚州、建昌军和临江军,共有进士家族210家,约占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321家的65.4%;含进士546人,约占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所含进士825人的66.2%。

在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中,有13个进士家族(含进士28人)不详其属何县,因此我们仅统计了308个进士家族(含进士797人)在52个县的分布情况,依次为:临川37家;南城31家;庐陵26家;婺源16家;高安13家;清江、吉水、太和均12家;宜黄11家;新喻10家;崇仁9家;余干、南丰均8家;永新7家;新淦、贵溪均6家;丰城、进贤、上犹均5家;浮梁、都昌、新城、新建、安福、上饶均4家;安仁、玉山、广昌、南昌均3家;乐安、龙泉、靖安、宜春、金溪、德兴、建昌、南康、铅山、新昌均2家;德安、宁都、萍乡、鄱阳、大庾、奉新、乐平、上高、武宁、星子、弋阳、永丰(吉州)、永丰(信州)均1家。南宋江西共有69个县(含婺源),当时仍有17个县未出现进士家族,约占宋代江西69个辖县的24.6%。出现1个进士家族的县较之以前有所减少,为13县,约占52县的25%。排在前四的临川、南城、庐陵、婺源,共有进士家族110家,约占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321家的34.3%,含进士303人,约占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所含进士总数825人的36.7%。

总体来看,虽然北宋、跨南北宋和南宋各州军进士家族数的排序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集中分布于吉州、抚州、建昌军、临江军,仅北宋时期饶州和洪州分别排在第二和第四,进入前四。就整个宋代而言,江西籍进士家族在各州军的分布为:吉州112家;抚州100家;建昌军77家;临江军、饶州均48家;洪州40家;徽州婺源30家;信州26家;瑞州19家;南康军14家;虔州、袁州均10家;南安军9家;江州3家。

以辖县的分布看,北宋、跨南北宋和南宋三个阶段,临川和南城都较为稳定地居于前两位,其他县的排序则略有变化。就整个宋代而言,江西籍进士家族在58个县均有分布,排在前十位的县依次为:1.临川58家;2.南城51家;3.庐陵37家;4.婺源30家;5.宜黄21家;6.新喻20家;7.南丰、吉水、清江、太和均18家。这10个县共出现进士家族289家,约占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547家的52.8%;所含进士911人,约占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所含进士1667人的54.6%。而未出现进士家族的11个县,主要集中于今赣北(瑞昌、彭泽、湖口)、赣南(安远、信丰、瑞金、石城、会昌、龙南)与赣西(分宜、万载),尤以赣南居多,且大多处于与今福建、广东两省的交界带上。

二、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的特点

通过对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的全面考察与具体分析,这一特殊进士群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数量激增

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只有99家,含进士274人;跨南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有127家,含进士568人(其中北宋321人、南宋247人);而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则一下猛增到321家,含进士825人。在进士家族数上,南宋的进士家族数比北宋及跨南北宋之和226家还多95家;在家族所含进士数上,北宋共有595位,南宋却有1072位,南宋约为北宋的1.8倍。

(二)出现了一批“三鼎甲”的进士家族

“三鼎甲”的具体情况为:北宋状元2人(彭汝砺、何昌言),约占北宋江西状元(7人)的28.6%;榜眼3人(刘沆、刘敞、周执羔),约占北宋江西榜眼(3人)的100%;探花3人(胡用庄、李咨、张焘),约占北宋江西探花(5人)的60%。南宋状元3人(汪应辰、姚勉、文天祥),约占南宋江西状元(5人)的60%;榜眼4人(王刚中、董德元、赵汝愚、曾渐),约占南宋江西榜眼(8人)的50%;探花3人(余松、陈宗礼、黎立武),约占南宋江西探花(8人)的37.5%。整体来看,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共出现“三鼎甲”18人,占宋代江西“三鼎甲”总数(36人)的50%,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三)出现了许多任宰辅高官的进士家族

据统计,宋代江西人先后出现了宰辅53人,其中宰相15人(北宋6人,南宋9人)。而江西籍进士家族成员中出任宰辅的就有33人,约占宋代江西人担任宰辅53人的62.3%;其中宰相9人,约占宋代江西人担任宰相15人的60%。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成员中出任宰辅的具体情况为:北宋有陈恕、晏殊(宰相)、李咨、欧阳修、刘沆(宰相)、元绛、李山甫、王安石(宰相)、王韶、曾布(宰相)、王安礼、刘奉世、郭峻、聂山、张焘、陈康伯(宰相)、程克俊17人;南宋有汪澈、徐俯、洪适(宰相)、洪遵、王刚中、董德元、萧燧、周必大(宰相)、施师点、赵汝愚(宰相)、雷孝友、陈宗礼、曾渊子、文天祥(宰相)、陈应龙、陈应雷16人。在这些宰辅中,还出现了一门两宰辅的现象,如王安石与王安礼兄弟、曾布与其六世侄孙曾渊子、洪适与洪遵兄弟、陈应龙与陈应雷兄弟等,可谓一时盛况。

(四)拥有多重文化特征

江西籍进士家族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这些进士家族不仅以科第闻世,而且在文学、政治及学术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不少家族既是显宦家族,同时还是文学家族和学术家族。如:在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中,有作品传世的文学家族共有94家,占家族总数的17.2%,也就是说,将近五分之一的进士家族同时又是文学家族。较著名的有晏殊家族、欧阳修家族、刘敞家族、曾巩家族、王安石家族、黄庭坚家族、洪皓家族、杨万里家族、周必大家族等。显宦家族,这可以从进士家族中的宰辅及谥号来看。如前文所述,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成员中共出现33人任宰辅,其中任宰相9人。较著名的家族有晏殊家族(晏殊)、欧阳修家族(欧阳修)、王安石家族(王安石、王安礼)、曾巩家族(曾布、曾渊子)、洪皓家族(洪适、洪遵)、周必大家族(周必大)、文天祥家族(文天祥)等。在宋代,一般三品以上及有突出影响的官员朝廷会给予相应的谥号。据统计,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成员中共有62人获朝廷谥号,约占宋代江西人获谥号的96人的64.6%。其中,一个家族多人获谥号的有曾巩家族(曾布、曾巩、曾肇),何潜家族(何潜、何滨),洪皓家族(洪皓、洪迈、洪适、洪遵),陆九渊家族(陆九渊、陆九龄),杨万里家族(杨邦乂、杨万里),朱熹家族(朱松、朱熹)等。学术家族,主要指在经学、史学、金石学、农学等方面有所建树的家族。在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中有学术贡献的家族有:欧阳修家族、刘敞家族、曾巩家族、王安石家族、杨万里家族、朱熹家族、徐梦莘家族、曾安止家族等。

(五)一门数进士的现象比较突出

在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中,一门出现3个及以上进士的家族有217家,约占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547家的39.7%,约三分之一强。具体情况为:一门36进士的1家,为曾巩家族;一门21进士的1家,为黄庭坚家族;一门19进士的1家,为刘敞家族;一门15进士的2家,为陈肃家族和郑芝秀家族;一门11进士的2家,为晏殊家族和胡克顺家族;一门10进士的1家,为萧贯家族;一门9进士的4家,为王安石家族、余贯家族、赵必健家族、赵继盛家族;一门8进士的7家,较著名的有乐史家族等;一门7进士的11家,如洪皓家族、杨万里家族、孔平仲家族等;一门6进士的12家,如汪藻家族、欧阳修家族、胡铨家族、赵汝愚家族等;一门5进士的有26家,如彭汝砺家族、曾安强家族、汤汉家族等;一门4进士的有51家,如陈恕家族等;一门3进士的有98家,如朱熹家族、徐俯家族、周必大家族等。综上可见,一门出现3—4个进士的家族较多,总共有149家。

(六)延续数代的进士家族较多

宋代江西进士家族除有160个家族在1代中出现进士外,其他387个家族均在2代及以上出现进士,具体情况为:延续8代的有1家,为曾巩家族;延续7代的有2家,为陈肃家族和黄晓家族;延续6代的有4家,为汪藻家族、吴拯家族、郑芝秀家族和陈文猷家族;延续5代的有12家,较著名的有乐史家族、晏殊家族、刘敞家族、黄庭坚家族、洪皓家族、杨万里家族;延续4代的有17家,较著名的有王安石家族、欧阳修家族、孔平仲家族;延续3代的有71家,较著名的有洪师民家族、胡铨家族、赵汝愚家族;延续2代的有280家,较著名的有李常家族、徐俯家族、曾安强家族、周必大家族、陆九渊家族、谢枋得家族。其中,延续2、3代的进士家族较多,总共有351家。

(七)家族成员出现同榜中第

如曾巩家族,曾易从、曾易直兄弟同登咸平三年(1000)进士,曾易占、曾斚叔伯侄同登天圣二年(1024)进士,曾巩、曾布、曾阜、曾牟兄弟同登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纮、曾绮、曾纬、曾绚兄弟同登宣和六年(1124)进士,曾惇、曾协兄弟同登绍兴八年(1138)进士,曾渊子、曾鸿子兄弟同登淳祐十年(1250)进士。再如郑芝秀家族,郑芝秀、郑会叔侄同登嘉定四年(1211)进士,郑益、郑芟兄弟同登绍定二年(1229)进士,郑蔼、郑兰兄弟同登嘉熙二年(1238)进士,郑筦、郑檠柱伯侄同登淳祐元年(1241)进士,郑莠、郑苾、郑莼兄弟同登宝祐四年(1256)进士,等等。

三、宋代江西进士家族的文学地理学分析

(一)地理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从北宋至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的地理分布范围逐渐扩大。以州军的分布看,北宋尚有南安军未出现进士家族,跨南北宋时期南安军也只有进士家族1家,到了南宋时期,南安军则出现进士家族8家;从各辖县进士家族的分布来看,北宋主要分布于37县,跨南北宋时期主要分布于38县,而到了南宋则猛增到52县,较之以前多了十余县,地理分布范围扩大更为明显。

(二)集聚现象较为明显

以两宋州军看,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集中分布于吉州、饶州、抚州和洪州,其进士家族数和所含进士数比例分别为60.6%和63.9%。跨南北宋时期,江西籍进士家族集中分布在抚州、建昌军、吉州和临江军,其进士家族数和所含进士数比例分别为63%和64.4%。南宋江西籍进士家族则集中分布于吉州、抚州、建昌军和临江军,其进士家族数和所含进士数比例分别为65.4%和66.2%,近三分之二。就整个宋代而言,江西籍进士家族集中分布于吉州、抚州两地,其进士家族数量为212家,遥遥领先于其他州军,占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547家的38.8%;两地家族所含进士数为615人,占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所含进士1667人的36.9%,可谓“双峰并峙”。以宋辖县看,北宋集中分布于临川、南城、婺源、浮梁,其进士家族数和所含进士数比例分别为27.3%和29.6%。跨南北宋时期集中分布于南城、临川、南丰、婺源,其进士家族数和所含进士数比例分别为32.3%和33.6%。南宋则集中分布于临川、南城、庐陵、婺源,其进士家族数和所含进士数比例分别为34.3%和36.7%。就整个宋代而言,临川与南城两县的进士家族数远远多于其他县,分别为58家和51家,较排第三的庐陵(37家)分别多21家和14家;临川、南城两县进士家族中所含的进士数也大大多于其他县,分别为194人和160人,比排第三的庐陵(94人)分别多100人和66人。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宋代南城不仅进士家族数量多,而且该县进士人数还在宋代各县中排第一,为441人,比排第二的临川县还多29人。无怪乎赵时峥为南城县儒学作《学记》时就称:“江右文风盛矣,有盛如建昌郡者乎?郡四县文风盛矣,有最盛如南城者乎?”[3](卷七)这种高度集聚的现象,突出反映了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州军看,多者如吉州、抚州,进士家族均在100家以上,所含进士数百人;少者如江州只有进士家族3家,所含进士数8人。以辖县看,多者如临川和南城,均有50余家;少者如瑞金、会昌等,未出现进士家族。

(三)从南北走向看,呈现出不规则的“梭形”地理分布态势

最北边的彭泽、湖口、德化、瑞昌、德安、星子与都昌7县,共有进士家族12家,其中彭泽、瑞昌和湖口未出现进士家族;最南边的瑞金、雩都、赣县、南康、上犹、大庾、会昌、信丰、安远和龙南10县,共有进士家族12家,其中瑞金、会昌、信丰、安远和龙南5县均未出现进士家族。相比南北两头进士家族较少的现象,处于今江西中部的抚州和吉安两市,则有进士家族299家,其中抚州177家,吉安122家。呈现较为明显的两头尖中间宽的“梭形”地理分布态势。

(四)呈现赣西稀疏,赣中密集,赣东北较为密集的地理分布态势

具体情形为:赣西主要以今萍乡、新余两市为主,共有进士家族20家;赣中主要以今抚州和吉安两市为主,共有进士家族299家;赣东北主要以今上饶和景德镇两市为主,共有进士家族86家。

(五)沿境内主要江河散点分布

江西境内水系发达,主要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五大江河及其若干支流,这些江河最终流入鄱阳湖,再汇入长江。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主要分布于境内五大江河及其主要支流沿线的辖县,这些县主要有:德化、星子、都昌、德安、武宁、建昌、分宁、新建、南昌、高安、上高、新喻、宜春、浮梁、婺源、德兴、乐平、鄱阳、玉山、永丰(信州)、上饶、铅山、弋阳、贵溪、安仁、余干、进贤、临川、金溪、南城、南丰、广昌、丰城、清江、新淦、吉水、庐陵、太和、万安、赣县、雩都、南康、上犹、大庾等44县,共出现进士家族443家,约占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总数547家的81%;含进士1374人,约占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所含进士总数1667人的82.4%。

四、进士家族兴盛的原因

宋代江西出现如此众多的进士家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宋代的右文政策、宋代经济文化的发达以及宋代的科举制度等大背景密切相关外,更与江西省情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唐五代以来的移民,使得江西人口增长加快

崔峒在《送王侍御佐婺州》中云:“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抵傍山岚。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尽向南。”[4](卷二百九十四,P3349)“安史之乱”以来,由于北方战乱频仍,而处于南方的江西则相对安稳,因此“向南”避乱的世家大族便大多选择定居于江西。在宋代江西进士家族中,许多家族便是唐五代以来迁居江西的。如晏殊家族,晏殊高祖晏墉为青州(今山东)人,唐咸通时因在江西做官而著籍于高安,后又转迁至临川;欧阳修家族,其远祖欧阳建为渤海人,其兄子迁其族于长沙,后多方辗转迁居到吉州永丰之沙溪;曾巩家族,其先为山东人,后转迁至建昌军南丰;他如刘恕家族、黄庭坚家族、孔文仲家族、杨万里家族、胡铨家族、洪皓家族、朱熹家族等。南北宋之交,由于北方半壁江山丧失,大量北方士族南迁,“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5](卷八十六),大量士族迁至江西,出现“东北流移之人,布满江西”[6](卷六十三)的现象。如周必大家族便由河南管城徙居于吉州庐陵,司马光之后司马括寓居于洪州,向敏中之后向士凯等徙居于洪州建昌,韩元吉寓居于上饶,另还有一大批宗室也纷纷迁居于江西各地。移民的大量迁入,促进了江西人口的迅速增长,这为进士的大量出现奠定了基础;同时,迁入江西的大多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士族,在安定的环境下,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出现进士家族便也顺理成章。

(二)江西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益于进士家族的形成

江西三面环山,一面向江,境内多丘陵地带,在丘陵与丘陵之间的空地,形成若干村落,这些村落往往由一姓构成,形成家族性村落。在社会发生动乱时,村落周边的丘陵山峰可以很好地抵挡住外来的侵扰,有助于家族的休养生息。当然,江西境内的水系非常丰富,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这五大水系以及若干支流连接省内各地,最终汇聚鄱阳湖,而鄱阳湖又与长江相通,因而构成了通往全国各地的水路交通。江西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对于生存于农耕社会的家族来说,有助于保护其稳定与延续,尤其是对那些耕读传家的家族而言,其子弟的教育与进取,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因而对于进士家族的形成亦大有裨益。

(三)宋代江西经济发达,为进士家族形成经济基础

宋代江西经济的发达与繁荣,主要表现在:首先,农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随着唐五代时期移民的大量迁入,为解决大量人口的吃饭问题,江西开垦了大量的荒地、丘陵甚至是山地,农业得到大力开发。据有关学者统计,北宋江西13州军的漕粮数额在148万石左右,在东南六路中仅次于两浙路,其供给量位于第二;而到了南宋,江西漕粮数额占东南诸路6百万石中的三分之一还多,即多于200万石。[7](P270-271)江西能够供给如此多的漕粮,说明江西当时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宋代江西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催生出农学家的出现,如曾安止有《禾谱》、曾之谨有《农器谱》。

其次是手工业的发展。如炼铜业,张潜撰有《浸铜要略》,在铅山场及兴利场等地采用胆水浸铜的方法炼铜,提高了铜的产量。制瓷业,景德镇的瓷器享誉海内外,吉州永和窑的瓷器亦颇为有名。造船业,有学者统计:“天禧末年,江南及西北诸州共造船只2916艘,其中虔州605艘,吉州525艘,合计1130艘,占总数38.8%,居诸路第一位。”[7](P316)宋代江西手工业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宋代的江西,商业贸易也较发达,这带来了江西商税的大量增加。据有关学者根据《宋会要辑稿》统计,北宋前期到中后期,从江西所得的商税增加了152.3%。[7](P337)商业税收的快速增长,也反映出宋代江西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达程度。经济的发达与繁荣,为宋代江西进士家族的出现与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四)宋代江西教育繁荣,为进士家族形成营造书香飘逸氛围

宋代江西,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据刘锡涛在《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中称:“宋代江西地方官学教育比较发达,全区9州4军69县,个个有官学的设立。这为全国仅有的情况。官学发达为江西人才的培养、教育提供了条件。”[8](P82)除官学外,江西书院教育亦非常兴盛。宋代江西书院数量之多,为其他各地所罕见。据统计,宋代江西的书院共有278所,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地。在这些书院中,有诸如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等著名的书院。此外,在有些家族中,还创办有自己家族的书院,如华林胡氏的华林书院,建昌洪氏的雷塘书院,德安陈氏的东佳书堂,分宁徐俯家族的徐氏书院等。江西教育的繁荣,是助推宋代江西进士家族大量出现的主要动力之一。

(五)江西士人的刻苦好学,读书之风颇盛

宋代江西进士家族的大量出现,与江西士子的刻苦好学有直接的联系。宋代江西士子好学、苦学蔚然成风。如吴孝宗在《余干县学记》中说:“盖饶之为州,壤土肥而养生之物多,其民家富而户羡,蓄百金者不在富人之列。又当宽平无事之际,而天性好善,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其美如此。”[9](卷一八二七,P124)“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反映了江西人对待“学”的一种普遍心态。江西士子的好学、勤学、苦学的品格,还见诸许多文献记载。如晏殊“自少笃学,至其病亟,犹手不释卷”[10](《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P353);曾巩之兄曾晔“忧悲疾病、行役寝食之间,书未尝去目”[11](《亡兄墓志铭》,P624);曾巩“平生无所玩好,顾喜藏书,至二万卷,仕四方,常与之俱,手自雠对,至老不倦”[12](《子固先生行状》,卷三)。再如吉水人曾机:“夙呻占哔,夜诵申旦,请饪忘尝,请席忘床,家人怜之,曰:‘书谁不读,一何自苦如。’竟不改。”[2](《静庵居士曾君墓铭》,P5074)江西士子好学、勤学、苦学之风,于此可见一斑。

江西士子好学,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好藏书。如前面所说的曾巩藏书至二万卷;李常“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13](卷三百四十四);徐梦莘“家有万书阁,籖帙甚整”[14](《直秘阁徐公墓志铭》,卷一百八);袁抗“喜藏书,至万卷,江西士大夫家鲜及也”[13](卷三百一)等等。

宋代江西出现如此众多的进士家族,他们在创造家族辉煌的同时,还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引领和带动地方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宋代江西文化的底色,为宋代江西文化的多彩灿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A].陈寅恪集[C].北京:三联书店,2001.

[2](宋)李道传.谥文议[A].(宋)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M].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明)夏良胜.(正德)建昌府志[M].明正德刻本.

[4](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李纲.李忠定公奏议[M].明正德刻本.

[7]许怀林.江西史稿[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8]刘锡涛.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1.

[9]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0](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

[11](宋)曾巩.曾巩集[M].陈杏珍,晁继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12](宋)曾肇.曲阜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元)脱脱.宋史[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4](宋)楼钥.攻媿集[M].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责任编辑:彭民权】

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家族数量众多,家族延续时间长,宰辅高官多,一门数进士较为普遍,地理分布广泛,集聚现象明显等。两宋江西籍进士家族如此繁盛,其原因主要与唐五代移民的迁入、江西特有的地理环境及江西士人的刻苦好学等有关。宋代江西籍进士家族在创造家族辉煌的同时,不仅引领和带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而且还为宋代江西文化的繁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I206.2

A

1004-518X(2017)11-0096-08

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宋代江西籍进士地图”(16LS05)

夏汉宁,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黎 清,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006)

猜你喜欢
进士江西家族
江西银行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四进士(上)
HK家族崛起
《进士or近视》
《小偷家族》
我爱江西奶奶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江西是个好地方
进士桥